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带监测支撑内力的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4162发布日期:2019-05-21 21:40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带监测支撑内力的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带监测支撑内力的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基坑内对止水桩进行支撑的结构是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需要搭建模板,因此需要较大的人力投入,支撑完成之后,需要切割拆除,拆除慢,效率低,切割拆除下来的支撑不能重复利用,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带监测支撑内力的支撑结构,能够重复利用,拆除快,效率高,人力投入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带监测支撑内力的支撑结构,包括位于基坑内的一圈止水桩和位于止水桩内的一圈支护桩,一圈支护桩的上端设有冠梁,位于基坑内两相对侧的冠梁之间设有多组可调节的横向支撑,各组横向支撑包括两个固定节和位于两个固定节之间的至少一个调节节,调节节的两端通过法兰盘一与相应的固定节的一端可拆卸连接,调节节两端的端面与相应固定节端面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连接至报警系统,两个固定节的另一端均分别安装有三个可伸缩和旋转的支撑筒,各固定节上安装的三个支撑筒的自由末端支撑在相应冠梁上,各固定节下方设有一组竖向支撑,竖向支撑由多个从下至上依序堆叠的支撑柱构成,每相邻的上下两个支撑柱之间通过法兰盘二可拆卸连接,位于最下方的支撑柱与基坑底部的桩一体连接,位于最上方的支撑柱的上端安装有顶托,顶托支撑在相应的固定节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固定节、调节节、支撑柱、支撑筒均采用钢材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自带监测支撑内力的支撑结构的有益效果如下:

(1)支撑结构采用可拆卸式的结构,因此可以重复利用,节约成本,环保高效;还能够达到快速拆除的目的,减少拆除时间,拆除简单,方便;而且安装也较为方便,全部实现模块化,减少人力,模板,钢筋等工种的人力投入。

(2)采用压力传感器使得支撑结构自带监测功能,能够随时掌握支撑的内应力变化情况,及时对基坑变形、失稳提供报警系统。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自带监测支撑内力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位置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考图1-2,所述的自带监测支撑内力的支撑结构包括位于基坑1内的一圈止水桩2和位于止水桩2内的一圈支护桩3。一圈支护桩3的上端设有冠梁4,冠梁4与支护桩3通过浇筑结合为一体。位于基坑1内两相对侧的冠梁4之间装有多组可调节的横向支撑5。各组横向支撑5包括两个固定节5a和位于两个固定节5a之间的至少一个调节节5b,图中所示是一个调节节5b。调节节5b的两端通过法兰盘一6与相应的固定节5a的一端可拆卸连接。调节节5b两端的端面与相应固定节5a端面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7,压力传感器7可以固定在调节节5b的端面上,也可以固定在固定节5a的端面上,当固定节5a和调节节5b受到压力时,会挤压压力传感器7,从而能监测到压力变化。压力传感器7连接至报警系统(图中未示出),从而能够随时掌握支撑的内应力变化情况,及时对基坑变形、失稳提供报警系统。两个固定节5a的另一端均分别安装有三个可在外力作用下伸缩和旋转的支撑筒8,支撑筒8通过球铰与固定节5a连接,支撑筒8与球铰之间紧配合。各固定节5a上安装的三个支撑筒8的自由末端支撑在相应冠梁4上,三个支撑筒8中其中有一个支撑筒8水平布置,它可以伸缩,也可以调角度,但一般不需要调角度,另外两个支撑筒8可以伸缩也可以调角度,位于该水平布置的支撑筒8的上下侧,角度调节主要是调节该另外两个支撑筒8,该另外两个支撑筒8调节之后可以与该水平布置的支撑筒8可以构成直线支撑和不同形状的三角支撑,以满足不同的需要。三个支撑筒8均为管套管的伸缩结构,在管与管之间的重叠位置有紧固螺丝,在支撑在冠梁4上之后由于紧固螺丝的紧固作用而不会自行伸缩,在固定节5a和调节节5b受到压力时7也由于紧固螺丝的紧固作用而不会伸缩。各固定节5a下方设有一组竖向支撑9,竖向支撑9由多个从下至上依序堆叠的支撑柱9a构成,每相邻的上下两个支撑柱9a之间通过法兰盘二9b可拆卸连接,位于最下方的支撑柱9a与基坑1底部的桩一体连接,桩在浇筑后与位于最下方的支撑柱9a结合为一体,不拆除,只拆除其他的支撑柱9a。位于最上方的支撑柱9a的上端安装有可拆卸的顶托9c,顶托9c支撑在相应的固定节5a底部,可以通过螺丝锁定方便拆除。所述的固定节5a、调节节5b、支撑柱9a、顶托9c、支撑筒8均采用钢材材料,从而耐用,使用寿命长。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