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田间蓄水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96672发布日期:2019-10-29 21:21阅读:3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田间蓄水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田灌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田间蓄水池。



背景技术:

蓄水池是用人工材料修建、具有防渗作用的蓄水设施,是重要的雨水蓄积重要工程设施。目前淡水资源缺乏,水体污染和生态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蓄水池作为一种成本低廉的节水系统,有效地缓解了水资源短缺,解决了城市防洪和排水问题。而在干旱地区田间,需要在下雨的时候积蓄雨水,或是将远处的水集中引入蓄水池以备后期灌溉使用,而现在农村所施工的蓄水池在自然蓄水过程中,特别是下雨过程中,引水不便,蓄水池中容易积攒垃圾的问题。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田间蓄水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田间蓄水池,实现了有效蓄水和对蓄水池的防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田间蓄水池,包括水池本体、盖体和引水结构;所述水池本体呈上大下小的中空梯形结构,水池本体为半嵌入地表式,所述水池本体的侧壁包括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渗层,所述水池本体的上部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包括左盖和右盖,所述左盖和右盖的相邻处均转动连接于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位于水池本体一侧的壳体内,旋转机构包括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包括主驱动齿轮和副驱动齿轮,所述主驱动齿轮与副驱动齿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所述从动齿轮包括主从动齿轮和副从动齿轮,所述主从动齿轮和副从动齿轮水平设置、且相互啮合,所述主从动齿轮和副从动齿轮分别固定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穿出壳体和水池本体的侧壁、横置在水池本体的上部,位于水池本体上部的旋转轴上横向连接有两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左盖或右盖的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左盖和右盖的两端与水池本体的上表面契合;所述水池本体的周边分别设置有引水结构;所述引水结构包括引水槽和下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主驱动齿轮位于副驱动齿轮的下部。

进一步地,所述引水槽为矩形槽,引水槽与水池本体平行设置,引水槽的底部设置有下水口,所述下水口为矩形,下水口连接有下水管,所述下水管与水池本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下水口上可拆卸连接有滤网。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下水口两端的所述引水槽的底面均高于下水口的上表面,且与下水口有一坡度m,所述m的范围为1%~5%;

进一步地,所述引水槽的侧壁上部均设置有集雨板,所述集雨板与水平面之间有一夹角α,所述α的角度范围为30°~50°;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与旋转轴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一种田间蓄水池,水池本体上设置有盖体,通过旋转机构能够打开左盖和右盖,旋转机构采用多齿轮的组合传动,同时带动左盖和右盖的开启,传动平稳,操作安全,且只需在主驱动齿轮处设置动力源即可进行操作;在引水过程中,从外部不同的方位进行引水,引水口上设置的滤网能够阻挡垃圾的进入;进行雨水存积时引水槽上部设置的集雨板能使尽可能多的雨水进入蓄水池,提高蓄水效率;不蓄水时,关闭封闭面板,阻止外部垃圾的进入,也可防止人畜的误入,同时水池本体设置防渗层,防止长时间蓄水池发生渗水现象,延长蓄水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田间蓄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田间蓄水池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田间蓄水池的壳体内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田间蓄水池的旋转机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为:1为水池本体,2为左盖,3为防渗层,4为旋转轴,5为壳体,6为集雨板,7为引水槽,8为下水管,9为滤网,10为支撑板,11为右盖,12为副从动齿轮,13为主从动齿轮,14为副驱动齿轮,15为链条,16为主驱动齿轮,17为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描述。

如图1~图4所示,一种田间蓄水池,包括水池本体1、盖体和引水结构;所述水池本体1呈上大下小的中空梯形结构,水池本体1为半嵌入地表式,所述水池本体1的侧壁包括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渗层3,所述水池本体1的上部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包括左盖2和右盖11,所述左盖2和右盖11的相邻处均转动连接于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位于水池本体1一侧的壳体5内,旋转机构包括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包括主驱动齿轮16和副驱动齿轮14,所述主驱动齿轮16位于副驱动齿轮14的下部,所述主驱动齿轮16与副驱动齿轮14通过链条15传动连接,所述从动齿轮包括主从动齿轮13和副从动齿轮12,所述主从动齿轮13和副从动齿轮12水平设置、且相互啮合,所述主从动齿轮13和副从动齿轮12分别固定连接有旋转轴4,所述旋转轴4穿出壳体5和水池本体1的侧壁、横置在水池本体1的上部,位于水池本体1上部的旋转轴4上横向连接有两个支撑板10,所述支撑板10与左盖2或右盖11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10与旋转轴4固定连接;应当说明的是,旋转轴4与壳体5的侧壁和水池本体1的侧壁均为转动连接。

所述左盖2和右盖11的两端与水池本体1的上表面契合;所述水池本体1的周边分别设置有引水结构;所述引水结构包括引水槽7和下水管8。所述引水槽7为矩形槽,引水槽7与水池本体1平行设置,引水槽7的底部设置有下水口,所述下水口为矩形,下水口连接有下水管8,所述下水管8与水池本体1连通。

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所述下水口上可拆卸连接有滤网9,防止外部大尺寸的垃圾进入水池本体1内。

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位于所述下水口两端的所述引水槽7的底面均高于下水口的上表面,且与下水口有一坡度m,所述m的范围为1%~5%;较佳的,坡度m的范围设置小于3%,更加利于引水槽7两部的水更加顺利的流入下水管8内,从而进入水池本体1。

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所述引水槽7的侧壁上部均设置有集雨板6,所述集雨板6与水平面之间有一夹角α,所述α的角度范围为30°~50°;优选地,α的角度大于45°,使落在集雨板6上的雨水大多都进入雨水槽,而非建落在引水槽7外。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主驱动齿轮16的动力源采用电机17,电机17设置在壳体5内,其输出轴与主驱动齿轮16连接;电机17采用可正反转的意大利BBM铝壳异步电机17,其供电采用三相AC220V供电。

使用时,一般情况下,盖体处于关闭状态;下雨天,雨水落到引水槽7或集雨板6上,雨水顺着集雨板6落入引水槽7内,由于引水槽7底部设置的有坡度,雨水均留至较低的下水口处,顺着下水管8进入水池本体1,实现了对雨水的存积;当需要集中对蓄水池加水时,将水直接加入到引水槽7即可,操作方便;蓄水完毕后蓄水池的水以备后期灌溉或者其他使用。当需要使用水时,将盖体打开,启动电机17的电源开关,电机17转动,主驱动齿轮16随之转动,链条15传动带动副驱动齿轮14转动,由于副驱动齿轮14与主从动齿轮13同轴连接,主从动齿轮13也随着转动,相啮合的副从动齿轮12与主从动齿轮13同步反向转动,分别与主从动齿轮13和副从动齿轮12连接的旋转轴4也反向同步运动,旋转轴4带动支撑板10转动,支撑板10将左盖2和右盖11的两端抬起,左盖2和右盖11的相邻处保持不动;此时蓄水池的盖体打开,操作完毕关掉电机17即可;可在蓄水池旁边架上水泵进行抽水灌溉。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