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7695发布日期:2019-08-13 20:21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疏浚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淤积和人为填堵现象十分严重,导致河床抬高,河道水面积及调蓄水量日益减少,防洪排涝能力、航运能力和水环境质量下降,严重的会使河道丧失其原有功能。因此,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不仅要截断外源污染,同时也要控制内源污染,尤其是河道的污染底泥。而河道底泥疏浚是河道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底泥的疏挖最大可能地将储积在底泥沉积层中的污染营养物质移出水体,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改善水生态循环,遏制河道稳定性的退化,提高水环境质量。

由于我国的中小型河流数量众多、地方管理经费有限、长效运行维护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造成治理河道的管护难度高,无法实现长效管护的目标,最终使得治理后的河道水体再度恶化。如何在河道日常维护管理中解决河道综合整治后的再淤积问题,是制约河道治理后水质维持和长效运行的关键所在。

目前,河道疏浚作为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其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水下疏浚,干河疏浚,依靠水力疏浚以及采用爆破等手段疏浚。就疏浚技术现状来看,又分为工程疏浚技术、环保疏浚技术和生态疏浚技术等。

经检索,现有技术已经公开了相关的申请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420308621.1,公开日期为2014年10月22日的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污染底泥环保疏浚船,该疏浚船包括船体和吸泥管道,船体上设置有综合控制室、定位桩、卷扬机和吸泥泵,综合控制室内设置有船位GPS定位仪和控制器,定位桩设置在船体前部,卷扬机通过缆索与吸泥管道连接,吸泥管道与吸泥泵连接,吸泥管道的底端设有过滤网,船体上还设置有吸泥管道的导向架,吸泥管道套装在导向架中,卷扬机和吸泥泵均与控制器连接。将船体准确驶入指定疏浚区域,使吸泥管道到达疏浚区域正上方,通过定位桩使船体固定住,开启卷扬机,下放吸泥管道至预定的底泥疏浚深度,启动吸泥泵,将污染底泥吸至指定区域。该疏浚船实现了船体和吸泥管道的高精确定位,提高了疏浚精度和疏浚效率,解决了底泥疏浚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但是船体移动时要先移动定位桩,且疏浚面积小,效率低,不适合中小型河道的维护。

再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611165440.8,公开日期为2017.05.31的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挖泥船,该装置包括船体,船体上具有储存舱,挖泥船还包括若干挖泥筒,挖泥筒侧壁上开设有进泥口,在进泥口的边沿固连有挖泥刀,船体上转动连接有主轴,主轴的两端均垂直固连有若干伸缩臂,挖泥筒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主轴两端的伸缩臂自由端,伸缩臂上还设有能够带动挖泥筒转动的驱动件,船体上设有能够带动主轴旋转的动力电机,其挖泥效率较高,且挖泥部件能够辅助船体前进。该船体的挖泥筒内沿长度方向固连有长条状的隔板在隔板的一侧形成储泥腔,另一侧形成浮力腔,所述储泥腔与进泥口相连通,所述挖泥筒侧壁上开设有若干进水孔,所述进水孔与浮力腔相连通,该申请案的挖泥船设置气囊和浮力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动力电机的负荷,然而由于无法及时的将挖泥筒内的底泥排出,因此该挖泥船的处理效率还有待提高。

