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质路堑边坡的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79772发布日期:2019-11-20 00:53阅读:639来源:国知局
土质路堑边坡的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技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土质路堑边坡的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道路交通建设或房屋建设等基础建设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土质路堑地段,个别地段地形陡峭、挖方边坡高度大、易失稳滑移。因而,为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常采用设置桩板墙或桩间墙等支挡结构进行支护。而桩板墙或桩间墙支护存在与周围自然环境反差较大,无法满足绿色生态的要求;且桩与桩之间为钢筋混凝土板或素混凝土挡墙结构,存在工程造价较大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土质路堑边坡的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以解决土质路堑边坡支护结构无绿色生态及工程造价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土质路堑边坡的支护结构,包括:多个抗滑桩,用以固定所述土质路堑边坡,各所述抗滑桩间隔设置;横梁,设置在所述土质路堑边坡的表面的第一部分,并连接相邻的所述抗滑桩;生态防护结构,用于覆盖所述土质路堑边坡的表面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邻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子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子部分,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分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部分相邻设置。

优选地,相邻两个抗滑桩之间设置至少两个所述横梁。

优选地,各所述第二子部分设置有容纳槽,每个所述容纳槽内均设置有所述生态防护结构。

优选地,所述生态防护结构包括:多个生态袋,用于培植植物,各所述生态袋码砌在所述容纳槽内。

优选地,同一所述容纳槽内各所述生态袋逐层叠铺,且各所述生态袋上下错缝搭接设置。

优选地,相互搭接的各所述生态袋之间设置有连接件。

优选地,沿所述土质路堑边坡的高度方向,各所述横梁分层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抗滑桩相连为一体。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施工方法,用于上述的支护结构的施工,所述方法包括:抗滑桩的施工,各所述抗滑桩间接设置;横梁的施工,在所述土质路堑边坡的表面的第一部分施工形成多个横梁,各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抗滑桩固定相连;生态防护结构的施工,在所述土质路堑边坡的表面的第二部分内施工形成生态防护结构。

优选地,所述生态防护结构的施工包括:在所述第二部分内码砌生态袋,并在各所述生态袋码砌完成后,再在各所述生态袋上铺设防护网以固定各所述生态袋。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土质路堑边坡的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采用在土质路堑边坡间隔设置多个抗滑桩来稳固土质,并将各抗滑桩通过横梁相连为一体,同时,采用在土质路堑边坡上设置生态防护结构。这样设置的支护结构,结构稳定性好,单位面积造价低。不仅实现了土质路堑边坡的可靠稳固,还能在生态防护结构的作用下,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实现绿色防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横向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纵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生态防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横梁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土质路堑边坡;2、地基面;3、抗滑桩;4、横梁;5、生态防护结构;51、生态袋;52、连接件;53、防护网;6、容纳槽;7、桩顶平台;8、侧沟平台;9、侧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和各实施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土质路堑边坡的支护结构,用于在土质路段进行施工时(如施工建设交通道路或房屋等),对施工所形成的土质路堑边坡1进行防护,以能够避免土质路堑边坡1出现失稳滑移,确保土质路堑边坡1的稳定性和施工的安全性。

如图1和图2所示,该支护结构包括抗滑桩3、横梁4和生态防护结构5。该抗滑桩3设置有多个,而且每个抗滑桩3从地基面2下方延伸至土质路堑边坡1的顶端,以固定土质路堑边坡1;横梁4则设置在土质路堑边坡1的表面的第一部分,并连接相邻的抗滑桩3。在具体施工设置当中,根据土质路堑边坡1的面积、高度和土质的类型,通过结构计算确定抗滑桩3的规格类型(如桩径的大小、高度等);各抗滑桩3间隔设置,而且优选采用等间距设置。根据设计要求,每个抗滑桩3的一端插入到侧沟平台8下方的地基,设置的深度需要满足设计需求,以确保能够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而抗滑桩3的另一端从侧沟平台8下方向上延伸至土质路堑边坡1的顶端,由于土质路堑边坡1采用由侧沟平台8朝向坡体侧逐渐倾斜的方式设置,因而,抗滑桩3由从侧沟平台8下方向上延伸的一端,随着延伸高度的增加,会有一部分逐渐露出于土质路堑边坡1的外部,而设置的横梁4优选采用连接在相邻两个抗滑桩3相对的侧壁,因而,抗滑桩3露出的部分便能够提高横梁4与相邻抗滑桩3连接的方便性。

土质路堑边坡1在各抗滑桩3和各横梁4的共同稳固下,实现了整体保持稳定而不发生滑移,安全可靠。实际施工当中,由于施工所形成的土质路堑边坡1上除了露出的抗滑桩3和各横梁4,其它部分一般为裸露的土体,与周围环境反差较大,不符合绿色防护的生态要求。因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在土质路堑边坡1上设置生态防护结构5,该生态防护结构5用于覆盖土质路堑边坡1的表面的第二部分,而且生态防护结构5能够生长出植物,在植物的绿色防护下,从而实现了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满足了生态防护的需求。

