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地基灌注桩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92005发布日期:2019-06-22 00:52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物地基灌注桩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灌注桩是直接在所设计的桩位上开孔,其截面为圆形,成孔后在孔内加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成的。在灌注桩施工时,需要先进性钻孔,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在高水位土层以及松软土层上钻孔时,容易发生桩孔内壁坍塌以及桩孔变形的现象,不仅增加了钻孔的难度,影响施工进度,而且影响灌注桩的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物地基灌注桩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物地基灌注桩施工方法,具体按照如下操作步骤:

s1:施工准备,以钻孔点为中心,桩孔半径的三倍长度为半径,挖除表层60-80cm厚度的松软土层,并在钻孔点处插入桩孔顶端护筒,之后在护筒外部回填6%灰土,压紧夯实并与地面齐平;

s2:制备泥浆,将黏土、膨润土、加重剂、增粘剂和堵漏剂与水进行混合搅拌,制备护壁泥浆,备用;

s3:钻孔,将钻机安装在回填土上的底座上,并使得钻头与桩孔中心偏差小于5cm,当钻孔深度大于1m时,及时向孔内泵入护壁泥浆;

s4:护筒跟进,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将单节护筒切割成两个相同半圆柱护筒,并再次焊接固定在钻头钻杆外部,之后将护筒沉入钻孔内,并露出0.5m高度,采用护筒支架对露出端进行固定,当护筒下端钻进深度大于单节护筒长度时,与露出顶端的护筒上再次焊接一根护筒,并再次沉入钻孔内循环往复,直至钻孔深度达到设计深度;

s5:固定钢筋笼,清除桩孔内残留物,再将焊接好的钢筋笼固定在桩孔内,钢筋笼与桩孔轴心之间偏差小于1%;

s6:灌注混凝土,利用激振器对护筒进行振打,将套管逐段拔出并割除,同时将预制混凝土通过管道注入桩孔的最低端,并使用振捣器进行振捣,直至拔出全部护筒时,完成混凝土灌注。

优选的,步骤s1中桩孔顶端护筒直径大于钻孔直径5-10cm。

优选的,步骤s2中各物质按重量份数计为:黏土16-24份、膨润土30-48份、加重剂5-8份、泥浆增粘剂4-10份和堵漏剂10-14份、水100-128份。

优选的,步骤s4中护筒直径小于钻孔直径3-5cm,且单节护筒长度为2m,当最下端护筒距离孔底不足一个单节护筒长度时按一个护筒长度计,并将多余护筒底端插入桩孔底端10-20cm。

优选的,步骤s4护筒倾斜度小于2%。

优选的,步骤s6中激振器每震动5-10s,进行一次拔管操作,单次拔管长度0.5-1m,拔管速度0.6-1.0m/min。

优选的,步骤s6中混凝土灌注速度与拔管速度相同。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本发明通过在钻孔时在孔内补充泥浆,有利于对钻孔的内壁进行压力补偿,降低孔壁坍塌趋势,同时配合护筒,提高桩孔的稳定性,防止孔壁坍塌对桩孔造成影响,在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的灌注和护筒的取出同时进行,使得桩孔内脱离护筒支撑的部分能够利用混凝土进行更替,能够在护筒拔出后利用混凝土对桩孔内壁进行支撑,在不断的拔筒过程中,实现混凝土的逐渐灌注,防止灌注过程中发生孔壁坍塌的现象,能够有效的保证在松软土层内的灌注桩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物地基灌注桩施工方法,具体按照如下操作步骤:

s1:施工准备,以钻孔点为中心,桩孔半径的三倍长度为半径,挖除表层60cm厚度的松软土层,并在钻孔点处插入桩孔顶端护筒,之后在护筒外部回填6%灰土,压紧夯实并与地面齐平;

s2:制备泥浆,将黏土、膨润土、加重剂、增粘剂和堵漏剂与水进行混合搅拌,制备护壁泥浆,备用;

s3:钻孔,将钻机安装在回填土上的底座上,并使得钻头与桩孔中心偏差小于5cm,当钻孔深度大于1m时,及时向孔内泵入护壁泥浆;

s4:护筒跟进,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将单节护筒切割成两个相同半圆柱护筒,并再次焊接固定在钻头钻杆外部,之后将护筒沉入钻孔内,并露出0.5m高度,采用护筒支架对露出端进行固定,当护筒下端钻进深度大于单节护筒长度时,与露出顶端的护筒上再次焊接一根护筒,并再次沉入钻孔内循环往复,直至钻孔深度达到设计深度;

s5:固定钢筋笼,清除桩孔内残留物,再将焊接好的钢筋笼固定在桩孔内,钢筋笼与桩孔轴心之间偏差小于1%;

s6:灌注混凝土,利用激振器对护筒进行振打,将套管逐段拔出并割除,同时将预制混凝土通过管道注入桩孔的最低端,并使用振捣器进行振捣,直至拔出全部护筒时,完成混凝土灌注。

