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道路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32305发布日期:2020-02-04 12:35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道路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道路排水系统,属于市政道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具有海绵城市功能的道路排水系统,是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传统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统主要为路面雨水→雨水口→雨水口连接管→检查井→市政管网的“快排”系统,在传统道路建设中,大量雨水资源直接从城市雨水管网流走,不仅造成水量的巨大浪费,也增加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同时传统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存在易内涝、不能有效应对洪涝灾害等种种弊端,导致城市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的道路排水系统,该改进的道路排水系统围绕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改变传统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统,延缓雨水进入管网的时间,并使得初期雨水得到一定净化。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改进的道路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道路下的雨水收集井和雨水检测井;所述雨水检测井内设有雨水管,雨水收集井通过雨水支管与雨水管连接;所述道路与雨水管之间设有渗透塘,渗透塘分为前池和设置在前池一侧的后池,在后池和前池的底部均铺设砂垫层;所述砂垫层上依次铺设有透水土工布、土壤层、卵石层;所述前池的一侧设有进水管,后池的一侧设有出水管;所述前池与雨水收集井连通,出水管与雨水管连通。

所述雨水支管的纵坡设置为1%~2%。

所述雨水管的最小坡度为0.3%。

所述雨水管与雨水检测井井口的距离为50m~120m。

所述前池的容积为后池容积的

所述土壤层种植有亲水植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改进道路排水系统,有效集蓄初期雨水,控制道路雨水年径流总量、降低初期雨水污染;通过溢流管快速排出多余雨水,防止暴雨造成城市内涝,影响居民正常出行;能够有效达到自渠道取水效果,同时避免取水管道淤塞等工程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面图;

图3是图1渗透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道路,2-雨水管,3-雨水检测井,4-雨水收集井,5-雨水支管,6-渗透塘,61-进水管,62-前池,63-后池,64-出水管,65-卵石层,66-土壤层,67-透水土工布,68-砂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3所示,一种改进的道路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道路1下的雨水收集井4和雨水检测井3;所述雨水检测井3内设有雨水管2,雨水收集井4通过雨水支管5与雨水管2连接;所述道路1与雨水管2之间设有渗透塘6,渗透塘6分为前池62和设置在前池62一侧的后池63,在后池63和前池62的底部均铺设砂垫层68;所述砂垫层68上依次铺设有透水土工布67、土壤层66、卵石层65,水土工布67可以防止种植土与碎石的流失;所述前池62的一侧设有进水管61,后池63的一侧设有出水管64;所述前池62与雨水收集井4连通,出水管64与雨水管2连通。

优选的,道路1表面雨水主要通过雨水收集井4收集后,通过雨水支管5输送至雨水管2。

进一步地,雨水检查井3可以方便于对雨水管2进行检修维护。

进一步地,渗透塘6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所述雨水支管5的纵坡设置为1%~2%,最小管径为200mm。

所述雨水管2的最小坡度为0.3%,管顶覆土不小于0.7m。

所述雨水管2与雨水检测井3井口的距离为50m~120m。

所述前池62的容积为后池63容积的

所述土壤层66种植有亲水植被。

所述土壤层66的厚度为30cm~50cm,砂垫层68的厚度为40cm~60cm。

具体的,机动车道通过雨水口收集路面雨水;市政雨水管收集雨水口雨水后,排入下游渗透塘进行下渗及蓄水;经过滞留、植物过滤和渗透作用可以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减少径流流量,控制径流污染,达到削峰调蓄的目的;于渗透塘内设置雨水溢流管,与下游排水系统进行连接,使超过渗透塘调蓄体积的雨水通过溢流方式排入下游水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