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漂浮物拦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53028发布日期:2019-08-06 22:42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漂浮物拦截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河道漂浮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河道漂浮物拦截设备。



背景技术:

河道内经常会漂浮着来自周围生活区的垃圾,这些漂浮物顺流而下,易于聚集在河道凹岸、拦河坝前,这些垃圾如果不及清理或拦截,就会对下游的水质造成新的污染,也会影响水面景观、供水、水产,同时河道常会大面积生长浮体植物,这些植物漂浮易使河水变黑变臭,因此需要对河道进行定期清理,而现有的清理河道垃圾的方式大体为两类:一类为采用人工打捞的手工作业,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且存在安全隐患,另一类为固定式河道拦截设备,通过布置在河中的拦截网拦截垃圾,通常拦截后的垃圾仍需人工清理,且多数拦截设备无法实现船舶通航,少数可实现船舶通航的拦截设备需要依靠电力实现拦截设备的频繁升降,操作繁琐且能源消耗较大,本发明阐明的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人工清理河道漂浮物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且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多数固定式河道拦截设备无法自动清理拦截下的垃圾且无法实现船舶通航,少数可实现船舶通航的拦截设备需要消耗较多电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例设计了一种河道漂浮物拦截设备,本例的一种河道漂浮物拦截设备,包括左右对称的固定连接于河道底部且靠近左右两侧河岸的两个基座,所述基座内设有基座腔,所述基座内设有位于所述基座腔远离对称中心一侧且与所述基座腔相通的滑动腔,所述基座腔内设有水位感应装置,所述水位感应装置通过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腔上侧内壁的液压缸,设置于所述液压缸内的活塞腔,与所述活塞腔滑动连接且伸出所述基座腔端面的活塞杆,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基座腔端面外的压力感应块,由于水位变化而产生的水压变化使得所述压力感应块带动所述活塞杆左右移动从而实现检测水位变化,所述基座腔内设有位于所述水位感应装置下侧的可将所述水位感应装置因水位变化而产生的位移进行放大的位移放大装置,所述滑动腔内滑动连接有能在船只通过时自动下沉且能与所述水位感应装置、所述位移放大装置联动实现船只行驶过后自动上浮的浮沉装置,左右两侧的所述浮沉装置之间设有拦截清理装置,所述拦截清理装置通过位于所述浮沉装置上侧的拦截带轮,连接于左右两侧的所述拦截带轮之间的拦截带,所述拦截带轮带动所述拦截带转动实现拦截漂浮垃圾并自动将垃圾移动到河岸边。

有益地,左侧河岸上设置有半浸水式的垃圾箱,所述垃圾箱内设有开口朝右的回收腔,所述回收腔内设有能将船只通过时产生的动能作为动力源对所述回收腔内垃圾进行处理的推动装置。

其中,以左侧的所述水位感应装置为例,所述水位感应装置包括与所述基座腔上侧壁面和右侧壁面固定连接的所述液压缸,所述活塞腔内滑动连接有活塞头,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头右侧端面固定连接且所述活塞杆右端伸出所述基座腔端面,所述压力感应块与所述基座腔右侧端面之间连接有推力弹簧,所述基座腔右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液压缸下侧的推动缸,所述推动缸内设有推动腔,所述推动腔与所述活塞腔之间相通连接有液压管,所述推动缸内滑动连接有推动塞头,所述推动塞头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延伸出所述推动腔下侧端面的推动杆。

其中,以左侧的所述位移放大装置为例,所述位移放大装置包括与所述推动杆固定连接且滑动连接于所述基座腔右侧内壁上的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上铰接有连杆,所述基座腔后侧内壁上转动连接有位于所述推动缸左侧且与所述连杆左端铰接的杠杆,所述杠杆左端铰接有摆杆。

其中,以左侧的所述浮沉装置为例,所述浮沉装置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滑动腔左右侧内壁上的滑动箱,所述滑动箱前侧端面与所述摆杆左端转动连接,所述滑动箱内设有气腔,所述滑动箱内设有位于所述滑动箱上侧的转动腔,所述转动腔前侧内壁上设有前后贯通的进水口,所述转动腔后侧内壁上设有前后贯通的出水口,所述转动腔右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l型杆,所述l型杆右端固定连接有前后对称的横杆,所述横杆右侧端面上前后对称的固定连接有两个升降斜台。

可优选地,所述气腔内充有空气,从而使所述滑动箱的密度与水相近,使的所述滑动箱能悬浮于水中,从而减少所述水位感应装置通过所述位移放大装置带动所述滑动箱所需的动力,右侧的所述滑动腔右侧内壁上设有左右贯通的用于减少右侧所述滑动箱滑动阻力的排水口。

其中,以左侧的所述拦截清理装置为例,所述拦截清理装置包括与所述转动腔下侧内壁转动连接且延伸出所述转动腔上侧端面的动力轴,所述动力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转动腔内的叶轮,所述拦截带轮固定连接于所述动力轴上且位于所述转动腔端面外,所述拦截带外侧端面上环向阵列分布有与所述拦截带转动连接的数个清理板,所述清理板与所述拦截带转动连接处设有扭转弹簧。

