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水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47352发布日期:2020-03-03 03:58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冲水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冲水坐便器,特别涉及具有承接污物的盆部和排水流路的冲水坐便器,该排水流路与该盆部的下部连接并延伸至与外部的排水配管的入口连接的排水口且在其一部分存积水封。



背景技术:

若从便器主体排出的排水一下子向排水口流入,则担忧排水弯管管路内或者排水配管内暂时成为满水状态,会产生将上游侧的水向下游侧引入的自虹吸作用。若产生该自虹吸作用,则存在便器主体内的水封被拉向下游侧而排出,会产生无水封的担忧。

为了防止这样的自虹吸作用,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冲水坐便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具备将便器主体的排出口与配设于地面的排水管连接的排水管筒(socket)的冲水坐便器。在该冲水坐便器的排水管筒中,在其流入部设置有分流部,使流入的排水与分流部碰撞而在上下方向分流,使分流至上方的排水在回旋空间回旋,由此,减少从排水管筒向排水管排出的排水的最大瞬间流量,抑制排水管内的自虹吸作用的产生。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具备排水弯管(trap)管路的冲水坐便器。该冲水坐便器的排水弯管管路具备下降管路,该下降管路具备:扩大部,其流路截面积依次扩大;缩小部,设置于该扩大部的下游侧且其流路截面缩小;以及水承接部,设置于上述扩大部与缩小部之间,并且由扩大部与水承接部形成凹陷部。在该冲水坐便器中,通过该凹陷部使在下降管路中流动的洗净水的流速迟缓,抑制自虹吸的产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762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31772号公报

如上所述,提出了用于抑制自虹吸作用的产生的各种构造,但迫切期望进一步改进这些构造的冲水坐便器的开发。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是为了满足一直以来的迫切期望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自虹吸作用的产生、能够可靠地抑制水封被拉至下游侧的冲水坐便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冲水坐便器具有承接污物的盆部和排水流路,该排水流路与该盆部的下部连接并延伸至与外部的排水配管的入口连接的排水口为止且在其一部分存积水封,其中,排水流路具备:上升流路,从盆部的下部朝向后方上升;和下降流路,从该上升流路的下游端下降至排水口为止,排水流路的下降流路在排水口的后方侧具备底面,在该底面形成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将从底面朝向排水口流动的排水的水平方向的水流的朝向引导为朝向比排水口的中心靠左右任一侧流动。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在排水流路的下降流路的底面形成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将朝向排水口流动的排水的水平方向的水流的朝向引导为朝向比上述排水口的中心靠左右任一侧流动,所以流入至排水口的排水因该引导部容易从排水口的中心偏心而流入,因而能够抑制排水将排水流路(排水弯管等)以及排水配管的一部分密封而在排水流路内以及排水配管内产生自虹吸。从而,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冲水坐便器的水封被拉向下游侧。

在本发明中,优选引导部具有朝向下降流路的底面的左右任一侧而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通过利用引导部的倾斜面将排水在流入至排水口之前向左右任一侧引导,能够使流入至排水口的排水从排水口的中心偏心而流入,由此,能够抑制排水将排水流路或排水配管的一部分密封而在排水流路内以及排水配管内产生自虹吸。

在本发明中,优选引导部的倾斜面朝向左右任一侧且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由于引导部的倾斜面朝向左右任一侧且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所以在排水流入至排水口之前使其水流向侧方偏斜,能够使排水更可靠地从排水口的中心偏心而流入,由此,能够抑制排水将排水流路或排水配管的一部分密封而在排水流路内以及排水配管内产生自虹吸。

在本发明中,优选引导部具有设置于倾斜面的上方且倾斜角度比倾斜面小的上表面。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流入至下降流路的排水与上表面碰撞一次,而能够扰乱排水的水流,由此,能够抑制排水的水流局部集中。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将排水流路或排水配管的一部分密封而在排水流路内以及排水配管内产生自虹吸。

本发明的冲水坐便器具有承接污物的盆部和排水流路,该排水流路与该盆部的下部连接并延伸至与外部的排水配管的入口连接的排水口为止且在其一部分存积水封,其中,排水流路具备:上升流路,从盆部的下部朝向后方上升;和下降流路,从该上升流路的下游端下降至上述排水口,排水流路的下降流路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在从上升流路的顶部底面连续延伸的上游区域向左右任一侧倾斜。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在排水流路的下降流路的从上升流路的顶部底面连续延伸的上游区域向左右任一侧倾斜,所以流入至排水口的排水因该倾斜面容易从排水口的中心偏心而流入,因而能够抑制排水将排水流路或排水配管的一部分密封而在排水流路内以及排水配管内产生自虹吸。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冲水坐便器的水封被拉向下游侧。

