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锚杆静压桩预应力封桩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9612发布日期:2019-08-27 20:47阅读:7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锚杆静压桩预应力封桩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锚杆静压桩预应力封桩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建(构)筑物周边环境变化、使用荷载增加、使用功能变更、勘察、设计、施工等各方面的原因,需要进行基础加固处理。对于既有建筑,通常采用锚杆静压桩进行基础加固。锚杆静压桩在完成压桩后,采用预应力封桩措施,可以使锚杆静压桩迅速发挥基础加固作用,减小拖带沉降。常规预应力封桩结构在锚杆静压桩压桩就位后,用于预应力封桩的型钢传力支撑因与混凝土粘结牢固而无法回收造成材料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可以重复利用、施工方便的锚杆静压桩预应力封桩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杆静压桩预应力封桩回收装置,其包括:

基础层,开设有桩孔,所述锚杆静压桩穿设在所述桩孔内;

传力支撑,穿过所述桩孔后抵接在所述锚杆静压桩的顶部,所述传力支撑的顶部与回收机构相连接,所述回收机构用于驱动所述传力支撑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其中,所述传力支撑的外表面还包覆有隔离膜;

首次封装混凝土,填充在所述传力支撑和桩孔之间。

其中,所述回收机构包括反力架、反力梁、千斤顶和抗剪销,所述反力架经锚杆对称设置在所述桩孔的两侧,所述反力梁的一侧经所述抗剪销与所述反力架相连接,其另一侧经所述千斤顶与所述传力支撑相连接。

进一步地,当所述传力支撑向上移动脱离所述首次封装混凝土时,所述首次封装混凝土内填充有二次封装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传力支撑与所述锚杆静压桩的顶部之间还设有钢板。

进一步地,所述桩孔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喇叭型。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层的底部还设有原基础垫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回收机构驱动传力支撑向下移动对锚杆静压桩施加预应力,然后利用首次封装混凝土进行封装,接着,利用回收机构驱动传力支撑向上移动与首次封装混凝土分离,从而方便利用吊机等拉拔设备回收传力支撑,其能实现传力支撑的重复回收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通过在传力支撑的外表面包覆有隔离膜,利用隔离膜隔离传力支撑和首次封装混凝土,减少两者之间的粘结力,使传力支撑的回收更加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锚杆静压桩预应力封桩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锚杆静压桩预应力封桩回收装置的封装完成后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锚杆静压桩预应力封桩回收装置,其包括:

基础层1,开设有桩孔2,锚杆静压桩3穿设在桩孔2内;本实用新型中,桩孔2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喇叭型。

传力支撑4,穿过桩孔2后抵接在锚杆静压桩3的顶部,传力支撑4的顶部与回收机构5相连接,回收机构5用于驱动传力支撑4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其中,传力支撑4的外表面还包覆有隔离膜6;本实施例中,隔离膜6可采用贴壁缠绕方式对传力支撑4进行包裹,隔离膜6与传力支撑4之间无粘结。

首次封装混凝土7,填充在传力支撑4和桩孔2之间。

回收机构5包括反力架51、反力梁52、千斤顶53和抗剪销54,反力架51经锚杆对称设置在桩孔2的两侧,反力梁52的一侧经抗剪销54与反力架51相连接,其另一侧经千斤顶53与传力支撑4相连接。通过千斤顶53伸缩动作,可以带动传力支撑4向上或向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回收机构5驱动传力支撑4向下移动对锚杆静压桩3施加预应力,然后利用首次封装混凝土7进行封装,接着,利用回收机构5驱动传力支撑4向上移动与首次封装混凝土7分离,从而方便利用吊机等拉拔设备回收传力支撑4,其能实现传力支撑4的重复回收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通过在传力支撑4的外表面包覆有隔离膜6,利用隔离膜6隔离传力支撑4和首次封装混凝土7,减少两者之间的粘结力,使传力支撑4的回收更加简单方便。

参阅图3所示,当传力支撑向上移动脱离首次封装混凝土7时,首次封装混凝土7内填充有二次封装混凝土10。

优选地,为了提高传力支撑4与锚杆静压桩3的受力接触面积,传力支撑4与锚杆静压桩3的顶部之间还设有钢板8。优选地,基础层1的底部还设有原基础垫层9。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