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1481发布日期:2019-04-29 12:20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



背景技术:

桩是将建筑物的全部或部分荷载传递给地基土并具有一定刚度和抗弯能力的传力构件,其横截面尺寸远小于其长度。而桩基础是由埋设在地基中的多根桩(称为桩群)和把桩群联合起来共同工作的桩台(称为承台)两部分组成。

但现有的可调节高度建筑桩,由于建筑桩主要是用于建筑打桩基础所用,而现有的建筑桩在打桩的过程中耗时长,并且打桩过程艰难,导致建筑桩难以进入地下,再是,现有的建筑桩其可调性较低,难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建筑,进而使得建筑桩的适用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可调节高度建筑桩,打桩的过程中耗时长,并且打桩过程艰难,导致建筑桩难以进入地下,可调性较低,难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建筑,适用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包括建筑桩本体、螺纹桩和锥形头,所述螺纹桩设置在所述建筑桩本体内,且所述螺纹桩嵌入设置在所述建筑桩本体内,所述锥形头设置在所述建筑桩本体底端,且所述锥形头与所述建筑桩本体活动连接,所述建筑桩本体左右两侧均开有三个插孔,且所述插孔内均嵌入设置有侧桩,所述侧桩通过所述插孔与所述建筑桩本体相连,且所述建筑桩本体下端紧密焊接有与所述建筑桩本体为一体的第二建筑桩,所述第二建筑桩直径小于建筑桩本体,且所述第二建筑桩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六个倒刺,所述锥形头上方固定连接有受力板,且所述锥形头表面固定连接有至少三个螺旋圈;所述螺纹桩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两个三角把,所述三角把前端开有凹槽,且所述螺纹桩内侧嵌入设置有内桩,所述内桩前端嵌入设置有滑槽,且所述内桩前端开有四个卡槽,所述卡槽位于滑槽左右两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建筑桩本体上方开有圆孔,且所述第二建筑桩前端开有三个溢流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建筑桩本体前后端均开有方槽,且所述方槽左右两侧开有与所述方槽相通的三角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纹桩上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螺纹桩为一体的顶盘,且所述螺纹桩与所述圆孔相吻合,将螺纹桩嵌入圆孔内,并将顶盘卡于圆孔上方,使得螺纹桩固定于建筑桩本体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两个三角把与所述内桩活动连接,且所述内桩直径小于所述螺纹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受力板顶面与所述第二建筑桩底面紧密贴合,使得锥形头固定与建筑桩本体底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两个三角把分别卡入于建筑桩本体前后端的方槽内,且所述三角槽与所述三角把相匹配,所述三角槽设置有六个。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与现有技术相比:

1.该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使用者将建筑桩本体安放在需要使用的位置,并同时将锥形头插入地下,在打桩的过程中,通过锥形头表面固定的螺旋圈,使用者可以通过转动方式将建筑桩本体慢慢拧入地下,这样能够避免建筑桩本体刚打入地下时需要消耗过多时间的问题,并且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打桩的方便性,而在通过第二建筑桩中设有的六个倒刺,倒刺能够起到辅助使用者打桩的作用,并且同时也能够增强建筑桩的稳固性,而利用插孔内的侧桩,有利于稳住建筑桩本体的重心,避免在打桩的过程中,建筑桩发生倾斜的现象;

2.若需要对建筑桩本体的高度进行调整,使用者只需将双手分别扣入在两个三角把内的凹槽内,再用力向上提,由于内桩直径小于螺纹桩,所以内桩便会与滑槽配合,向上滑动,使用者在调整好合适高度后,先将内杆通过四个卡槽,选择相对应的卡槽进行固定,再将两个三角把分别卡入在方槽中相对应的三角槽内,使得三角把得到固定,并且能够避免螺纹桩向下滑动的现象发生,该种调节方式不仅简单实用,而且,操作方便易上手,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建筑桩的适用范围,使其能够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建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纹桩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锥形头结构示意图;