基于现有技术的缺陷,亟须发明一种新型的处理效率高的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一体化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的疏浚设备在进行底泥清除过程中存在的处理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泥清除处理效率高的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一体化装置。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一体化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船体、排泥管和运泥车,所述船体上设置削泥卷,所述削泥卷内部设置转轴和吸泥口,所述的排泥管与吸泥口相连通,吸泥口中的底泥能够通过抽吸作用由排泥管进入运泥车。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削泥卷内部设置隔板,所述隔板将削泥卷分为第一吸泥区和第二吸泥区,所述吸泥口包括第一吸泥口和第二吸泥口,所述第一吸泥口设置于第一吸泥区内部,所述的第二吸泥口设置于第二吸泥区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别为圆弧状,所述第一隔板圆弧弯曲方向朝向第一吸泥口,所述第二隔板圆弧弯曲方向朝向第二吸泥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装置还包括污泥输送装置,吸泥口中的底泥能够通过污泥输送装置进入运泥车。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污泥输送装置为运泥管和污泥输送泵,吸泥口中的底泥可以通过污泥输送泵的抽吸进入排泥管,经由运泥管进入运泥车。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削泥卷上设置削泥刀,所述削泥刀形状为弯曲片状且侧面与削泥卷侧面平滑过渡。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削泥卷进泥口设置活动挡板,所述活动挡板的弯曲方向与削泥刀弯曲方向相反。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削泥刀对称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排泥管为两根,分别与第一吸泥口和第二吸泥口相连通,两根排泥管合并后与所述的污泥输送装置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排泥管和运泥管均为聚乙烯管,所述的运泥管与运泥车之间采用导向架固定支撑。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排泥管和运泥车,削泥卷与排泥管相连,削泥卷中设置转轴和吸泥口,削泥卷切削的底泥在削泥卷在旋转过程中通过重力作用进入吸泥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将排泥管与吸泥口相连通,吸泥口中的底泥能够通过抽吸作用由排泥管进入运泥车;在疏浚处理过程中削泥卷中吸入的底泥不断被转移,大大的降低了削泥卷、挖泥船体的重力负担,提高了削泥卷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了疏浚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一体化装置,削泥卷内部设置隔板,所述隔板将削泥卷分为第一吸泥区和第二吸泥区,所述吸泥口包括第一吸泥口和第二吸泥口,所述的第一吸泥口设置于第一吸泥区内部,所述的第二吸泥口设置于第二吸泥区内部,因此削泥卷在旋转过程中,其整体被有效的分割为两个单独的处理区域:第一吸泥区、第二吸泥区;底泥通过重力作用进入吸泥区,通过隔板的阻隔作用,进入第一吸泥区的底泥只能进入第一吸泥口,进入第二吸泥区的底泥只能进入第二吸泥口,其中隔板、吸泥口部件之间相互配合,大大提高吸泥的效率。

(3)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一体化装置,削泥卷内部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别为圆弧状,所述第一隔板圆弧弯曲方向朝向第一吸泥口,所述第二隔板圆弧弯曲方向朝向第二吸泥口,该设置可以减少所在吸泥区域的死角,进一步提高吸泥效率。

(4)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一体化装置,其削泥卷进泥口处设置活动挡板控制,且活动挡板的弯曲方向与削泥刀弯曲方向相反,该设置可以有效控制底泥的进入,并且在没有底泥进入时保持关闭,减少不必要的水进入,实现泥浆的高浓度,减少了后续余水处理量。

(5)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一体化装置,设置弯曲片状的削泥刀能够实现对底泥的低扰动薄层矩形切削,切削后的污泥直接通过活动挡板进入内部,避免了污染物扩散,减少了二次污染,且对称设置的两片削泥刀与削泥卷的旋转配合进一步提高削泥效率。

(6)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一体化装置,所述装置上安装有深度传感器和彩色摄像头,可精确定位,控制对底泥的切削深度,实现薄层切削,且能随时观察切削断面,可实现精确疏挖,且船上装有GPS定位仪,船体能够准确驶入指定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装置中削泥卷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装置中削泥卷的立体图。

图中,1、疏浚区域;2、船体;3、运泥车;4、削泥卷;5、综合控制室;6、彩色摄像显示器;7、GPS定位仪;8、排泥管;9、运泥管;10、导向架;11、连接杆;12、污泥输送泵;13、深度传感器;14、彩色摄像头;401、转轴;402、第二吸泥口;403、第一隔板;404、第二隔板;405、第一吸泥区;406、第二吸泥区;407、活动挡板;408、削泥刀;409、第一吸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描述。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一种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一体化装置,该装置包括船体2、排泥管8和运泥车3,所述船体2上设置削泥卷4,所述削泥卷4内部设置转轴401和吸泥口,所述的排泥管8与吸泥口相连通,吸泥口中的底泥能够通过抽吸作用由排泥管8进入运泥车3。

