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用雨水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92797发布日期:2019-06-22 00:56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用雨水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市政用雨水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市政设施是指由政府、法人、或公民出资建造的公共设施,一般指规划区内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设备等,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绿化、环境 卫生、道路照明、工业垃圾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处理设备和场地等设施及附属设施。

雨水收集是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得到符合某种水质指标的水再利用的过程,目前大多数雨水收集的装置较简陋,对雨水的收集效率较差,且使用较不方便,不利于雨水的再利用。

公告号CN207646787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市政用雨水收集装置,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支撑柱,底座的上方放置有收纳箱,两个支撑柱的上表面均与收纳箱的底面固定连接,收纳箱的内顶壁上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二通孔;集水箱的内部可拆卸设置第三滤网;集水箱的内部设置第一滤网;收纳箱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滤网。

上述技术方案,主要是通过第三过滤网的首次过滤,第一过滤网的再次过滤以及第二过滤网的最后过滤来对雨水进行过滤处理;后又设置有防臭装置避免过滤后的雨水在无氧的环境中发臭。但是上述技术方案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是分别固定镶嵌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的,虽然经过第三过滤网的首次过滤,一些较大颗粒的杂质已经被滤除,但是还会有部分颗粒透过第三过滤网到第一过滤网甚至是第二过滤网,而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的不可拆卸,很容易造成部分微小的杂质经长期累积而发生堵塞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问题,而且堵塞之后的杂质也不能进行处理。针对以上问题,有待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用雨水收集装置,解决了过滤网不能清洗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市政用雨水收集装置,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支撑柱、固定在支撑柱上的收纳箱、位于收纳箱上部且与收纳箱连通的集水箱以及位于收纳箱侧部且与收纳箱管道连通的容置箱;所述集水箱内设有第一过滤组件;所述集水箱和收纳箱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滤组件和第三过滤组件;所述容置箱的上部设有防臭装置;所述集水箱的一个侧壁上部开设有水平的条形开口;与所述条形开口相对的集水箱的侧壁向内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卡接于凹槽和条形开口之间;所述集水箱下端连通有若干管道一;每个所述管道一的一端设有水平带通孔一的管道二;所述管道二的另一端连通有水平带通孔二的管道三;所述管道三的另一端管道连通于收纳箱的上端;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内置于管道二,且在管道二中转动;所述第三过滤组件内置于管道三,且能在管道三中转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进入收集箱后,经过第一过滤组件进行第一步的粗过滤,使大的杂质留在上方,雨水顺着管道一流入管道二;经过管道二的第二过滤组件进行二次过滤,然后二次过滤的雨水进入管道三,经过管道三中的第三过滤组件进行二次过滤,经过三次过滤的雨水最终进入收纳箱,后由收纳箱的排水口流出进入容置箱,待容置箱积蓄一定水后,可以将里面的水排出利用起来。容置箱上方的防臭装置可以对容置箱中的水进行通气。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包括与管道二形状相同的壳体一和第二过滤网;所述壳体一转动连接于管道二内;所述壳体一的外壁设有转动杆一,所述转动杆一穿过管道二的管壁与壳体一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一的上下两个端口转动后与通孔一大小相匹配;所述第二过滤网呈杯状结构,其侧壁封闭底部过滤;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侧壁上端设有两个卡接块一,所述卡接块一可卡接壳体一的边缘。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经过管道二后把杂质留在了第二过滤网上,工作人工只要转动转动杆一,使壳体一在管道二中转动,并转向通孔一,工作人员便可以把第二过滤网从壳体一中拿出并清理干净后再次放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过滤组件包括与管道三形状相同的壳体二和第三过滤网;所述壳体二转动连接于管道三内;所述壳体二的外壁设有转动杆二,所述转动杆二穿过管道二的管壁与壳体二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二的上下两个端口转动后与通孔二大小相匹配;所述第三过滤网呈杯状结构,其侧壁封闭底部过滤;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侧壁上端设有两个卡接块二,所述卡接块二可卡接壳体二的边缘。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经过管道三后把杂质留在了第三过滤网上,工作人工只要转动转动杆二,使壳体二在管道三中转动,并转向通孔二,工作人员便可以把第三过滤网从壳体二中拿出并清理干净后再次放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第一过滤网和转动板;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一端抵触于凹槽下端面;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另一端抵触于条形开口的下端面;所述条形开口大小与转动板一致;所述转动板正好卡接于条形开口内,且转动板的上端面铰连接于条形开口的上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板靠自身重力就会正好卡接于开口一中,第一过滤网可通过转动板的转动从条形开口中拿出,实现可拆卸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箱位于凹槽处的外部侧壁固定设置有气缸一;所述气缸一的连接杆穿射于凹槽,且穿射的一端垂直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抵触于第一过滤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缸一进气,气缸一的连接杆推出,推动推板进行杂质的推除,推板可以在气缸一连接杆的作用下使转动板转动,杂质便会从条形开口掉落,工作人员可在下方接收。

作为优选,所述防臭装置包括若干管道四、排气扇和挡板;每个所述管道四的一端连接于容置箱的上端面;每个所述管道四的另一端设置有排气扇;所述挡板设置于排气扇的上方,且与管道四之间连接有支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容置箱内部的雨水始终保持有氧状态,有效的避免雨水因长时间放置而有异味。

