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隙式排水沟盖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94598发布日期:2019-09-03 21:01阅读:6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缝隙式排水沟盖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缝隙式排水沟盖板组件。



背景技术:

缝隙式成品排水沟主要运用于人行通道,在路面仅仅留了一条排水缝,看起来既美观又起到了排水作用,排水沟上方可铺装,适应性很强。广泛应用于步行街、车库、广场、人行道、公园以及景区等地域,盖板的缝隙式设计使得排水沟系统能很好的与建筑物进行完美融合,优美的线性结构完全符合建筑美学的要求。现有技术的缝隙式排水沟盖板组件存在的问题是盖板组件的缝隙比较小使得排水能力不强,并且缝隙中一般不设置滤网,导致会出现缝隙堵塞后难以清理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能力强且方便疏通的缝隙式排水沟盖板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缝隙式排水沟盖板组件,包括第一钢板以及第二钢板,所述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之间形成缝隙,所述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上分别设置有螺栓孔,所述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通过螺杆与螺母连接,所述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中插设有螺旋排水板,所述螺旋排水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块,所述板体上设置有插入缝隙中的若干个螺旋通水部,所述螺旋通水部包括锥形本体,所述本体中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内设置有螺旋纹。

优选的,所述螺旋通水部与板体的连接处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疏水槽。

优选的,相邻所述两个螺旋通水部分别设置在螺杆的两侧并与螺杆接触。

优选的,所述螺旋通水部与板体为一体注塑成型。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其特点在于设置有螺旋排水板,螺旋排水板的设置能够增强缝隙式排水沟的排水能力,并且在堵塞后能够方便的将螺旋排水板取下进行疏通。雨水通过螺旋通水部的入水口进入通槽,并在通槽中随着螺旋纹进行螺旋向下的流动,其流速会加快并且能够冲刷掉一些体积较小的杂物,不会轻易的造成堵塞。螺旋排水板与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之间为插接连接,能够方便的进行螺旋排水板的拆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缝隙式排水沟盖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缝隙式排水沟盖板组件的螺旋排水板与螺杆的连接结构图

图中:1、第一钢板;2、第二钢板;3、螺杆;4、螺母;5、卡槽;6、螺旋排水板;7、板体;8、卡块;9、螺旋通水部;10、锥形本体;11、通槽;12、螺旋纹;13、疏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缝隙式排水沟盖板组件,包括第一钢板1以及第二钢板2,所述第一钢板1与第二钢板2之间形成缝隙,所述第一钢板1与第二钢板2上分别设置有螺栓孔,所述第一钢板1与第二钢板2通过螺杆3与螺母4连接,所述第一钢板1和第二钢板2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卡槽5,所述卡槽5中插设有螺旋排水板6,所述螺旋排水板6包括板体7,所述板体7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卡槽5配合的卡块8,所述板体7上设置有插入缝隙中的若干个螺旋通水部9,所述螺旋通水部9包括锥形本体10,所述锥形本体10中设置有通槽11,所述通槽11内设置有螺旋纹12。

本方案的一种缝隙式排水沟盖板组件,其特点在于设置有螺旋排水板6,螺旋排水板6的设置能够增强缝隙式排水沟的排水能力,并且在堵塞后能够方便的将螺旋排水板6取下进行疏通。具体的,板体7上设置有插入缝隙中的若干个螺旋通水部9,螺旋通水部9包括锥形本体10,本体中设置有通槽11,通槽11内设置有螺旋纹12,雨水通过螺旋通水部9的入水口进入通槽11,并在通槽11中随着螺旋纹12进行螺旋向下的流动,因此,锥形本体10的形状为锥形,其流速会加快并且能够冲刷掉一些体积较小的杂物,不会轻易的造成堵塞。并且由于第一钢板1和第二钢板2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卡槽5,板体7的两侧设置有与卡槽5配合的卡块8,螺旋排水板6与第一钢板1和第二钢板2之间为插接连接,能够方便的进行螺旋排水板6的拆除。特别的,参照图1,板体7的顶部与第一钢板1和第二钢板2的顶部平齐设置,这样能够防止螺旋排水板6凸出导致绊倒行人。

优选的,所述螺旋通水部9与板体7的连接处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疏水槽13。疏水槽13的作用能够将雨水快速的导入至螺旋通水部9中进行排出。

优选的,相邻所述两个螺旋通水部9分别设置在螺杆3的两侧并与螺杆3接触。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使得螺杆3能够对螺旋通水部9进行支撑,使得螺旋排水板6的结构强度比较稳定。

优选的,所述螺旋通水部9与板体7为一体注塑成型。这样设置的目的能够降低成本和降低加工难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