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固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4156发布日期:2019-05-21 21:40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固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护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固式双排桩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工程的基坑施工中,通常采用土钉墙、排桩、双排桩、桩锚、地下连续墙、内支撑等支护结构。其中,双排桩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支护结构,其抗弯刚度较高,造价相对不高,主要用于软土深厚地层、基坑开挖深度较深、放坡和锚索无施工空间等条件下。

现有技术的双排桩支护采用的是单一加固方式,只起到简单的稳定,在施工强度较大的情况下不能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固双排桩支护结构,具有更加稳固的优点。

一种加固双排桩支护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前排桩和后排桩,前排桩的桩顶低于后排桩的桩顶,前排桩的桩顶上连接有前冠梁,后排桩的桩顶上连接有后冠梁,前冠梁与后冠梁连接有多个呈倾斜状的连接梁;

设置于前冠梁和后冠梁之间、并沿相邻连接梁之间的对角线布设的支撑梁;以及,承载于设置于前冠梁、连接梁、支撑梁之间,和/或,后冠梁、连接梁、支撑梁之间、且三个顶点分别位于接近前冠梁、连接梁、支撑梁的中点或者后冠梁、连接梁、支撑梁的中点的三角支撑板。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前冠梁、连接梁、支撑梁之间,和/或,后冠梁、连接梁、支撑梁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提升本实施例整体的稳定性;三角支撑板与前冠梁、连接梁、支撑梁或者后冠梁、连接梁、支撑梁形成多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进一步的提升本实施例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三角支撑板与前排桩和/或后排桩之间设有加固锚索。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固锚索将三角支撑板与前排桩和/或后排桩连接,固定三角支撑板、前排桩和后排桩的位置。

进一步的,每块三角支撑板对应设置有三条加固锚索,三条加固锚索一端固定于三角支撑板、且另一端固定于与三角支撑板相邻的前排桩或者后排桩。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固锚索与三角支撑板、与三角支撑板相邻的前排桩或者后排桩之间形成的空间立体三角形结构,更进一步提升本实施例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加固锚索连接后排桩的一端位于后排桩的[1/2-2/3]处。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后排桩需要埋入基坑,加固锚索连接至后排桩的 [1/2-2/3]处更为方便。

进一步的,加固锚索连接三角支撑板的一端靠近三角支撑板的中心。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加固锚索一端靠近三角支撑板中心可以使受力均匀分布在三角支撑板上,防止因为受力不均导致的三角支撑板损坏。

进一步的,加固锚索通过钢索锚固头与前排桩、后排桩或者三角支撑板连接。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用加固锚索,可以使前排桩、后排桩和三角支撑板之间产生相互的牵引力,能够在固定整体结构的同时通过相互的牵引力更好的提升本实施例整体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加固式双排桩支护结构,其中,加固结构包括:连接梁、支撑梁、三角支撑板和加固锚索。通过前冠梁、连接梁、支撑梁之间,和/或,后冠梁、连接梁、支撑梁之间、且三个顶点分别位于接近前冠梁、连接梁、支撑梁的中点或者后冠梁、连接梁、支撑梁的中点的三角支撑板,使各部分呈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或稳定的空间三角形结构,更好的提升本实施例的稳定性;采用加固锚索连接,使前排桩、后排桩和三角支撑板之间产生相互的牵引力,更进一步的提升本实施例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其中,图中个附图标记为:1、前排桩;2、后排桩;3前冠梁;4、后冠梁;5、连接梁;6、支撑梁;7、三角支撑板;8、加固锚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加固式双排桩支护结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前排桩1和后排桩2,其中,前排桩1的桩顶低于后排桩2的桩顶,前排桩1和后排桩2前后对应布置,前排桩1顶端和后排桩2顶端连接有连接梁5,前排桩1、后排桩2和连接梁之间采用水泥浇筑;在前排桩1顶端连接有前冠梁3,前冠梁3 与多个前排桩1和多个连接梁5连接为一体;在后排桩2顶端连接有后冠梁 4,后冠梁4与多个后排桩2和多个连接梁5连接为一体。

在各前冠梁3、后冠梁3和连接梁5合围形成的四边形空间内设置有支撑梁6,支撑梁6的一端连接于前排桩1、前冠梁3和连接梁5支撑梁6另一端连接于后排桩2、后冠梁4和连接梁5交界处,支撑梁6沿前冠梁3、后冠梁4和连接梁5合围形成的四边形的对角线设置,相邻支撑梁6平行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相邻的支撑梁6也可以交叉设置,所有梁之间均采用水泥浇筑;前冠梁3、连接梁5和支撑梁6之间浇筑有三角支撑板7,后冠梁4、连接梁5和支撑梁6之间浇筑有三角支撑板7,三角支撑板7各顶点浇筑有接近前冠梁3、后冠梁4、连接梁5和支撑梁6的中点。

进一步的,在三角支撑板7与前排桩1和/或后排桩2之间设有加固锚索8,本实施例中,每块三角支撑板7对应设置有三条加固锚索8,三条加固锚索8一端固定于三角支撑板7、且另一端固定于与三角支撑板7相邻的前排桩1或者后排桩2;具体的,加固锚索8选用钢索,在加固锚索8的两端均设有钢索锚固头(图中未示出),钢索锚固头采用现有的钢制锚头,通过将钢索锚固头锚定在前排桩1、后排桩2或者三角支撑板7上,实现与加固锚索8 的连接;加固锚索8与三角支撑板7的连接点设置在靠近三角支撑板7中心的位置,从而可以使受力均匀分布在三角支撑板7上,防止因受力不均导致三角支撑板7损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固定在分别靠近三角支撑板7的三个顶点处;加固锚索8连接后排桩2的一端位于后排桩的[1/2-2/3] 处,本实施例中位于2/3处,从而方便加固锚索8与后排桩2连接。

利用加固锚索将三角支撑板与前排桩和/或后排桩连接,固定三角支撑板、前排桩和后排桩的位置,同时通过加固锚索与三角支撑板、与三角支撑板相邻的前排桩或者后排桩之间形成的空间立体三角形结构,更进一步提升本实施例的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加固结构包括:连接梁5、支撑梁6、三角支撑板7和加固锚索8。通过前冠梁3、连接梁5、支撑梁6之间,和/或,后冠梁4、连接梁5、支撑梁6之间、且三个顶点分别位于接近前冠梁3、连接梁5、支撑梁 6的中点或者后冠梁4、连接梁5、支撑梁的中点的三角支撑板7,使各部分呈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或稳定的空间三角形结构,更好的提升本实施例的稳定性;采用加固锚索8连接,使前排桩1、后排桩2和三角支撑板7之间产生相互的牵引力,更进一步的提升本实施例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实用新型,某些步骤可能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述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信或者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