具体设置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具体含义为:在所形成的土质路堑边坡1上,第一部分是指土质路堑边坡1表面覆盖着横梁4的部分,第二部分是指土质路堑边坡1表面覆盖着生态防护结构5的部分。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支护结构,采用抗滑桩3、横梁4和生态防护结构5共同组合形成,各抗滑桩3和各横梁4共同实现土质路堑边坡1的稳定支护,安全可靠。并且,采用在土质路堑边坡1的第二部分上覆盖有生态防护结构5,通过生态防护结构5实现土质路堑边坡1的三维生态绿色防护,绿色环保,不仅克服了无绿色生态支护的技术缺陷,而且通过生态防护结构5来实现将土质路堑边坡1的第二部分覆盖,相较于在土质路堑边坡1的第二部分上设置钢筋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结构,具有造价低,经济环保的优点。

如图2所示,在具体设置当中,根据土质路堑边坡1(参照图1)的整体面积来设置各抗滑桩3和各横梁4的数量,将各抗滑桩3和各横梁4均优选采用等间距分布设置。因而,在此种设置方式下,使第一部分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子部分,第二部分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子部分,而且至少一个第一子部分与至少一个第二子部分相邻设置。即根据横梁4所设置的个数,每个横梁4所覆盖的土质路堑边坡1的表面部分为一个第一子部分,每个由相邻的两个抗滑桩3和至少一个横梁4所围合形成的区域为第二子部分。所有的第一子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所有的第二子部分构成第二部分。当然,整个土质路堑边坡1还包括被各抗滑桩3所覆盖的部分以及设置有其它结构的部分。

如图2所示,相邻两个抗滑桩3之间设置至少两个横梁4。即按照设计规定,每个从地基面2向上延伸的抗滑桩3具有一定的高度,而为了保证相邻两个抗滑桩3之间的稳定性,采用在相邻两个抗滑桩3之间设置至少两个横梁4,并优选间隔设置在向下延伸部分的中部,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将设置在相邻两个抗滑桩3之间的各横梁4采用等间距分布的方式设置。

实际设置当中,两个相邻的抗滑桩3和至少一个横梁4围合的区域为一个第二子部分,而且对应的横梁4、抗滑桩3和土质路堑边坡1的坡面组合形成容纳槽。从而,形成的结构为各第二子部分设置有容纳槽6(参照图1),每个容纳槽6内均设置有生态防护结构5。这样,将生态防护结构5设置在容纳槽6内,而容纳槽6具有容纳固定的功能,通过容纳槽6来对各生态防护结构5所设置的位置进行定位固定,避免了生态防护结构5从土质路堑边坡1上滑落,稳定性好。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生态防护结构5包括多个生态袋51。生态袋51用于培植植物,并将各生态袋51码砌在容纳槽6(参照图1)内。具体地,生态袋51以聚丙烯、聚酯等为主要原料,采用无纺针刺工艺制成,具有抗紫外线辐射、抗酸碱盐、抗微生物侵蚀、价格低廉等特点,对植物友善,透水保土,有利于植被生长,且植物根茎能自由穿透袋体生长而能够进入到坡面以下的土体内。生态袋51内装入种植土,种植土混有适应当地气候的灌木及草籽,并掺入适量有机肥。生态袋51尺寸一般不小于550mm×300mm×150mm,以确保能够盛装足够的种植土。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对各生态袋51进行具体码砌时,优选将同一容纳槽6内各生态袋51采用逐层叠铺,且各生态袋51采用上下错缝搭接的方式设置。这样码砌形成的生态结构稳定性好,不会随意塌陷滑落。为了确保各生态袋51朝向坡体的一侧与坡面保持有效接触,可采用将各生态袋51保持与坡面同向倾斜的方式设置,使各生态袋51一侧紧靠坡面,不仅便于植物的根茎能够进入到坡面内的土体中,还能提供每个生态防护结构5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相互搭接的各生态袋51之间设置有连接件52。这样,通过连接件52来实现将相互搭接的各生态袋51相连为一体之目的,起到了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具体设置中,优选将连接件52设置为联结扣,联结扣具有能够插入相互搭接的各生态袋51中的尖端,以实现将各相互搭接的生态袋51相连为一体。同时,在各生态袋51码砌完成后,再在各生态袋51上铺设防护网53(参照图1)以固定各生态袋51。防护网53可以是镀锌铁丝网,并通过铆钉进行固定,以确保各生态袋51的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沿土质路堑边坡1的高度方向,采用将各横梁4分层间隔设置,而且每个横梁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抗滑桩3相连为一体。这样,通过各横梁4将各抗滑桩3相连为一体,所形成的支护结构便为一个整体结构,具有较强的固定土质路堑边坡1的能力,安全可靠。