步骤s1中桩孔顶端护筒直径大于钻孔直径5cm。

步骤s2中各物质按重量份数计为:黏土16份、膨润土30份、加重剂5份、泥浆增粘剂4份和堵漏剂10份、水100份。

步骤s4中护筒直径小于钻孔直径3cm,且单节护筒长度为2m,当最下端护筒距离孔底不足一个单节护筒长度时按一个护筒长度计,并将多余护筒底端插入桩孔底端10cm。

步骤s4护筒倾斜度小于2%。

步骤s6中激振器每震动5s,进行一次拔管操作,单次拔管长度0.5m,拔管速度0.6m/min。

步骤s6中混凝土灌注速度与拔管速度相同。

实施例2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物地基灌注桩施工方法,具体按照如下操作步骤:

s1:施工准备,以钻孔点为中心,桩孔半径的三倍长度为半径,挖除表层70cm厚度的松软土层,并在钻孔点处插入桩孔顶端护筒,之后在护筒外部回填6%灰土,压紧夯实并与地面齐平;

s2:制备泥浆,将黏土、膨润土、加重剂、增粘剂和堵漏剂与水进行混合搅拌,制备护壁泥浆,备用;

s3:钻孔,将钻机安装在回填土上的底座上,并使得钻头与桩孔中心偏差小于5cm,当钻孔深度大于1m时,及时向孔内泵入护壁泥浆;

s4:护筒跟进,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将单节护筒切割成两个相同半圆柱护筒,并再次焊接固定在钻头钻杆外部,之后将护筒沉入钻孔内,并露出0.5m高度,采用护筒支架对露出端进行固定,当护筒下端钻进深度大于单节护筒长度时,与露出顶端的护筒上再次焊接一根护筒,并再次沉入钻孔内循环往复,直至钻孔深度达到设计深度;

s5:固定钢筋笼,清除桩孔内残留物,再将焊接好的钢筋笼固定在桩孔内,钢筋笼与桩孔轴心之间偏差小于1%;

s6:灌注混凝土,利用激振器对护筒进行振打,将套管逐段拔出并割除,同时将预制混凝土通过管道注入桩孔的最低端,并使用振捣器进行振捣,直至拔出全部护筒时,完成混凝土灌注。

步骤s1中桩孔顶端护筒直径大于钻孔直径8cm。

步骤s2中各物质按重量份数计为:黏土20份、膨润土40份、加重剂7份、泥浆增粘剂7份和堵漏剂12份、水114份。

步骤s4中护筒直径小于钻孔直径4cm,且单节护筒长度为2m,当最下端护筒距离孔底不足一个单节护筒长度时按一个护筒长度计,并将多余护筒底端插入桩孔底端15cm。

步骤s4护筒倾斜度小于2%。

步骤s6中激振器每震动8s,进行一次拔管操作,单次拔管长度0.8m,拔管速度0.8m/min。

步骤s6中混凝土灌注速度与拔管速度相同。

实施例3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物地基灌注桩施工方法,具体按照如下操作步骤:

s1:施工准备,以钻孔点为中心,桩孔半径的三倍长度为半径,挖除表层60-80cm厚度的松软土层,并在钻孔点处插入桩孔顶端护筒,之后在护筒外部回填6%灰土,压紧夯实并与地面齐平;

s2:制备泥浆,将黏土、膨润土、加重剂、增粘剂和堵漏剂与水进行混合搅拌,制备护壁泥浆,备用;

s3:钻孔,将钻机安装在回填土上的底座上,并使得钻头与桩孔中心偏差小于5cm,当钻孔深度大于1m时,及时向孔内泵入护壁泥浆;

s4:护筒跟进,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将单节护筒切割成两个相同半圆柱护筒,并再次焊接固定在钻头钻杆外部,之后将护筒沉入钻孔内,并露出0.5m高度,采用护筒支架对露出端进行固定,当护筒下端钻进深度大于单节护筒长度时,与露出顶端的护筒上再次焊接一根护筒,并再次沉入钻孔内循环往复,直至钻孔深度达到设计深度;

s5:固定钢筋笼,清除桩孔内残留物,再将焊接好的钢筋笼固定在桩孔内,钢筋笼与桩孔轴心之间偏差小于1%;

s6:灌注混凝土,利用激振器对护筒进行振打,将套管逐段拔出并割除,同时将预制混凝土通过管道注入桩孔的最低端,并使用振捣器进行振捣,直至拔出全部护筒时,完成混凝土灌注。

步骤s1中桩孔顶端护筒直径大于钻孔直径10cm。

步骤s2中各物质按重量份数计为:黏土24份、膨润土48份、加重剂8份、泥浆增粘剂10份和堵漏剂14份、水128份。

步骤s4中护筒直径小于钻孔直径5cm,且单节护筒长度为2m,当最下端护筒距离孔底不足一个单节护筒长度时按一个护筒长度计,并将多余护筒底端插入桩孔底端20cm。

步骤s4护筒倾斜度小于2%。

步骤s6中激振器每震动10s,进行一次拔管操作,单次拔管长度1m,拔管速度1.0m/min。

步骤s6中混凝土灌注速度与拔管速度相同。

本发明通过在钻孔时在孔内补充泥浆,有利于对钻孔的内壁进行压力补偿,降低孔壁坍塌趋势,同时配合护筒,提高桩孔的稳定性,防止孔壁坍塌对桩孔造成影响,在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的灌注和护筒的取出同时进行,使得桩孔内脱离护筒支撑的部分能够利用混凝土进行更替,能够在护筒拔出后利用混凝土对桩孔内壁进行支撑,在不断的拔筒过程中,实现混凝土的逐渐灌注,防止灌注过程中发生孔壁坍塌的现象,能够有效的保证在松软土层内的灌注桩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