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4473发布日期:2019-05-21 21:4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雨水收集系统是在降雨过程中收集雨水,并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后达到排放或者使用标准的系统。雨水收集井设置在道路上、建筑物周边等场所,雨水能够通过雨水收集井进入雨水收集系统的管网内,以便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后续处理。

实际生活中,有些建筑屋面上安装雨水收集装置,雨水收集装置上固定安装有过滤网,雨水经过过滤网并流入至水管中最终汇集在集水池中。雨水中夹杂大量的杂质,杂质容易卡在过滤网的过滤孔中,由于过滤网固定在雨水收集装置中,难以将杂质从过滤孔中清理出来,容易造成过滤网堵塞而导致排水不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可将雨水回收利用装置中的过滤装置从水管中拆卸下来,便于对过滤装置进行清洁。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安装在建筑本体的一侧,包括进水口、进水箱以及水管,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进水箱的上方且与所述进水箱相连通,所述进水箱的底部与所述水管相连通,所述进水箱内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板与第二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与所述第二过滤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二过滤板的侧边铰接,且所述第一过滤板与所述第二过滤板沿靠近或远离所述连接板倾斜;所述连接板上滑移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抵接块的一端铰接有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所述第一定位杆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板靠近所述水管的一侧铰接,所述第二定位杆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滤板靠近所述水管的一侧铰接;

所述进水箱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承载块,所述第一过滤板和所述第二过滤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均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上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承载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铁相吸合的第二磁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有杂质卡在过滤孔中时,工作人员先将第一过滤板与第二过滤板表面上的杂质清除掉,避免在拆卸过滤装置时使附着在第一过滤板与第二过滤板表面上的杂质掉落至水管中,再将过滤装置从进水箱中拆卸下来并对过滤装置进行清洁,首先,工作人员先抽起连接杆使凸缘脱离承载块,此时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不再吸合,同时工作人员再抵住抵接块,并继续抽起连接杆,此时连接杆沿通孔朝向竖直向上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一过滤板与第二过滤板的底端朝向第一定位杆与第二定位杆铰接端的方向收拢;此时再将连接杆抽出进水箱,即可实现将第一过滤板与第二过滤板从进水箱中拆出。过滤装置与进水箱可拆卸安装使过滤装置不会被杂质长期堵塞,使排水更加顺畅。

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杆与所述第一过滤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定位杆与所述第二过滤板之间上分别固定设置有弹簧,当所述第一过滤板与所述第二过滤板的底部均承载在所述承载块上时,所述弹簧处于自然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过滤板与第二过滤板的底部抵接在承载块上时,在弹簧的作用下,第一定位杆与第二定位杆不容易翻转,增强第一过滤板与第一定位杆之间以及第二定位杆与第二过滤板之间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贯穿有抵接块且所述抵接块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过滤装置时,连接杆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移动,抵接块设置防止连接杆在朝向下移动时不会脱离连接板;同时抵接块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在拆卸过滤装置时可抵住抵接块,再将连接杆沿竖直向上的方向抽出,更便于拆卸操作。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端部上设置有拉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过滤装置需要从进水箱中拆卸下来时,拉环设置便于工作人员抽起连接杆。

优选的,所述进水箱两侧开设有排料口,所述进水箱的排料口外设置有处理箱,所述处理箱开设有进料口,所述处理箱的进料口与所述进水箱的排料口相连通,所述处理箱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流入进水箱中后,雨水通过过滤孔并进入水管中,由于第一过滤板与第二过滤板呈倾斜设置,此时夹杂在雨水中的杂质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沿第一过滤板与第二过滤板滚落至处理箱中,处理箱设置便于集中收集杂质。

优选的,所述处理箱的出料口上设置有螺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杂质滑落到处理箱后,由于螺塞闭合出料口,杂质不会直接从处理箱中掉下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环境干净;当工作人员需要处理雨水中的杂质时可打开螺塞,并对处理箱中的杂质进行处理。

优选的,所述处理箱的进料口设有圆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角设置便于杂质滑落至处理箱中,使杂质不容易堆积在凸缘上。

优选的,所述进水箱与所述水管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层设置使过滤装置与水管之间的连接处不容易漏水,增强过滤装置与水管之间的封水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当第一过滤板与第二过滤板的过滤孔需要清洁时,工作人员抽起拉环,使连接杆沿通孔朝向竖直向上的方向移动,第一过滤板与第二过滤板朝向第一定位杆与第二定位杆铰接端收拢,最后将第一过滤板与第二过滤板从进水箱中拆出,进而对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进行清洁;

2、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配合设置使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承载在承载块上时更加稳定;