由于坡面为土质路堑边坡1,内部具有一定的吸水蓄水能力,而由于每个第二子部分形成有容纳槽6,也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为了避免蓄存过多的水而造成土质路堑边坡1的稳定性降低。在实际设置中,如图1和图2所示,采用将各横梁4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即相邻两个抗滑桩3之间所设置的横梁4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保持与水平面平齐,长度方向是指尺寸最大的方向。从而与坡面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而且倾斜的方向朝向地基面2。这样,容纳槽6内过多的水便会从横梁4的顶面直接流出,避免由于容纳槽6内蓄存过多的水而造成土质路堑边坡1的土质松散塌方的问题,确保土质路堑边坡1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沿所述土质路堑边坡1的顶部向地基面2的方向,将各横梁4设置成长度方向的截面呈倒梯形。这样,在确保能够稳固土质路堑边坡1的前提下,还能使容纳槽6具有足够的深度来容纳生态防护结构5,确保设置的稳定性。具体设置中,根据结构计算,采用将横梁4截面垂直高度t一般设置为30cm,横梁4截面底面宽度t一般设置为40cm~50cm。

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地,在实际施工当中,抗滑桩3和横梁4的尺寸由结构计算确定,一般采用将抗滑桩3的截面宽度d设置为2.0m~2.75m,截面厚度h设置为2.25m~3.0m,抗滑桩3延伸设置在地基面2上方部分的长度l1一般不超过8m,抗滑桩3设置在地基面2下方部分的长度l2由实际的支护结构来相应确定;相邻两个抗滑桩3之间的轴线距离s一般设置为5m~8m。而桩间土质坡面的边坡坡率1:m,一般设置为1:0.5~1:0.3。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施工方法,用于上述支护结构的施工,该施工方法包括:抗滑桩3的施工、横梁4的施工和生态防护结构5的施工。其中,抗滑桩3的施工为:施工形成多个从侧沟平台8下方延伸至土质路堑边坡1顶端的抗滑桩3,并将各抗滑桩3间接设置;横梁4的施工为:在土质路堑边坡1的表面的第一部分施工形成多个横梁4,并将各横梁4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抗滑桩3固定相连;生态防护结构5的施工为:在土质路堑边坡1的表面的第二部分内施工形成生态防护结构5。这样,施工所形成的支护结构建造成本低,安全可靠,能够可靠将土质路堑边坡1固定。同时,在生态防护结构5的绿色防护下,与周围环境友好协调,美观环保。

在具体施工中,上述抗滑桩3的施工包括:按照设计的位置,先在坡体上施工形成桩顶平台7(参照图1),然后在土质路堑边坡1上施工形成多个桩孔,桩孔一般采用人工挖设,并于桩孔周围设置护壁,护壁按照设计要求分节施做;桩孔施工满足设计要求后,按照设计图焊接、绑扎桩身钢筋。地基面2以上部分于护壁内侧安装支护板,而后浇筑混凝土。桩体混凝土必须连续灌注,避免形成相对软弱截面。当所有桩体浇筑完成,且桩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再进行桩前和桩间土体的开挖。

上述横梁4的施工包括:按照设计的位置,分层开挖土质路堑边坡1的土体至对应横梁4的底部,然后拆除对应抗滑桩3桩身上部的护壁和支护板,而后于桩身侧面植入钢筋,并按照设计图焊接、绑扎横梁4钢筋,横梁4的底面与外侧面设置模板,采用模筑法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横梁4。待横梁4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平整坡面,随后进行另一层横梁4的施工。由于土质路堑边坡1上一般逐层设置有多层横梁4,从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施工方法中,采用至上而下分层施工每层的横梁4,并在每层施工完成后进行生态防护结构5的施工,随后再进行下一层横梁4和生态防护结构5的施工,直至地基面2的侧沟平台8(参照图1)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在将各层的横梁4施工完成后再统一施工生态防护结构5。

上述中,各抗滑桩3的施工,采用不低于c35(c35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钢筋混凝土现浇施工,具体结构尺寸由检算确定。

具体地,生态防护结构5的施工包括:在第二部分内码砌生态袋51,并在各生态袋51码砌完成后,再在各生态袋51上铺设防护网53以固定各生态袋51。防护网53可以是镀锌铁丝网,并通过铆钉进行固定,以确保各生态袋51的稳定性。而在生态防护结构5施工完毕后,需要对生态防护结构5进行精细养护管理,以确保植被成活率。

在具体施工中,如图1所示,在相邻地基面2的部分设置有侧沟9,通过该侧沟9来确保地基面2排水的顺畅性。侧沟平台8则设置在侧沟9与土质路堑边坡1的底部的区域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