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虫防臭深水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4498发布日期:2019-08-07 01:06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虫防臭深水地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居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虫防臭深水地漏。



背景技术:

地漏是一种将地面与排水管道系统连接的排水器具,起到排污水、排臭等作用,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对厨房或卫浴间的异味控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地漏主要包括外筒和内芯,而内芯主要与地面连接,因此排水管道是通过内芯与地面连通的,然而,传统的内芯都是呈圆柱状的,且由不锈钢材料构成,而内芯都是中空的,不防虫,因此排水管道的一些虫子或者水下生物能够通过内芯边缘爬进厨房或卫浴间内,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虫防臭深水地漏,其内芯的底部设置有软管,而软管设置有呈长条偏平状的输出部,能够防止虫子或者水下生物爬进内芯内,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防虫防臭深水地漏,包括:外筒,其中外筒的内部设有收容腔体,外筒的顶部设置有与收容腔体连通的开口,外筒的底部封闭,且外筒的侧壁设置有与收容腔体连通的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内芯,设置在外筒的收容腔体内;其中,内芯的底部设置有软管,软管远离内芯的一端延伸设置有呈长条偏平状的第一输出部,且第一输出部设有呈长条状的第一出水裂缝。

其中,软管远离内芯的一端还延伸设置有呈长条偏平状的第二输出部,第二输出部设置有呈长条状的第二出水裂缝。

其中,第一输出部和第二输出部呈十字状设置,且第一出水裂缝和第二出水裂缝呈十字状设置。

其中,软管、第一输出部和第二输出部一体成型。

其中,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呈半圆形状设置。

其中,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分别对称设置在外筒的侧壁的顶部。

其中,收容腔体的截面呈圆形状,内芯的顶部设有呈圆环状的卡置部,其中卡置部的外径大于收容腔体的截面的内径,以使得内芯的顶部卡置在外筒外。

其中,内芯和软管的长度之和小于收容腔体的深度。

其中,内芯和外筒由不锈钢材料构成。

其中,内芯的顶部设有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防虫防臭深水地漏包括:外筒,其中外筒的内部设有收容腔体,外筒的顶部设置有与收容腔体连通的开口,外筒的底部封闭,且外筒的侧壁设置有与收容腔体连通的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内芯,设置在外筒的收容腔体内;其中,内芯的底部设置有软管,软管远离所述内芯的一端延伸设置有呈长条偏平状的第一输出部,且第一输出部设有呈长条状的第一出水裂缝。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防虫防臭深水地漏的内芯的底部设置有软管,而软管设置有呈长条偏平状的输出部,能够防止虫子或者水下生物爬进内芯内,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虫防臭深水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防虫防臭深水地漏的外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防虫防臭深水地漏的内芯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防虫防臭深水地漏的内芯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3,该防虫防臭深水地漏包括外筒10和内芯11。

外筒10的内部设有收容腔体101,外筒10的顶部设置有与收容腔体连通的开口,外筒10的底部封闭,且外筒10的侧壁设置有与收容腔体101连通的第一出水孔102和第二出水孔,以通过第一出水孔102和第二出水孔排出水至排水管道内。应理解,由于外筒10的底部封闭,因此外筒10的底部会存储有一些水,具有密封防臭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水孔102和第二出水孔呈半圆形状设置。优选地,第一出水孔102和第二出水孔分别对称设置在外筒的侧壁的顶部。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水孔102中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板,第二出水孔中设置有第二过滤网板,以起到隔离虫子或水下生物的作用,防止虫子或水下生物爬进外筒10内。

内芯11设置在外筒10的收容腔体101内。应理解,内芯11内部中空连通的,因此排水管道可通过内芯11与厨房或卫浴间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内芯11和外筒10由不锈钢材料构成。

优选地,内芯11可拆卸设置在外筒10内。具体地,外筒10的收容腔体101的截面呈圆形状,内芯11的顶部设有呈圆环状的卡置部111,其中卡置部111的外径大于收容腔体101的截面的内径,以使得内芯11的顶部卡置在外筒10外。

在本实施例中,内芯11的底部设置有软管12,其中软管12远离内芯11的一端延伸设置有呈长条偏平状的第一输出部121,且第一输出部121设有呈长条状的第一出水裂缝,以通过第一出水裂缝排出水。应理解,软管12具有弹性,因此在长条偏平状的第一输出部121设置有第一出水裂缝,在正常状态下,第一出水裂缝是处于紧密闭合的,因此只有在有水流过时,第一出水裂缝排出水,而虫子或水下生物无法爬进内芯11内。另外,由于第一出水裂缝处于紧密闭合的,因此也可以起到防臭功能。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软管12远离内芯11的一端还延伸设置有呈长条偏平状的第二输出部122,第二输出部122设置有呈长条状的第二出水裂缝,以通过第二出水裂缝排出水。应理解,软管12具有弹性,因此在长条偏平状的第二输出部122设置有第二出水裂缝,在正常状态下,第二出水裂缝是处于紧密闭合的,因此只有在有水流过时,第二出水裂缝排出水,而虫子或水下生物无法爬进内芯11内。另外,由于第二出水裂缝处于紧密闭合的,因此也可以起到防臭功能。

优选地,第一输出部121和第二输出部122呈十字状设置,且第一出水裂缝和第二出水裂缝呈十字状设置。也就是说,在正常状态下(即无水排出时),软管12远离内芯11的一端的第一输出部121和第二输出部122呈十字状设置,紧密闭合,防虫及防臭。

优选地,软管12、第一输出部121和第二输出部122一体成型。

应理解,软管12的另一端套设在内芯11上。具体地,软管12呈圆柱状,且软管12的内孔的内径等于内芯11的内孔,使得软管12能够紧密套设在内芯11上。

在本实施例中,内芯11和软管12的长度之和小于收容腔体101的深度,便于软管12的第一输出部121和第二输出部122输出水。应理解,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收容腔体101的底部的积水能够覆盖在软管12的第一输出部121和第二输出部122中。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芯11的顶部设有过滤网,以起到隔离过滤作用。

如图4所示,图4是图1中防虫防臭深水地漏的内芯的第二结构示意图。该图4中的内芯与图3中的内芯主要区别在于:图4中的内芯11未设置有软管,水直接从内芯11远离卡置部111的一端输出。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防虫防臭深水地漏包括:外筒,其中外筒的内部设有收容腔体,外筒的顶部设置有与收容腔体连通的开口,外筒的底部封闭,且外筒的侧壁设置有与收容腔体连通的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内芯,设置在外筒的收容腔体内;其中,内芯的底部设置有软管,软管远离所述内芯的一端延伸设置有呈长条偏平状的第一输出部,且第一输出部设有呈长条状的第一出水裂缝。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防虫防臭深水地漏的内芯的底部设置有软管,而软管设置有呈长条偏平状的输出部,能够防止虫子或者水下生物爬进内芯内,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