可优选地,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叶轮的左侧,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叶轮的右侧,左侧的所述拦截带轮左半部分位于所述回收腔内,前侧的所述清理板能无障碍地带动垃圾进入回收腔内,所述回收腔右侧内壁能阻止垃圾从所述回收腔内漂出,而所述清理板能通过转动从所述回收腔内移出。

其中,所述推动装置包括与所述回收腔左侧内壁转动连接的曲柄,所述曲柄后端固定连接有伸出所述回收腔前侧端面的固定杆,所述曲柄上端铰接有转杆,所述转杆下端铰接有滑动连接于所述回收腔下侧内壁的推块,所述推块与所述回收腔前侧内壁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推块后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回收腔下侧内壁滑动连接的推板,河道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垃圾箱下侧的滑动缸,所述滑动缸内设有开口朝上的推杆腔,所述推杆腔内滑动连接有推头,所述推头上固定连接有延伸出推杆腔上侧端面且与所述固定杆抵接的推杆,所述推杆腔与所述滑动腔之间相通连接有水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为一种河道漂浮物拦截设备,其中的拦截清理机构利用河水带动其中的叶轮作为动力源,通过转动的拦截带使拦截带上的横板能将河道上的漂浮物输送到岸边的垃圾回收装置中,从而实现自动拦截清理河道上的漂浮物,水位感应装置能控制浮力装置随着河道水位变化自动升降从而保障拦截带能有效工作,当船舶通航时,浮力装置中的通航板会先与船舶接触并被下压,通航板带动浮力装置和拦截带下降从而使船舶能顺利通过,之后水位感应装置使浮力装置复位,因此本发明能实现自动拦截清理河道上的漂浮物、允许船舶通航且无需外部电能提供运行动力。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河道漂浮物拦截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b”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c-c”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d-d”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e”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6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本身投影关系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一致。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道漂浮物拦截设备,主要应用于河道漂浮物拦截清理,下面将结合本发明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河道漂浮物拦截设备,包括左右对称的固定连接于河道底部且靠近左右两侧河岸的两个基座11,所述基座11内设有基座腔12,所述基座11内设有位于所述基座腔12远离对称中心一侧且与所述基座腔12相通的滑动腔28,所述基座腔12内设有水位感应装置101,所述水位感应装置101通过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腔12上侧内壁的液压缸13,设置于所述液压缸13内的活塞腔14,与所述活塞腔14滑动连接且伸出所述基座腔12端面的活塞杆18,与所述活塞杆18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基座腔12端面外的压力感应块16,由于水位变化而产生的水压变化使得所述压力感应块16带动所述活塞杆18左右移动从而实现检测水位变化,所述基座腔12内设有位于所述水位感应装置101下侧的可将所述水位感应装置101因水位变化而产生的位移进行放大的位移放大装置102,所述滑动腔28内滑动连接有能在船只通过时自动下沉且能与所述水位感应装置101、所述位移放大装置102联动实现船只行驶过后自动上浮的浮沉装置103,左右两侧的所述浮沉装置103之间设有拦截清理装置104,所述拦截清理装置104通过位于所述浮沉装置103上侧的拦截带轮46,连接于左右两侧的所述拦截带轮46之间的拦截带47,所述拦截带轮46带动所述拦截带47转动实现拦截漂浮垃圾并自动将垃圾移动到河岸边。

有益地,左侧河岸上设置有半浸水式的垃圾箱41,所述垃圾箱41内设有开口朝右的回收腔40,所述回收腔40内设有能将船只通过时产生的动能作为动力源对所述回收腔40内垃圾进行处理的推动装置105。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水位感应装置101进行详细说明,以左侧的所述水位感应装置101为例,所述水位感应装置101包括与所述基座腔12上侧壁面和右侧壁面固定连接的所述液压缸13,所述活塞腔14内滑动连接有活塞头15,所述活塞杆18与所述活塞头15右侧端面固定连接且所述活塞杆18右端伸出所述基座腔12端面,所述压力感应块16与所述基座腔12右侧端面之间连接有推力弹簧17,所述基座腔12右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液压缸13下侧的推动缸20,所述推动缸20内设有推动腔21,所述推动腔21与所述活塞腔14之间相通连接有液压管19,所述推动缸20内滑动连接有推动塞头22,所述推动塞头22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延伸出所述推动腔21下侧端面的推动杆23。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位移放大装置102进行详细说明,以左侧的所述位移放大装置102为例,所述位移放大装置102包括与所述推动杆23固定连接且滑动连接于所述基座腔12右侧内壁上的滑动块24,所述滑动块24上铰接有连杆25,所述基座腔12后侧内壁上转动连接有位于所述推动缸20左侧且与所述连杆25左端铰接的杠杆26,所述杠杆26左端铰接有摆杆27。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浮沉装置103进行详细说明,以左侧的所述浮沉装置103为例,所述浮沉装置103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滑动腔28左右侧内壁上的滑动箱30,所述滑动箱30前侧端面与所述摆杆27左端转动连接,所述滑动箱30内设有气腔31,所述滑动箱30内设有位于所述滑动箱30上侧的转动腔33,所述转动腔33前侧内壁上设有前后贯通的进水口53,所述转动腔33后侧内壁上设有前后贯通的出水口54,所述转动腔33右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l型杆50,所述l型杆50右端固定连接有前后对称的横杆48,所述横杆48右侧端面上前后对称的固定连接有两个升降斜台49。

