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构建海绵城市的河道岸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18162发布日期:2019-11-13 01:22阅读:1185来源:国知局
用于构建海绵城市的河道岸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城市水利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构建海绵城市的河道岸堤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城市建设思路强调尽可能硬化临水面、隔绝水流、防止渗透,包括路面、河道尤其是河道的底板和两岸的挡墙等。这样的结果就大大增大了径流即地表水的流淌、降低了城市尤其是河道沿岸对水的包容度和弹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过去的河道整治往往将河床及边坡封闭、固化,使得在流经城区时水流无法与外界交流,切断水环境中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水质非但不能借助沿岸土壤的天然净化、存蓄作用改善水质,反而因为水质不达标、或沿途污染等原因造成水流脏乱臭,严重影响两岸民众生活及城市整体形象面貌。

“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强调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传统的城市河道两岸岸坡挡墙通常仅在多年平均水位线以上设置一排反滤排水孔,其作用为降低挡墙后填土地下水位高度以降低土压力、水重、静水压力、扬压力等,保证挡墙整体稳定。公告号为cn106049348b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挡墙结构,反向透水系统沿竖直方向布置在所述混凝土或浆砌石挡墙结构本体的中上部,用于将河道内的多余的水排入挡墙后填土地中,在洪水等自然灾害来临时,水位的上升速度很快,此种渗水方式要求更多数量的排水口才能满足排水要求,但是设置过多的反向透水系统会导致挡墙的结构不稳定,在灾害的侵蚀下,会造成挡墙的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构建海绵城市的河道岸堤结构,在保证渗水能力的同时,提高河道岸堤的结构强度。

用于构建海绵城市的河道岸堤结构,包括河道底板和挡墙,所述河道底板包括若干分板,所述分板为矩形板或者弧形板,所述若干分板位于河道的底部且其长度方向沿河道的流向顺序设置,若干分板在河道的宽度方向依次并列设置,相邻两块分板间隔形成用于河道底部渗水的渗水槽,所述渗水槽内设置有渗水系统,所述挡墙上还设置有排水系统,所述排水系统设置在挡墙的中下部。

进一步,所述渗水系统包括渗水过滤结构,所述渗水过滤结构填充于渗水槽内,所述渗水过滤结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渗水层、透水水泥层、碎石层和基层。

进一步,所述渗水层由渗水砖平铺而成,通过所述透水水泥层与所述碎石层粘接固定。

进一步,所述基层为混凝土板,所述混凝土板上开设有若干透水孔,所述混凝土板的两侧分别与相邻的两分板一体浇筑。

进一步,所述渗水过滤结构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渗水槽的中上部且设置在渗水层的上方,所述过滤网的两侧与相邻两分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沿河道的流向在过滤网上固定设置有若干连接钉,两侧的连接钉分别固定设置在相邻两分板内。

进一步,所述渗水槽内还设置有清泥系统。

进一步,所述清泥系统包括管道,所述管道的一端渗水过滤结构的下方向上伸出渗水层表面,所述管道的另一端绕制挡墙的另一侧伸出地表,所述管道伸出地表一端连接有压力发生装置。

进一步,所述渗水槽沿着所述河道的流向设置。

进一步,所述排水系统包括渗水管,所述渗水管的一端从挡墙穿出至河道内,另一端远离挡墙并向外延伸形成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上开设有若干渗水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用于构建海绵城市的河道岸堤结构,河道底板包括若干分板,所述分板为矩形板或者弧形板,所述若干分板位于河道的底部且其长度方向沿河道的流向顺序设置,若干分板在河道的宽度方向依次并列设置,相邻两块分板间隔形成用于河道底部渗水的渗水槽,所述渗水槽内设置有渗水系统。当雨天降水,街道、岸堤表面泾流涌入河道而出现水面上升,水面上升导致水底压力增大,破坏了压力平衡,增大了河道底部的渗水能力,河道内的大量水流便可以通过渗水系统传进入均质回填土中储存起来,达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涝灾的目的。而当干旱少雨时,河道中的水位下降,下降的水位达到排水系统以下时,储存在均质回填土的水分便可以通过所述的排水系统重新排入河道中,保证河道水位较长时间处于较高的水位状态,达到抗旱减灾的目的。本发明具有与河道内的河水更大的接触面积,同时又不会影响整体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分板之间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在a-a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基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分板之间的布置示意图。本发明用于构建海绵城市的河道岸堤结构,包括河道底板1和挡墙2,所述河道底板1包括若干分板101,所述分板101为矩形板或者弧形板,所述若干分板101位于河道的底部且其长度方向沿河道的流向顺序设置,若干分板101在河道的宽度方向依次并列设置,相邻两块分板101间隔形成用于河道底部渗水的渗水槽3,所述渗水槽3内设置有渗水系统,所述挡墙2上还设置有排水系统4,所述排水系统4设置在挡墙2的中下部。