本发明的冲水坐便器具有承接污物的盆部和排水流路,该排水流路与该盆部的下部连接并延伸至与外部的排水配管的入口连接的排水口且在其一部分存积水封,其中,排水流路具备:上升流路,从盆部的下部朝向后方上升;下降流路,从该上升流路的下游端下降至排水口;以及排水管筒,被安装于该下降流路的下端,排水流路的排水管筒在排水口的后方侧具备底面,在该底面形成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将从底面朝向排水口流动的排水的水平方向的水流的朝向引导为朝向比排水口的中心靠左右任一侧流动。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在排水流路的排水管筒的底面形成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将朝向排水口流动的排水的水平方向的水流的朝向引导为向比上述排水口的中心靠左右任一侧流动,所以流入至排水口的排水因该引导部容易从排水口的中心偏心而流入,因而能够抑制排水将排水流路或排水配管的一部分密封而在排水流路内以及排水配管内产生自虹吸。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冲水坐便器的水封被拉向下游侧。

根据本发明的冲水坐便器,能够抑制自虹吸作用的产生而可靠地抑制水封被拉向下游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观察到的冲水坐便器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的下降管路的底面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的下降管路的底面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的下降管路的底面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的纵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观察到的局部投射剖视图(局部中心投影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冲水坐便器;2…便器主体;4…储水箱;8…盆部;10…污物承接面;12…盆缘部;14…台状部;18…排水弯管管路(排水流路);26…第一盆缘吐水口;28…第二盆缘吐水口;32…上升管路(上升流路);32a…顶部;34…下降管路(下降流路);34a…倾斜面;36…排水口;38…底面;40…引导部;40a…上表面;40b…倾斜面;40c…倾斜面;40d…倾斜面;42…引导部;42a…倾斜面;50…排水配管;52…下降管路;54…排水管筒;56…底面;58…排水口;60…引导部。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的基本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具有便器主体2和储水箱4,该储水箱4储存向该便器主体2供给的洗净水。便器主体2整体为陶瓷制品。其中,冲水坐便器1也可以使用其他供水源(自来水管等)来代替储水箱4。

储水箱4储存约3.6升~约4.8升的洗净水,并在下表面形成有箱排水口6。若使用者操作开关(未图示),则排水阀(未图示)成为打开状态,从储水箱4的箱排水口6向便器主体2供给储水箱4内的洗净水。

便器主体2在前方侧具有盆部8,该盆部8具备:盆形状的污物承接面10;盆缘部12,形成于该污物承接面10的上缘;以及台状部14,形成于该污物承接面10与盆缘部12之间。在盆缘部12形成有朝向内侧悬垂(overhang)的内周面12a。

便器主体2的盆部8还具备形成于污物承接面10的下方的凹部16,该凹部16由沿大致垂直方向延伸且俯视下呈大致三角形形状的纵壁部16a形成。

在便器主体2的盆部8的凹部16的下方侧,形成有用于将污物与洗净水一同排出的排水流路亦即排水弯管管路18。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是借助盆部8内的洗净水的落差带来的流水作用来排出污物的“冲洗式便器”。

在便器主体2的后方侧,从后方向前方延伸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共用盆缘导水路20,其后方侧与上述的储水箱4的箱排水口6连接,供洗净水从储水箱4流入。共用盆缘导水路20的下游端亦即前方侧分支为第一盆缘导水路22与第二盆缘导水路24。

在第一盆缘导水路22的下游端形成有第一盆缘吐水口26,通过该第一盆缘导水路22将储水箱4的洗净水经由共用盆缘导水路20引导至第一盆缘吐水口26。如图2所示,从前方观察便器主体2,该第一盆缘吐水口26被配置于盆部8的左侧中央部即凹部16的侧方。从第一盆缘吐水口26将洗净水朝向盆部8的前方侧吐水至台状部14。