作为优选,所述容置箱内侧壁的下部固定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外端均放置有阀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管方便经过处理的雨水排出,阀门控制雨水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箱位于第一过滤网上方的侧壁设有高度检测传感器;所述高度检测传感器电连接于气缸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高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第一过滤网上的杂质达到一定高度时,控制气缸一进气,气缸一的连接杆便会推出。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箱的顶部盖设有密封板;所述集水箱的侧壁上端固定安装有气缸二;所述气缸二的连接杆垂直连接于密封板的一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雨时,气缸二进气,气缸二的连接杆便伸出,推动密封板滑动,让雨水能够进入收集箱内;而密封板推出在收集箱的上方形成屋檐,方便人们躲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臭装置主视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座;2、支撑柱;3、收纳箱;4、集水箱;41、凹槽;42、条形开口;5、容置箱;6、密封板;71、气缸一;72、推板;8、气缸二;9、第一过滤组件;91、第一过滤网;92、转动板;10、第二过滤组件;101、第二过滤网;102、壳体一;103、转动杆一;104、卡接块一;11、第三过滤组件;111、第三过滤网;112、壳体二;113、转动杆二;114、卡接块二;12、管道一;13、管道二;131、通孔一;14、管道三;141、通孔二;15、防臭装置;151、管道四;152、排气扇;153、挡板;154、支架;16、高度检测传感器;17、排水管;18、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该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同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3所示,一种市政用雨水收集装置,包括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的支撑柱2、固定在支撑柱2上的收纳箱3、位于收纳箱3上部且与收纳箱3连通的集水箱4以及位于收纳箱3侧部且与收纳箱3管道连通的容置箱5。

集水箱4的顶部盖设有密封板6;集水箱4的外侧壁上端固定安装有气缸二8;气缸二8的连接杆垂直连接于密封板6的一端。

当下雨时,气缸二8进气,气缸二8的连接杆便伸出,推动密封板6滑动,让雨水能够进入收集箱内;而密封板6推出在收集箱的上方形成屋檐,方便人们躲雨。

集水箱4的一个侧壁上部开设有水平的条形开口42;与条形开口42相对的集水箱4的侧壁向内开设有凹槽41。集水箱4内设有第一过滤组件9,第一过滤组件9包括第一过滤网91和转动板92;第一过滤网91的一端抵触于凹槽41下端面;第一过滤网91的另一端抵触于条形开口42的下端面;条形开口42大小与转动板92一致;转动板92正好卡接于条形开口42内,且转动板92的上端面铰连接于条形开口42的上侧。

集水箱4位于凹槽41处的外部侧壁固定设置有气缸一71;气缸一71的连接杆穿射于凹槽41,且穿射的一端垂直连接有推板72;推板72抵触于第一过滤网91。集水箱4位于第一过滤网91上方的侧壁设有高度检测传感器16;高度检测传感器16电连接于气缸一71。

当第一过滤网91上的杂质颗粒过多时,高度检测传感器16就能检测到杂质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发出信号使气缸一71进气,进气后气缸一71的连接杆就会推出,并推动推板72,推板72把杂质推向转动板92,转动板92被推板72推开,杂质顺着条形开口42处掉落到地面,工作人员进行清扫即可。

如图1、5、6所示,集水箱4下端连通有若干管道一12;每个管道一12的一端设有水平带通孔一131的管道二13;管道二13的另一端连通有水平带通孔二141的管道三14;管道三14的另一端管道连通于收纳箱3的上端;第二过滤组件10内置于管道二13,且在管道二13中转动;第三过滤组件11内置于管道三14,且能在管道三14中转动。

第二过滤组件10包括与管道二13形状相同的壳体一102和第二过滤网101;壳体一102转动连接于管道二13内;壳体一102的外壁设有转动杆一103,转动杆一103穿过管道二13的管壁与壳体一102固定连接;壳体一102的上下两个端口转动后与通孔一131大小相匹配;第二过滤网101呈杯状结构,其侧壁封闭底部过滤;第二过滤网101的侧壁上端设有两个卡接块一104,卡接块一104可卡接壳体一102的边缘。

第三过滤组件11包括与管道三14形状相同的壳体二112和第三过滤网111;壳体二112转动连接于管道三14内;壳体二112的外壁设有转动杆二113,转动杆二113穿过管道二13的管壁与壳体二112固定连接;壳体二112的上下两个端口转动后与通孔二141大小相匹配;第三过滤网111呈杯状结构,其侧壁封闭底部过滤;第三过滤网111的侧壁上端设有两个卡接块二114,卡接块二114可卡接壳体二112的边缘。

如图4所示,容置箱5的上部设有防臭装置15,防臭装置15包括若干管道四151、排气扇152和挡板153;每个管道四151的一端连接于容置箱5的上端面;每个管道四151的另一端设置有排气扇152;挡板153设置于排气扇152的上方,且与管道四151之间连接有支架154。能够使容置箱5内部的雨水始终保持有氧状态,有效的避免雨水因长时间放置而有异味。

容置箱5内侧壁的下部固定连通有排水管17,排水管17的外端均放置有阀门18。

具体实施方式:气缸二8进气,推动密封板6向外,使雨水进入集水箱4,雨水经过第一过滤网91进行第一步的粗过滤,使大的杂质留在上方,雨水顺着管道一12经过管道二13后把部分杂质留在了第二过滤网101上,工作人工只要转动转动杆一103,使壳体一102在管道二13中转动,并转向通孔一131,工作人员便可以把第二过滤网101从壳体一102中拿出并清理干净后再次放入。雨水经过管道三14后把极细微的杂质留在了第三过滤网111上,工作人工也同第二过滤组件10一样的处理方式,转动转动杆二113,使壳体二112在管道三14中转动,并转向通孔二141,把第三过滤网111从壳体二112中拿出并清理干净后再次放入。

雨水经过三次过滤后进入收纳箱3,由收纳箱3的排水口流出进入容置箱5,待容置箱5积蓄一定水后,打开阀门18,可以通过排水管17将里面的水排出利用起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