一种组合式改良型雨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59855发布日期:2019-05-15 22:18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改良型雨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式改良型雨水设备,属于市政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且地域分布不均,尤其在大城市中,人口众多,本地水源远远不能满足生活、经济活动等对水的需求,寻求新型可再生利用水资源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点议题。雨水作为一种很有价值的水资源,在发达国家早已得到重视,但在我国,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理念起步较晚,大多数地区仍以快排理念为主导,雨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径流雨水的快速排放,导致水文系统中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被隔绝,地下水无法得到补充。

而目前的解决方式为建设雨水净化利用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处理后,通过下渗作用回补地下水,未渗透的雨水排入城市水体,补给地表水体,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水文系统得到修复;但是这种解决方式的成本较高,且处理后的雨水集中排放,对受纳水体水质造成一定冲击;而部分分散式处理设备仅考虑雨水净化处理,处理后的雨水仍旧进入雨水管道系统,不能就地消纳利用,无法补给地下水,而且净化后的雨水进入雨水管道,存在被二次污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补给地下水和地表水,实现水文系统修复、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组合式改良型雨水设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式改良型雨水设备,包括:雨水口设备本体,所述雨水口设备本体分散设置于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人行道区域内,并与周边水文系统实现开放式连通,所述雨水口设备本体包括用于收集并分流径流雨水的截流井、用于过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过滤层、沉淀井、排放管、缓冲排放口;所述截流井、过滤层、沉淀井依次相邻设置并依次相互连通,所述沉淀井通过排水管连通到排放水体中,所述缓冲排放口设置于所述排放管的出口处,且所述缓冲排放口的宽度大于所述排放管的管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截流井顶部设有雨水口,所述雨水口上封盖有雨水箅子,所述雨水箅子的下端面连接有截留单元,且所述截留单元伸入所述截流井的内部一段距离,所述截流井的侧壁上设有与城市污水管道相通的收水支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截留单元的侧壁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截留孔、分流孔、溢流孔,所述截留孔为多层且沿轴向设置,用于截留径流雨水中的污染物,所述分流孔与所述过滤层相连通,所述溢流孔与城市雨水管道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截留孔、分流孔、溢流孔的孔径依次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滤层包括碎石以及埋设于所述碎石内的盲管,所述碎石的四周及底部为开放式,与周边土层相互连通,所述盲管与所述沉淀井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盲管为T型结构,包括水平段和与所述水平段相垂直的垂直段,所述水平段的两端均为入口,所述垂直段远离所述水平段的一端为出口,且所述垂直段伸入所述沉淀井内部一定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沉淀井包括井体、位于井体顶部的雨水箅子,以及井壁上相对设置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便于盲管伸入沉淀井的内部,所述出水口便于排水管伸入沉淀井的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盲管和所述排放管伸入所述沉淀井的部分管道上均设有阀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缓冲排放口由卵石堆成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缓冲排放口由卵石堆成开口朝向排放管的U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组合式改良型雨水设备,该设备分散设置于市政道路两侧绿化和人行道区域内,与市政排水设施紧密结合,并与周边水文系统开放式连通,通过截留、过滤、沉淀等处理工艺,达到径流雨水水质净化的目的,同时,处理后的雨水进行滞留、蒸发、下渗等作用后,剩余雨水流入城市水体,补给了地下水和地表水,实现了水文系统修复、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的。

进一步的,通过缓冲排放口的设置,使处理后的雨水通过缓冲排放口后,势能消减,以地表漫流形式进入水体;缓冲排放口的设置还可以避免雨水对绿地、河岸的冲刷,同时,漫流分散入河,有利于雨水与河水的充分混合,降低对水体的冲击,提高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组合式改良型雨水设备的布局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组合式改良型雨水设备的平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组合式改良型雨水设备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1-截流井;2-过滤层;3-沉淀井;4-排放管;5-缓冲排放口; 6-市政道路;7-绿化带;8-人行道;9-河道;10-雨水口设备本体;11-雨水口; 12-雨水箅子;13-截留单元;14-收水支管;21-碎石;22-盲管;31-井体;32- 进水口;33-出水口;34-阀门;51-卵石;131-截留孔;132-分流孔;133-溢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组合式改良型雨水设备包括:雨水口设备本体10,雨水口设备本体10分散设置于市政道路6两侧的绿化带7和人行道8区域内,并与周边水文系统实现开放式连通,雨水口设备本体10包括用于收集并分流径流雨水的截流井1、用于过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过滤层2、沉淀井3、排放管4、缓冲排放口5,截流井1、过滤层2、沉淀井3依次相邻设置并依次相互连通,沉淀井3通过排水管4连通到排放水体中,缓冲排放口5设置于排放管4的出口处,且缓冲排放口5的宽度大于排放管4 的管径。