在第二盆缘导水路24的下游端形成有第二盆缘吐水口28,通过该第二盆缘导水路24将储水箱4的洗净水经由共用盆缘导水路20引导至第二盆缘吐水口28。如图2所示,该第二盆缘吐水口28设置于沿前后方向将盆部8二等份的情况下的后方,并且从前方观察便器主体2,被配置于盆部8的右侧。另外,也从第二盆缘吐水口28将洗净水朝向盆部8的后方侧吐水至台状部14上。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中,从第一盆缘吐水口26以及第二盆缘吐水口28向盆部8吐水洗净水,未设置射流吐水口,不进行射流吐水。

如图2所示,排水弯管管路18具备入口30,该入口30与盆部8以及凹部16连通。排水弯管管路18具备:上升管路32,从入口30朝向后方上升;和下降管路34,从该上升管路32的下游端32a(亦为上升管路32的顶部32a)朝向前方下降至排水口36为止。水封面(存水面)w的位置由该排水弯管管路18的最高位置(顶部32a)决定。另外,在下降管路34的排水口36连接有排水配管50的入口。

并且,对于排水弯管管路18而言,从前方观察,右侧壁18a以及左侧壁18b分别沿垂直方向(铅垂方向)延伸,宽度w1在上下方向上一定(参照图4)。

接下来,利用图3以及图4对排水弯管管路18的下降管路34详细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的下降流路34的底面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下降流路34的底面的俯视图。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下降管路34具备底面38,该底面38形成了排水口36的后方侧(上游侧)的区域。

在下降管路34的底面38的后方侧(上游侧)设置有引导部40。该引导部40具备4个面亦即上表面40a、倾斜面40b、倾斜面40c以及倾斜面40d。上述4个面40a、40b、40c、40d全部的表面为平坦的面。

如图3所示,上表面是在最后方侧(最上游侧)的右侧的最高位置形成的平坦面,朝向前方侧(下游侧)稍微倾斜。此外,该上表面40a也可以是水平而不倾斜的面。倾斜面40b是从倾斜面40a的前方端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矩形的倾斜面。倾斜面40c是从倾斜面40b的左侧端朝向右侧以及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的三角形的倾斜面。倾斜面40d是从倾斜面40b的右侧端朝向右侧而向下方倾斜的矩形的倾斜面。这里,作为平坦面的倾斜面40a的倾斜角度比其他倾斜面40b、40c、40d中的任一个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均小。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中,由于在下降流路34的底面38形成了上述的引导部40,所以从下降流路34的上游侧流下的排水与引导部40的4个面40a、40b、40c、40d碰撞。与上表面40a碰撞后的排水成为紊乱的水流,然后,沿着倾斜面40b、倾斜面40c、倾斜面40d流动。

与倾斜面40b碰撞后的排水以及从上表面40a流下的排水直接沿着倾斜面40b的表面向前方侧流动(参照图4的水流f3)。与倾斜面40c以及倾斜面40d碰撞后的排水以及从上表面40a流下的排水沿着这些面朝向左侧流动(参照图4的水流f2、f1)。与朝向前方流动的水流f3相比,朝向右侧流动的水流f2、f1的排水的流量更大。因此,下降流路34的底面38中的排水的水平方向的水流成为朝向比排水口36的中心靠左侧的水流,即朝向排水口36的中心的水流向左壁面18b侧偏斜,成为偏心的水流。然后,排水从排水口36的中心偏心而流入至排水口36,在排水口36内成为回旋流(参照图4的水流f4)。

接下来,利用图5对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的下降管路的底面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在图5所示的变形例中,在下降管路34的底面38的最后方侧(最上游侧)形成有引导部42,该引导部42具备朝向右侧以及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的三角形的平坦倾斜面42a。

在该变形例涉及的冲水坐便器中,也与上述的冲水坐便器1同样,从下游流路34的上游侧流下的排水与引导部42的倾斜面42a碰撞。与倾斜面42a碰撞后的排水沿着该面朝向左侧流动。因此,下降流路34的底面38中的排水的水平方向的水流成为朝向比排水口36的中心靠左侧的水流,即成为向左侧偏心后的水流。然后,排水从排水口36的中心偏心而流入至排水口36,在排水口36内成为回旋流(参照图4的水流f4)。

接下来,对上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的动作以及作用效果进行说明。通过使用者操作开关,由此排水阀成为打开状态,储水箱4内的洗净水从箱排水口6向便器主体2的共用盆缘导水路20内供给。流入至共用盆缘导水路20内的洗净水向前方侧流动,被分成第一盆缘导水路22与第二盆缘导水路24而流入。洗净水被第一盆缘导水路22引导至第一盆缘吐水口26,从第一盆缘吐水口26吐水至台状部14上。另外,洗净水被第二盆缘导水路24引导至第二盆缘吐水口28,从第二盆缘吐水口28吐水至台状部14上。