所述装置还包括污泥输送装置,吸泥口中的底泥能够通过污泥输送装置进入运泥车3,所述的污泥输送装置为运泥管9和污泥输送泵12,吸泥口402中的底泥可以通过污泥输送泵12的抽吸进入排泥管8,经由运泥管9进入运泥车3。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的削泥卷4通过连接杆与船体2连接。

所述削泥卷4设置的转轴401和吸泥口可以使削泥卷4在旋转过程中底泥通过重力作用进入吸泥口;进入吸泥口的底泥可以通过抽吸作用由排泥管8进入运泥车3。在疏浚区域1处理污泥过程中削泥卷4中吸入的底泥不断被转移,大大的降低船体2的重力负担,提高长时间工作时的疏浚效率。

图1是小型常态维护式河道底泥疏浚处理装置的削泥卷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所述削泥卷4内部设置隔板,所述隔板将削泥卷4分为第一吸泥区405和第二吸泥区406,所述的吸泥口包括第一吸泥口409和第二吸泥口402,所述的第一吸泥口409设置于第一吸泥区405内部,所述的第二吸泥口402设置于第二吸泥区406内部。

第一吸泥区405和第二吸泥区406划分目的在于:使削泥卷4在转动过程中进入削泥卷4的底泥分别进入第一吸泥口409和第二吸泥口402进行处理,再分别通过两根排泥管8进行运输,不断被污泥输送泵12抽吸走,一方面有效避免堵塞进泥口,另一方面提高削泥卷4的工作效率。

所述的排泥管8和运泥管9均为聚乙烯管,所述的运泥管9与运泥车3之间采用导向架10固定支撑。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基本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的隔板包括第一隔板403和第二隔板404,所述第一隔板403和第二隔板404分别为圆弧状,所述第一隔板403圆弧弯曲方向朝向第一吸泥口409,所述第二隔板404圆弧弯曲方向朝向第二吸泥口402。

所述的第一隔板403和第二隔板404设置成圆弧弯曲的形状可以使进入第一吸泥区405的底泥通过隔板的阻隔更容易进入第一吸泥口409,进入第二吸泥区406的底泥通过隔板的阻隔更容易进入第二吸泥口402,进一步可以减少所在吸泥区域的死角,进一步提高吸泥效率。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基本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削泥卷4对称设置削泥刀408,所述削泥刀408形状为弯曲片状且侧面与削泥卷4侧面平滑过渡,所述削泥卷4的进泥口处设置活动挡板407,所述活动挡板407的弯曲方向与削泥刀408弯曲方向相反。

削泥刀408形状为弯曲片状且侧面与削泥卷4侧面平滑过渡,使得削泥卷4旋转挖泥时阻力更小。所述的活动挡板407可控制进泥口的大小,减少不必要的水进入,提高污泥浓度,并将块石阻隔,进而避免排泥管8堵塞。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基本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装置还包括深度传感器13和彩色摄像头14,如图3所示,所述的深度传感器13和彩色摄像头14设置在连接杆11上,所述的深度传感器13用于精确控制削泥刀408的切削深度,彩色摄像头14用于记录切削断面,并反馈到船体2上的彩色摄像显示器6,所述的彩色摄像显示器6设置在综合控制室5内,所述的综合控制室5还配置有GPS定位仪7,疏浚过程中,利用GPS定位仪7,将船体2准确驶入指定疏浚区域1。

由于河道较窄,船体2工作时,先沿河道的一侧进行疏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可掉头对河道另一侧进行疏浚。所述运泥车3为小型全封闭式运泥车,当车上污泥装满后,运往污泥处理场。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