3、当需要将过滤装置从进水箱中拆下来时,拉环设置便于工作人员抽起连接杆,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结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部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1、建筑本体;101、水管;102、进水箱;103、橡胶层;104、承载块;105、处理箱;106、螺塞;107、进水口;108、集水池;201、第一过滤板;202、第二过滤板;203、凸缘;3、连接板;4、连接杆;401、抵接块;402、拉环;501、第一定位杆;502、第二定位杆;601、第一磁铁;602、第二磁铁;7、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参见图1,安装在建筑本体1的一侧,包括进水口107、水管101、进水箱102以及集水池108,进水口107位于建筑本体1的屋面上,进水口107的纵截面呈倒梯形设置,进水口107位于进水箱102的上方且与进水箱102连通,进水箱102的底部与水管101相连通,水管101远离进水箱102的一端与集水池108连接。

参见图2和图3,进水箱102内安装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板201和第二过滤板202,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的表面上均匀分布有过滤孔;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之间连接有呈水平设置的连接板3,连接板3的两侧分别与第一过滤板201、第二过滤板202的侧边铰接,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沿靠近或远离连接板3倾斜。连接板3上开设有通孔,连接板3的通孔中滑移连接有连接杆4,连接杆4上固定设置有抵接块401,连接杆4的一端贯穿抵接块401。抵接块401位于连接板3的上方,抵接块401设置避免连接杆4脱离连接板3。第一过滤板201靠近水管101的一侧铰接有第一定位杆501,第一定位杆501远离第一过滤板201的一端铰接有第二定位杆502,第二定位杆502的另一端与第二过滤板202铰接,第一定位杆501与第二定位杆502的一端分别与连接杆4远离抵接块401的端部铰接。

具体的,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远离连接板3的一侧均设置有水平的凸缘203,凸缘203上设置有第一磁铁601,进水箱102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承载块104,承载块104上设置有与第一磁铁601相吸合的第二磁铁602,工作人员将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安装在进水箱102中时,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上的凸缘203抵接在承载块104上,此时第一磁铁601与第二磁铁602相互吸合,使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更加稳定地承载在承载块104上。另外,第一定位杆501与第一过滤板201之间、第二定位杆502与第二过滤板202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弹簧7,当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的底部均承载在承载块104上时,弹簧7处于自然状态,并对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一定位杆501之间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使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之间不容易朝向第一定位杆501与第二定位杆502之间的铰接端靠拢,由此增强第一定位杆501与第一过滤板201之间的稳定性,同样地,弹簧7设置在第二定位杆502与第二过滤板202之间,提高第二定位杆502与第二过滤板202之间的稳定性。

此外,连接杆4的端部上设置有拉环402,当工作人员需要将过滤装置从进水箱102中拆出来时,拉环402设置便于工作人员抽出连接杆4。

如图1所示,进水箱102两侧开设有排料口,进水箱102的排料口外壁上固定安装有处理箱105,处理箱105上设置有进料口且处理箱105的进料口与进水箱102的排料口相连通。处理箱105的进料口上设置有圆角,当杂质在雨水的冲刷下沿第一过滤板201、第二过滤板202滑落时,圆角设置使沾附在第一过滤板201和第二过滤板202表面的杂质更容易掉落至处理箱105中。处理箱105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出料口上螺纹连接有螺塞106,当处理箱105中的杂质需要处理时,工作人员可打开螺塞106并对处理箱105中的杂质进行处理。

参见图2和图4,进水箱102与水管101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层103,防止进水箱102与水管101之间的连接处出现漏水的情况,增强进水箱102与水管101之间的封水性。

具体工作过程:

当有杂质卡在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的过滤孔中时,工作人员可将整个过滤装置从进水箱102中拆卸下来清洁。首先,工作人员将附着在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表面上的杂质清理到处理箱105中,避免在拆卸过滤装置时,附着在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表面上的杂质掉落至水管101中,再抽起拉环402并带动连接杆4沿竖直向上的方向移动,并使凸缘203脱离抵接块401;再抵住抵接块401,并继续抽起拉环402,此时连接杆4与第一定位杆501、第二定位杆502的铰接端沿竖直向上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的底端朝向第一定位杆501与第二定位杆502铰接端的方向收拢,此时再将连接杆4从进水箱102中抽出,带动过滤装置脱离进水箱102,即可实现将过滤装置从进水箱102中拆出。

当需要将过滤装置安装到进水箱102中时,工作人员先将过滤装置放入进水箱102中,使过滤装置与进水箱102的排料口位于同一高度上,此时过滤装置中的连接杆4呈竖直设置且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处于朝向第一定位杆501与第二定位杆502铰接端收拢的状态;下一步,工作人员抵住抵接块401,将连接杆4沿通孔朝向竖直向下的方向推移,此时第一定位杆501与第二定位杆502的铰接端随着连接杆4的移动而移动。同时在第一定位杆501、第二定位杆502以及弹簧7的作用下,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当连接杆4分别与第一定位杆501、第二定位杆502相互垂直时,工作人员可将连接杆4向下移动带动第一过滤板201以及第二过滤板202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过滤板201与第二过滤板202底部的凸缘203抵接在承载块104上,同时在第一磁铁601与第二磁铁602的吸合作用下,凸缘203固定在承载块104上,由此实现将过滤装置固定安装在进水箱102中。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