图中:1-建筑桩本体;2-侧桩;3-圆孔;4-插孔;5-方槽;6-三角槽;7-第二建筑桩;8-倒刺;9-溢流孔;10-顶盘;11-凹槽;12-螺纹桩;13-内桩;14-卡槽;15-滑槽;16-三角把;17-锥形头;18-螺旋圈;19-受力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高度建筑桩,包括建筑桩本体1、螺纹桩12和锥形头17,螺纹桩12设置在建筑桩本体1内,且螺纹桩12嵌入设置在建筑桩本体1内,锥形头17设置在建筑桩本体1底端,且锥形头17与建筑桩本体1活动连接,建筑桩本体1左右两侧均开有三个插孔4,且插孔4内均嵌入设置有侧桩2,侧桩2通过插孔4与建筑桩本体1相连,且建筑桩本体1下端紧密焊接有与建筑桩本体1为一体的第二建筑桩7,第二建筑桩7直径小于建筑桩本体1,且第二建筑桩7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六个倒刺8,锥形头17上方固定连接有受力板19,且锥形头17表面固定连接有至少三个螺旋圈18,受力板19顶面与第二建筑桩7底面紧密贴合,使得锥形头17固定与建筑桩本体1底端,使用者使用该种建筑桩时,先将设有的锥形头17通过上方固定连接的受力板19,将受力板19顶面固定于第二建筑桩7的底面,使得锥形头17固定于建筑桩本体1的底端,然后,使用者便可以开始将建筑桩本体1安放在需要使用的位置,并同时将锥形头17插入地下,然后,在打桩的过程中,通过锥形头17表面固定的螺旋圈18,使用者可以首先通过转动方式将建筑桩本体1慢慢拧入地下,这样能够避免建筑桩本体1刚打入地下时需要消耗过多时间的问题,并且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打桩的方便性,而在通过第二建筑桩7中设有的六个倒刺8,倒刺8能够起到辅助使用者打桩的作用,并且同时也能够增强建筑桩的稳固性,而利用插孔4内的侧桩2,有利于稳住建筑桩本体1的重心,避免在打桩的过程中,建筑桩发生倾斜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螺纹桩12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两个三角把16,三角把16前端开有凹槽11,且螺纹桩12内侧嵌入设置有内桩13,内桩13前端嵌入设置有滑槽15,且内桩13前端开有四个卡槽14,卡槽14位于滑槽15左右两侧,螺纹桩12上端固定连接有与螺纹桩12为一体的顶盘10,且螺纹桩12与圆孔3相吻合,将螺纹桩12嵌入圆孔3内,并将顶盘10卡于圆孔3上方,使得螺纹桩12固定于建筑桩本体1内,两个三角把16分别卡入于建筑桩本体1前后端的方槽5内,且三角槽6与三角把16相匹配,三角槽6设置有六个,使用者使用在该种建筑桩时,若需要对建筑桩本体1的高度进行调整,使用者便可以将设有的螺纹桩12通过建筑桩本体1上端开有的圆孔3,将螺纹桩12嵌入圆孔3内,并使得螺纹桩12末端位于建筑桩本体1内,而同时将设有的顶盘10卡在圆孔3上方,通过顶盘10,能够起到固定螺纹桩12的作用,防止螺纹桩12整个掉入在建筑桩本体1内,接着,使用者再将螺纹桩12左右两侧的两个三角把16分别卡入在建筑桩本体1前后端的方槽5底部,固定好之后,使用者便可以开始对螺纹桩12的高度进行调整,使用者将双手分别扣入在两个三角把16内的凹槽11内,然后,再用力向上提,由于内桩13直径小于螺纹桩12,所以内桩13便会与滑槽15配合,向上滑动,使用者在调整好合适高度后,先将内杆13通过四个卡槽14,选择相对应的卡槽14进行固定,然后,再将两个三角把16分别卡入在方槽5中相对应的三角槽6内,使得三角把16得到固定,并且能够避免螺纹桩12向下滑动的现象发生,该种调节方式不仅简单实用,而且,操作方便易上手,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建筑桩的适用范围,使其能够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建筑。

本实施例中,建筑桩本体1上方开有圆孔3,且第二建筑桩7前端开有三个溢流孔9,通过第二建筑桩7中的溢流孔9,使用者在想建筑桩本体1浇筑混凝土时,流入的混凝土便会通过溢流孔9分流出来,使得建筑桩本体1的底部外侧能够注满混凝土,增强建筑桩的稳固性能。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1-建筑桩本体;2-侧桩;3-圆孔;4-插孔;5-方槽;6-三角槽;7-第二建筑桩;8-倒刺;9-溢流孔;10-顶盘;11-凹槽;12-螺纹桩;13-内桩;14-卡槽;15-滑槽;16-三角把;17-锥形头;18-螺旋圈;19-受力板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