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作法一柱一桩柱节点箍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5970发布日期:2019-11-05 23:43阅读:615来源:国知局
逆作法一柱一桩柱节点箍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逆作法一柱一桩柱节点箍筋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伴随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在城市道路、铁路、机场、景观绿地等既有设施下方建造地下通道、城市地铁车站、地下停车场等工程,一般采用明挖顺作法、逆作法、盾构法、顶管法和管幕法等进行施工。在逆作法施工阶段,一柱一桩位置的结构施工重点是钢筋的绑扎施工,根据常规的施工工艺,此节点位置的钢筋绑扎施工繁琐,耗工期,并且绑扎难度大,质量不可靠。目前,逆作法施工阶段此梁柱节点位置都是按部就班施工,在主筋绑扎完成后箍筋的施工非常困难,所以急需一种合适的工艺对其改善。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节省工期、劳动力损耗少且能保证施工质量的逆作法一柱一桩柱节点箍筋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逆作法一柱一桩柱节点箍筋结构,用于解决现有逆作法阶段中梁柱节点位置的钢筋绑扎施工繁琐,耗工期,并且绑扎难度大,质量不可靠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逆作法一柱一桩柱节点箍筋结构,它包括:

在逆作法施工中,当前开挖层的柱箍筋绑扎固定于当前开挖层中梁柱节点处的梁板节点处,剩余几层的柱箍筋套设叠放于当前开挖层施工区域正下方的结构柱底部,所述梁柱节点处结构梁主筋外围围绕设置梁箍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逆作法一柱一桩柱节点箍筋结构,通过在一柱一桩的柱箍筋施工时,将结构柱所需要的所有层的柱箍筋全部套设叠放于结构柱四周,然后将预留的当前开挖层的箍筋绑扎固定于其梁板节点处,每向下开挖一层,就预留当前开挖层的所需要的箍筋,将剩余的箍筋下放至结构柱底部,也就是说,越往下施工,结构柱上叠放的箍筋数量越少,如此循环重复,直至完成所有柱箍筋的施工。最下面一层施工时,结构柱底部预留的柱箍筋的数量与最下面一层所需要的柱箍筋的数量相等。从而,本实用新型通过预留箍筋的方法,每次该层柱箍筋施工时需要先行将下面几层的柱箍筋放至结构柱底部,然后施工该层箍筋,根据设计的间距数量进行绑扎,柱箍筋直接到位,无需重新现场套入的方式绑扎柱箍筋。该施工方法改善了逆作法一柱一桩施工中梁柱节点处,主筋绑扎完成后箍筋施工难的不足。该施工方法不仅节省了施工时间,减少了劳动力损耗,有效提高了施工质量。

进一步地,柱箍筋套设预留于结构柱的底部。也就是说,在逆作法施工中,每次柱箍筋施工时,先将下面几层待施工的柱箍筋套设叠放至该层结构施工区域以下的结构柱底部。从而,避免每一层柱箍筋施工时现场套入的方式绑扎柱箍筋。

进一步地,所述柱箍筋围绕位于梁柱节点位置结构柱主筋的外围设置。在结构柱主筋外围绑扎柱箍筋,有助于固定结构柱主筋,同时提高结构柱的受力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结构柱为钢管混凝土柱。根据设计要求,为了满足受力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逆作法一柱一桩中的结构柱选取钢管混凝土柱。

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当前开挖层开挖完成后,当前开挖层的柱箍筋固定于当前开挖层中梁柱节点处的结构柱主筋外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逆作法一柱一桩柱节点箍筋结构中结构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

10-结构柱;20-结构柱主筋;30-柱箍筋;40-结构梁主筋;50-梁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逆作法一柱一桩柱节点箍筋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逆作法一柱一桩柱节点箍筋结构,它包括:在逆作法一柱一桩施工中,当前开挖层的柱箍筋30绑扎固定于当前开挖层中梁柱节点处的梁板节点处,剩余几层的柱箍筋30套设叠放于当前开挖层施工区域正下方的结构柱10底部,梁柱节点处结构梁主筋40外围围绕设置梁箍筋50。

请继续参考图1,本实施例还提供了逆作法一柱一桩柱节点箍筋预留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

采用逆作法开挖至B0层下一定深度,施工垫层,搭设排架,在其上部施工B0层的主体结构;其中,施工B0层柱箍筋时,首先将下面几层待施工的柱箍筋30放至B0层主体结构施工区域以下,并将B0层主体结构所需的柱箍筋30绑扎固定于该层结构的梁板节点处;待B0层结构施工完成后,开挖至下一层标高时,计算当前开挖层所需柱箍筋30的数量,并将剩余几层的柱箍筋30重复前述操作放置于当前开挖层施工区域以下,仅将当前开挖层所需柱箍筋30绑扎固定于其梁板节点处,如此循环重复,直至完成所有柱箍筋30的施工。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的逆作法一柱一桩柱节点箍筋预留施工方法中,通过在一柱一桩的柱箍筋30施工时,将结构柱10所需要的所有层的柱箍筋30全部套设叠放于结构柱10四周,然后将预留的当前开挖层的柱箍筋30绑扎固定于其梁板节点处,每向下开挖一层,就预留当前开挖层的所需要的柱箍筋30,将剩余的柱箍筋30下放至结构柱10底部,也就是说,越往下施工,结构柱10上叠放的柱箍筋30数量越少,如此循环重复,直至完成所有柱箍筋30的施工。最下面一层施工时,结构柱10底部预留的柱箍筋30的数量与最下面一层所需要的柱箍筋30的数量相等。从而,本实用新型通过预留柱箍筋30的方法,每次该层柱箍筋30施工时需要先行将下面几层的柱箍筋30放至结构柱10底部,然后施工该层柱箍筋30,根据设计的间距数量进行绑扎,柱箍筋30直接到位,无需重新现场套入的方式绑扎柱箍筋30。该施工方法改善了逆作法一柱一桩施工中梁柱节点处,主筋绑扎完成后柱箍筋30施工难的不足。该施工方法不仅节省了施工时间,减少了劳动力损耗,有效提高了施工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更优选地,柱箍筋套设预留于结构柱的底部。也就是说,在逆作法施工中,每次柱箍筋施工时,先将下面几层待施工的柱箍筋套设叠放至该层结构施工区域以下的结构柱底部。从而,避免每一层柱箍筋施工时现场套入的方式绑扎柱箍筋。

在本实施例中,更优选地,一定深度为2.1m。根据设计要求,结合施工现场情况,通常逆作法施工中,B0层下方2.1m左右的深度适合施工垫层、搭设排架,以保证施工面的平整,便于B0层主体结构的施工。

在本实施例中,更优选地,柱箍筋30围绕位于梁柱节点位置结构柱主筋20的外围设置。在结构柱主筋20外围绑扎柱箍筋30,有助于固定结构柱主筋20,同时提高结构柱10的受力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更优选地,结构柱10为钢管混凝土柱。根据设计要求,为了满足受力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逆作法一柱一桩中的结构柱10选取钢管混凝土柱。

在本实施例中,更优选地,当前开挖层开挖完成后,当前开挖层的柱箍筋30固定于当前开挖层中梁柱节点处的结构柱主筋20外围。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