洗净水被从第一盆缘吐水口26朝向前方吐水,另一方面,被从第二盆缘吐水口28朝向后方吐水,这些洗净水成为向相同方向(逆时针)回旋的回旋流。利用从第一盆缘吐水口26吐水的洗净水主要清洗污物承接面10的前方侧区域,利用从第二盆缘吐水口28吐水的洗净水主要清洗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0的后方侧区域。

接下来,利用图3~图5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的排水弯管管路18内的排水的水流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中,由于在排水弯管管路18的下降流路34的排水口36的后方侧,在底面38形成有引导部40,所以通过该引导部40流入至排水口36的排水容易从排水口36的中心偏心而流入,因而能够抑制排水将排水弯管管路18以及排水配管的一部分密封而在排水弯管管路18内以及排水配管50内产生自虹吸。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能够抑制冲水坐便器1的水封被拉向下游侧。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的引导部40、42具有朝向下降流路34的底面38的左侧(也可以朝向右侧)而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40c、40d、42a,通过这些倾斜面40c、40d、42a将排水在流入至排水口36之前向左侧引导,能够使流入至排水口36的排水从排水口36的中心偏心而流入,由此,能够抑制排水将排水弯管管路18或排水配管50的一部分密封而在排水弯管管路18内以及排水配管50内产生自虹吸。

接下来,由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的引导部40、42的倾斜面40c、40d朝向左侧而向下方倾斜,倾斜面40b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所以通过这些倾斜面40b、40c、40d,排水顺畅地流入至排水口36,能够使排水更可靠地从排水口36的中心偏心而流入,由此,能够抑制排水将排水弯管管路18或排水配管50的一部分密封而在排水弯管管路18内以及排水配管50内产生自虹吸。

接下来,由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的引导部40具有设置于倾斜面40b、40c、40d的上方且倾斜角度比倾斜面40b、40c、40d小的上表面40a,所以流入至下降流路34的排水与上表面40a碰撞一次而能够扰乱排水的流动,由此,能够抑制排水的水流局部集中。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能够抑制将排水弯管管路18或排水配管50的一部分密封而在排水弯管管路18内以及排水配管50内产生自虹吸。

接下来,利用图6以及图7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进行说明。在该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排水弯管管路18的下降管路34的底面38未设置上述的引导部。在该其他实施方式的冲水坐便器1中,代替设置引导部而在排水弯管管路18的下降流路34形成有在从上升流路32的顶部32a的底面连续延伸的上游区域向左侧倾斜(也可以向右侧倾斜)的倾斜面34a。

在该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中,由于形成有排水弯管管路18的下降流路34的在从上升流路32的顶部32a的底面连续延伸的上游区域向左侧倾斜的倾斜面34a,所以流入至排水口36的排水因该倾斜面34a容易从排水口36的中心偏心而流入,因此能够抑制排水将排水弯管管路18或排水配管50的一部分密封而在排水弯管管路18内以及排水配管50内产生自虹吸。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冲水坐便器1的水封被拉向下游侧。

接下来,利用图8对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中,排水弯管管路18具备上升管路32以及下降管路52,但该下降管路5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下降管路34的短,在该下降管路52的下端安装有作为独立部件的排水管筒54。该排水管筒54为树脂制。该排水管筒54在后方侧具有平的底面56,在前方侧形成有排水口58。

在排水管筒54的底面56形成有与上述图3所示的引导部40同样的引导部60。该引导部60也与引导部40同样,具备上表面以及3个倾斜面。

在该又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中,由于在排水管筒54的底面56形成有引导部60,该引导部60将朝向排水口36流动的排水的水平方向的水流的朝向引导为朝向比排水口36的中心靠左侧(也可以为右侧)流动,所以流入至排水口36的排水因该引导部60容易从排水口36的中心偏心而流入,因而能够抑制排水将排水管筒54或排水配管50的一部分密封而在排水管筒54内以及排水配管50内产生自虹吸。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能够抑制冲水坐便器1的水封被拉向下游侧。

该又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冲水坐便器1的引导部60也可以是与上述图5所示的引导部42同样的构造。

并且,引导部60可以使底面56整体向左右任一方倾斜。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流入至排水口58的排水从排水口58的中心偏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