有益地,所述气腔31内充有空气,从而使所述滑动箱30的密度与水相近,使的所述滑动箱30能悬浮于水中,从而减少所述水位感应装置101通过所述位移放大装置102带动所述滑动箱30所需的动力,右侧的所述滑动腔28右侧内壁上设有左右贯通的用于减少右侧所述滑动箱30滑动阻力的排水口55。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拦截清理装置104进行详细说明,以左侧的所述拦截清理装置104为例,所述拦截清理装置104包括与所述转动腔33下侧内壁转动连接且延伸出所述转动腔33上侧端面的动力轴32,所述动力轴32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转动腔33内的叶轮34,所述拦截带轮46固定连接于所述动力轴32上且位于所述转动腔33端面外,所述拦截带47外侧端面上环向阵列分布有与所述拦截带47转动连接的数个清理板51,所述清理板51与所述拦截带47转动连接处设有扭转弹簧52。

有益地,所述进水口53位于所述叶轮34的左侧,所述出水口54位于所述叶轮34的右侧,左侧的所述拦截带轮46左半部分位于所述回收腔40内,前侧的所述清理板51能无障碍地带动垃圾进入回收腔40内,所述回收腔40右侧内壁能阻止垃圾从所述回收腔40内漂出,而所述清理板51能通过转动从所述回收腔40内移出。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推动装置105进行详细说明,所述推动装置105包括与所述回收腔40左侧内壁转动连接的曲柄38,所述曲柄38后端固定连接有伸出所述回收腔40前侧端面的固定杆37,所述曲柄38上端铰接有转杆35,所述转杆35下端铰接有滑动连接于所述回收腔40下侧内壁的推块36,所述推块36与所述回收腔40前侧内壁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56,所述推块36后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回收腔40下侧内壁滑动连接的推板39,河道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垃圾箱41下侧的滑动缸43,所述滑动缸43内设有开口朝上的推杆腔44,所述推杆腔44内滑动连接有推头45,所述推头45上固定连接有延伸出推杆腔44上侧端面且与所述固定杆37抵接的推杆42,所述推杆腔44与所述滑动腔28之间相通连接有水管29。

以下结合图1至图6对本文中的一种河道漂浮物拦截设备的使用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开始时,推块36位于前侧限位处,拦截带轮46、拦截带47一半露出水面。

工作时,水流通过进水口53带动叶轮34转动并通过出水口54流出,叶轮34通过动力轴32、拦截带轮46带动拦截带47转动,拦截带47上的清理板51将漂浮垃圾输送到回收腔40内,回收腔40右侧内壁推动与其接触的清理板51转动使清理板51移动到回收腔40外,回收腔40内的垃圾被回收腔40右侧内壁挡在回收腔40内,当河道水位上升时,增加的水压推动压力感应块16向远离中心一侧移动,压力感应块16通过活塞杆18、活塞腔14推动液压油通过液压管19流入推动腔21内并带动推动塞头22、推动杆23、滑动块24向下运动,滑动块24通过连杆25、杠杆26、摆杆27带动滑动箱30向上运动从而使拦截带轮46、拦截带47上移来适应水位上升,河道水位下降时,运动与上述水位上升时的运动相反,当有船只经过时,船只先与前侧或后侧的升降斜台49接触,升降斜台49通过横杆48、l型杆50带动滑动箱30、拦截带轮46、拦截带47向下移动从而使船只通过,同时滑动箱30将滑动腔28内的水通过水管29压入推杆腔44内并带动推头45、推杆42上移,推杆42推动固定杆37带动曲柄38转动,曲柄38通过转杆35带动推块36、推板39向后移动并将垃圾推到回收腔40后侧从而避免回收腔40前侧垃圾过多影响拦截带轮46转动,之后在复位弹簧56、推力弹簧17的作用下使装置复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为一种河道漂浮物拦截设备,其中的拦截清理机构利用河水带动其中的叶轮作为动力源,通过转动的拦截带使拦截带上的横板能将河道上的漂浮物输送到岸边的垃圾回收装置中,从而实现自动拦截清理河道上的漂浮物,水位感应装置能控制浮力装置随着河道水位变化自动升降从而保障拦截带能有效工作,当船舶通航时,浮力装置中的通航板会先与船舶接触并被下压,通航板带动浮力装置和拦截带下降从而使船舶能顺利通过,之后水位感应装置使浮力装置复位,因此本发明能实现自动拦截清理河道上的漂浮物、允许船舶通航且无需外部电能提供运行动力。

通过以上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根据工作模式做出各种改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