如图1、图2、图3所示,截留井1紧邻市政道路6,由市政雨水口改造而成,其作用是用于收集并分流径流雨水,截流井1顶部设有雨水口11,雨水口11上封盖有雨水箅子12,雨水箅子12的下端面连接有截留单元13,截留单元13伸入截流井1的内部一段距离,截流井1的侧壁上设有与城市污水管道相通的收水支管14。

该截留单元13自下而上下至上依次设有截留孔131、分流孔132、溢流孔 133,截留孔131为多层且沿轴向设置,用于截留径流雨水中的污染物,分流孔132与过滤层2相连通,溢流孔133用于和城市雨水管道相连通,且截留孔 131、分流孔132、溢流孔133的孔径依次增大,即底层为初期雨水截留孔131,孔径较小,对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截留,截留后的雨水通过收水支管14 排入市政污水管道;中层为处理雨水分流孔132,在降雨初期过后,截留单元中的水位上升,污染负荷较低的雨水通过分流孔132排出,进入后续过滤层2 进行处理;上层为过量雨水溢流孔133,当雨水量过大,分流孔132泄水量不足时,过量雨水通过溢流孔133排入城市雨水管道中。

过滤层2位于截留井1和沉淀井3之间,包括碎石21以及埋设于碎石21内的盲管22,碎石21具有较高的透水性,且碎石21的四周及底部为开放式,与周边土层相互连通,过滤后的径流雨水一部分通过渗透作用渗入土层中,补充地下水;另一部分通过位于碎石21内的盲管22汇入沉淀井3中,进一步的,碎石21 还可以滞蓄雨水、错峰调蓄,滞蓄的雨水能够起到调节温度和湿度、缓解城市热岛现象的功能。

盲管22为T型结构,包括水平段和与水平段相垂直的垂直段,水平段的两端均为入口,垂直段远离水平段的一端为出口,且垂直段伸入沉淀井3内部一定距离,便于将过滤后的径流雨水汇入沉淀井3中。

沉淀井3设置于碎石滤层之后,起到泥沙沉淀的功能,进一步去除径流雨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使处理后的径流雨水清澈、观感舒适,再由排放管流至缓冲排放口排出;由于到达沉淀井3的雨水较截留井中雨水明显减少,因此沉淀井3的规模小于截留井1规模,沉淀井3包括井体31、位于井体顶部的雨水箅子 12,以及井壁上相对设置的进水口32和出水口33,其中进水口23便于盲管22 伸入沉淀井3的内部,出水口33便于排放管4伸入沉淀井3的内部。

盲管22和排放管4伸入沉淀井3内部的管道上均设有阀门34,便于对组合式改良型雨水设备进行分段控制的同时还可以适当调节处理水的流量,径流雨水在沉淀井3中进行沉淀,其中的杂质得到进一步的去除,上层澄清雨水通过出水口33进入排放管4。

排放管4的出口紧邻缓冲排放口5,缓冲排放口5位于绿化带7内,靠近城市水体护岸,由卵石51堆建而成,处理后的雨水通过卵石51后,势能消减,以地表漫流形式进入水体,缓冲排放口5的设置可以避免尾水对绿地、河岸的冲刷,同时,漫流分散入河,有利于雨水与河水的充分混合,降低对水体的冲击,提高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进一步的,缓冲排放口5为由卵石51堆成且开口朝向排放管的U型结构。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