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顶雨水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4599发布日期:2019-04-13 01:48阅读:1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屋顶雨水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屋顶雨水收集器。



背景技术:

如今,节约能源以及能源的充分利用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一大主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其中大部分的水用于打扫卫生、沐浴和洗漱,该类水对水质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我国多地雨水充沛,雨水是一种自然水资源,如果能够将雨水收集起来进行一些简单的过滤处理,就可以将雨水为上述生活日常所用,如此便能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减少能源的浪费。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建筑物上很少有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的装置,造成了雨水的极大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屋顶雨水收集器,可以收集、净化和存储雨水使得雨水能被人们日常生活所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屋顶雨水收集器,包括固定在房屋墙体上的安装架以及安装在安装架上的弃流筒和储水箱;所述弃流筒内安装有第一过滤网、环形限位板、水位传感器、用于堵住环形限位板中间的孔的阀板以及驱动阀板上下运动的电缸,所述第一过滤网、环形限位板分别设置在弃流筒的顶部和中部,所述水位传感器、阀板、电缸均设置在环形限位板的下方,且所述水位传感器、电缸均与一个单片机连接,当弃流筒内的雨水上升至高于水位传感器时,所述单片机控制电缸驱动阀板向上运动直至抵触环形限位板将环形限位板中间的孔堵住;所述储水箱内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安装有第二过滤网和搅拌器,所述搅拌器由安装在储水箱外的电机驱动其转动;所述弃流筒和储水箱之间通过一根导流管连通,所述导流管的一端连接弃流筒的上部,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连接储水箱的顶部,所述弃流筒和储水箱的底部分别设有一排污口,所述储水箱的下部连接有一个与其连通的水龙头。

进一步地,所述排污口上安装有阀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网采用钢丝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采用活性炭过滤网。

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架包括安装在墙体上的侧板以及垂直固定于侧板底部的底板,所述弃流筒和储水箱分别通过安装在其底部的多根支撑杆固定在底板上,且所述弃流筒紧靠于侧板。

更进一步地,所述弃流筒的顶部与侧板的顶部平齐,所述弃流筒的顶部倾斜设置有一块防止异物飘入弃流筒内的遮阳板,所述遮阳板的下端与弃流筒上远离侧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遮阳板的上端悬空设置在侧板的上方。

更进一步地,所述遮阳板的上端与侧板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大于15cm。

优选地,所述水位传感器与环形限位板之间的距离为5-10cm。

本实用新型所涉的屋顶雨水收集器,能通过弃流筒收集从屋顶落下的雨水,并将雨水进行两次过滤处理后储存在储水箱中,以便人们通过水龙头将净化后的雨水放出用于洗漱、沐浴、打扫卫生、冲厕所或浇灌植物等,如此,人们能有效的回收利用雨水,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本实用新型所涉的屋顶雨水收集器不仅结构简单,且控制方便,通过水位传感器和单片机即能自动将刚开始收集的较脏的雨水与后续收集的较干净的雨水分离开来,提高存储在储水箱内的雨水的水质,且该屋顶雨水收集器还能自动清理储水箱,有效保证储水箱内的清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屋顶雨水收集器的使用状态图1(纵剖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屋顶雨水收集器的使用状态图2(纵剖图)。

附图标记为:

1——弃流筒 2——储水箱 3——第一过滤网

4——环形限位板 5——水位传感器 6——阀板

7——电缸 8——第二过滤网 9——搅拌器

10——电机 11——导流管 12——排污口

13——水龙头 14——侧板 15——底板

16——支撑杆 17——遮阳板 A——墙体

B——屋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所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1-2所示,一种屋顶雨水收集器,包括固定在房屋墙体A上的安装架以及安装在安装架上的弃流筒1和储水箱2;弃流筒1内安装有第一过滤网3、环形限位板4、水位传感器5、用于堵住环形限位板4中间的孔的阀板6以及驱动阀板6上下运动的电缸7,第一过滤网3、环形限位板4分别设置在弃流筒1的顶部和中部,水位传感器5、阀板6、电缸7均设置在环形限位板4的下方,且水位传感器5、电缸7均与一个单片机连接;储水箱2内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安装有第二过滤网8和搅拌器9,搅拌器9由安装在储水箱2外的电机10驱动其转动;弃流筒1和储水箱2之间通过一根导流管11连通,导流管11的一端与弃流筒1的上部连接(也即弃流筒1侧壁的上部开设有一个出水口,该出水口的位置高于环形限位板4的位置),导流管11的另一端与储水箱2的顶部连接(也即储水箱2的顶部开设有一个入水口,该入水口与上述出水口连通,且入水口的位置高于出水口的位置,以便弃流筒1内的雨水流入储水箱2中),弃流筒1和储水箱2的底部分别设有一排污口12,储水箱2的下部连接有一个与其连通的水龙头13。

