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护坡的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2459发布日期:2019-09-06 20:3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水利工程护坡的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护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利工程护坡的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水利工程中,对于护坡结构一般都是通过铺设护坡砖实现,但是这样也很难满足护坡效果,对于雨水量大的情况,大量雨水渗透进护坡砖下部并在地表流动,造成地表水土流失,严重的易造成局部塌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护坡效果的水利工程护坡的防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利工程护坡的防护结构,包括若干护坡砖,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坡砖前侧及左侧分别设有低于其表面设置的凸台,凸台内侧设有与其所在侧边平行分布的下槽体,下槽体两端为敞口,护坡砖后侧及右侧分别设有与所述凸台形状相同的压板,压板底面内侧设有与其所在侧边平行分布的上槽体,上槽体两端为敞口,其中位于左侧的凸台及右侧的压板后端与位于后侧的压板后端对齐,位于左侧的凸台及右侧的压板前端与位于前侧的凸台后端对齐;

所述护坡砖顶面中部设有一高于其表面设置的台面且台面中部设有植被孔,护坡砖之间相互拼接,且相邻护坡砖的凸台和压板分别设置在彼此的下槽体或上槽体内。

所述台面后侧侧壁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斜面,且斜面外侧端部朝向台面前侧倾斜设置。

所述上槽体和下槽体的深度相同。

所述上槽体和下槽体内侧与其所在凸台或压板的内侧侧边对齐设置,且上槽体和下槽体的设置宽度均为其所在凸台或压板宽度的一半及一半以上。

所述上槽体和下槽体的设置宽度均为其所在凸台或压板宽度的四分之三,且相互连接的上槽体和下槽体之间构成内流道。

所述位于左侧的凸台的下槽体或/和右侧的压板的上槽体的外侧侧壁上还设有与位于后侧的压板的上槽体两端对齐设置的通孔。

所述护坡砖顶面于台面两侧还设分别设有低于其表面设置的外流道,外流道两端分别为位于护坡砖前端和后端的敞口结构。

所述外流道后端还设有一斜面结构的导流槽,且导流槽外侧开口处于所述台面后侧侧壁端部对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结构设计合理,通过相互连接的凸台和压板可以构成S型接触面结构,用于对雨水流动进行截流,可以降低在护坡砖拼接缝隙处流入地表的雨水量。

2、植被孔位于一台面上,可以防止过多的雨水通过植被孔进入护坡砖。

3、外流道和内流道的设计,均可以提高雨水在护坡砖上向下流动过程中进行导向,提高于是流动的效率,加快排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轴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轴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三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三的轴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三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护坡砖、2台面、3植被孔、4凸台、5下槽体、6通孔、7压板、8上槽体、9斜面、10内流道、11外流道、12导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利工程护坡的防护结构,包括若干护坡砖1,护坡砖1之间相互拼接并铺设在水利坡面上,其中:

所述护坡砖1顶面中部设有一高于其表面设置的台面2且台面2中部设有植被孔3,通过台面2的设置使得植被孔3周边的雨水不易流入护坡砖1下部;

进一步地,所述台面2后侧侧壁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斜面9,且斜面9外侧端部朝向台面2前侧倾斜设置,通过斜面9的设置保障了台面2后侧雨水向两侧的分流效果,减少分流阻力,避免积水;

所述护坡砖1前侧及左侧分别设有低于其表面设置的凸台4,凸台4内侧设有与其所在侧边平行分布的下槽体5,下槽体5两端为敞口;护坡砖1后侧及右侧分别设有与所述凸台4形状相同的压板7,压板7底面内侧设有与其所在侧边平行分布的上槽体8,上槽体8两端为敞口;其中,上槽体8和下槽体5的深度相同,上槽体8和下槽体5内侧与其所在凸台4或压板7的内侧侧边对齐设置,且上槽体8和下槽体5的设置宽度均为其所在凸台4或压板7宽度的四分之三,在护坡砖1拼接结构中,相邻护坡砖1的凸台4和压板7分别设置在彼此的下槽体5或上槽体8内,使得相互连接的上槽体8和下槽体5之间构成内流道10,内流道10宽度为凸台4和压板7的二分之一,当雨水流入下槽体5拼接缝时会进入下槽体5内,使雨水沿着护坡砖1的斜度向下流动,减少了雨水直接向下流动进入地表的流量;

上述结构中,其中位于左侧的凸台4及右侧的压板7后端与位于后侧的压板7后端对齐,位于左侧的凸台4及右侧的压板7前端与位于前侧的凸台4后端对齐,使得位于前侧的凸台4两端外部构成一直角缺口,通过该结构设计,可以保障护坡砖1拼接结构具有一平整的表面,外表美观;

进一步地,位于左侧的凸台4的下槽体5和右侧的压板7的上槽体8的外侧侧壁上还设有与位于后侧的压板7的上槽体8两端对齐设置的通孔6,通孔6的设置用于实现拼接结构中保持横向分布的下槽体5与纵向分布的下槽体5之间的连通效果,使横向分布的下槽体5内的雨水可以进入纵向分布的下槽体5内,并沿斜度向下流动。

上述结构中,纵向分布的下槽体5连接处仍具有一直通护坡砖1底部的缝隙,但是该结构整体已经大大减少了雨水向地表流动的流量,本技术方案在实施效果中具有显著的提升。

实施例二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利工程护坡的防护结构,包括若干护坡砖1,护坡砖1之间相互拼接并铺设在水利坡面上,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

所述护坡砖1顶面于台面2两侧还设分别设有低于其表面设置的外流道11,外流道11两端分别为位于护坡砖1前端和后端的敞口结构,使得纵向相邻的护坡砖1之间的外流道11相互连通,可以沿着护坡砖1整体倾斜的结构向下对雨水流动进行导流,保障了排水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8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利工程护坡的防护结构,包括若干护坡砖1,护坡砖1之间相互拼接并铺设在水利坡面上,与实施例二的不同在于:

所述外流道11后端还设有一斜面9结构的导流槽12,且导流槽12外侧开口处于所述台面2后侧侧壁端部对齐,通过导流槽12的设置,可以使斜面9导流处的雨水直接进入外流道11,进一步提高了排水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