本发明用于构建海绵城市的河道岸堤结构,通过设置渗水槽3,当雨天降水,街道、岸堤表面泾流涌入河道而出现水面上升,水面上升导致水底压力增大,破坏了压力平衡,增大了河道底部的渗水能力,河道内的大量水流便可以通过渗水系统传进入均质回填土中储存起来,达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涝灾的目的。而当干旱少雨时,河道中的水位下降,下降的水位达到排水系统以下时,储存在均质回填土的水分便可以通过所述的排水系统重新排入河道中,保本发明具有与河道内的河水更大的接触面积,同时又不会影响整体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渗水系统包括渗水过滤结构5,所述渗水过滤结构5填充于渗水槽3内,所述渗水过滤结构5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渗水层501、透水水泥层502、碎石层503和基层504。通过渗水层501缓慢渗水,在压力的作用下,会自动提高渗水速度,与挡墙2背侧的均质回填土一起达到一个平衡,所述渗水层501由渗水砖平铺而成,通过所述透水水泥层502与所述碎石层503粘接固定,基层504则用于支撑上面三层,使其达到一个稳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层504为混凝土板,所述混凝土板上开设有若干透水孔,所述混凝土板的两侧分别与相邻的两分板101一体浇筑,通过透水孔透水,主要起到支撑渗水过滤结构5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渗水过滤结构5还包括过滤网505,所述过滤网505位于渗水槽3的中上部且设置在渗水层501的上方,所述过滤网505的两侧与相邻两分板101固定连接,过滤网用于过滤一些大型的固体杂质,防止其堵塞渗水层501。

本实施例中,沿河道的流向在过滤网505上固定设置有若干连接钉506,两侧的连接钉506分别固定设置在相邻两分板101内,连接钉506可直接预埋进分板101内,然后与过滤网505焊接,连接可靠。

本实施例中,所述渗水槽3内还设置有清泥系统,用于定时地清除河道底部的淤泥,防止淤泥的堆积导致河床升高,影响后续的排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清泥系统包括管道6,所述管道6的一端渗水过滤结构5的下方向上伸出渗水层501表面,所述管道6的另一端绕制挡墙2的另一侧伸出地表,所述管道6伸出地表一端连接有压力发生装置7,压力发生装置7可采用气压或者水压,通过增加气压或者水压,可以通往管道6的另一端,吹散河道底部渗水槽内的淤泥,随着河水顺着河道流走。所述渗水槽3沿着所述河道的流向设置,增加其渗水的面积。

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系统4包括渗水管,所述渗水管的一端从挡墙穿出至河道内,另一端远离挡墙2并向外延伸形成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上开设有若干渗水孔8,当干旱少雨时,河道中的水位下降,均质回填土内的水从渗水孔8内深入,通过渗水管进入河道内,保证河道水位较长时间处于较高的水位状态,达到抗旱减灾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管道6内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9,用于检查管道6内压力检测装置9两侧的压力,当其压力差达到一定的数值时,则气动压力发生装置7,吹撒污泥。10为挡墙2的支角,减少因为贴近挡墙2一侧的均质回填土水分太多,导致的塌方或者滑移。本实施例相邻两分板101的端部向上凸起形成凸棱,渗水过滤结构5则设置在两凸棱之间的渗水槽3内,通过设置凸棱,可以减少污泥在渗水过滤结构5上面的堆积,并且可以增加渗水过滤结构5上与分板101之间的锚固效果,该凸棱沿着河道的流向设置,不妨碍流水的畅通。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