上述实施方式的屋顶雨水收集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下雨时,本实施方式的屋顶雨水收集器开始收集雨水,初始状态下,阀板6位于弃流筒1的底部,没有将环形限位板4的孔堵住,屋顶上的雨水先顺着屋檐B流向弃流筒1的顶部,再经过弃流筒1内的第一过滤网3进行初次过滤,接着通过环形限位板4中间的孔落入弃流筒1的底部,随着雨水的增多,当弃流筒1内的雨水上升至高于水位传感器5时,单片机接收到水位传感器5发出的信号并立即控制电缸7驱动阀板6向上运动直至抵触环形限位板4将环形限位板4中间的孔堵住,从而后续流入弃流筒1的雨水将堆积在环形限位板4和阀板6上,当环形限位板4上的雨水上升至弃流筒1侧壁上的出水口位置时,雨水将顺着导流管11流向净水室2,最后经过第二过滤网8的第二次过滤后存储在净水室2内。需要提出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刚开始落入弃流筒1内的雨水会含有较多的杂质,如鸟粪、沙尘、油污等易污染物,所以本实施方式的屋顶雨水收集器将刚开始收集的雨水存储在弃流筒1内,并通过弃流筒1底部的排污口12排出,而后续较干净的雨水则存储在存储箱2内,供人们需要时使用。

雨停后,本实施方式的屋顶雨水收集器可以停止收集雨水,打开弃流筒1底部的排污口12,弃流筒1内存储的雨水从排污口12中排出,因此,弃流筒1内的水位慢慢下降,当水位低于水位传感器5时,单片机接收到水位传感器5发出的信号并控制电缸7驱动阀板6向下运动使其归位,以便下一次再收集雨水。

储水箱2内的雨水在长时间储存后,储水箱2的底部会留有污垢,因此,需要定期清理储水箱2,清理时,启动电机10,电机10驱动搅拌器9旋转,搅拌器9搅动储水箱2内的雨水剧烈晃动,使储水箱2内的污垢与雨水混合,此时打开储水箱2底部的排污口12,使混合着污垢的雨水从排污口12中排出,从而达到清洁储水箱2内污垢的目的。

进一步地,弃流筒1和储水箱2底部的排污口12上均安装有阀门,该阀门采用电控阀门。

进一步地,第一过滤网3采用钢丝过滤网,钢丝过滤网能过滤掉雨水中的大部分杂质,例如树叶、纸屑等,第二过滤网8采用活性炭过滤网,活性炭过滤网能将雨水中的细小颗粒过滤掉,经过上述两次过滤、净化,雨水能被人们日常生活所用。

再进一步地,安装架包括安装在墙体A上的侧板14以及垂直固定于侧板14底部的底板15,弃流筒1和储水箱2分别通过安装在其底部的多根支撑杆16固定在底板15上,且弃流筒1紧靠于侧板14。

更进一步地,弃流筒1的顶部与侧板14的顶部平齐,弃流筒1的顶部倾斜设置有一块遮阳板17,遮阳板17的下端与弃流筒1上远离侧板14的一侧固定连接,遮阳板17的上端悬空设置在侧板14的上方,使用时,屋顶上的雨水将先顺着屋檐B再经过遮阳板17与弃流筒1顶部之间形成的口进入弃流筒1中,该遮阳板17不仅可以防止异物飘入弃流筒1中,还可以在雨势较大时,阻挡雨水从弃流筒1的顶部射出,提高收集雨水的效率。

具体的,遮阳板17的上端与侧板14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大于15cm,优选为20cm。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屋顶雨水收集器中,水位传感器5与环形限位板4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此,环形限位板4上下两端的雨水不会混合于一起,优选地,水位传感器5与环形限位板4之间的距离为5-10cm。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