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清理的综合管廊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66006发布日期:2020-03-24 21:30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便于清理的综合管廊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综合管廊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便于清理的综合管廊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管廊内部的排水管主要依靠重力作为动力来推动排水,因此排水管的安装坡度是影响排水的重要因素。坡度越大,排水效果越好,通过挖深实现管廊体较大坡度时成本将急剧增大,通过廊内放坡又将浪费宝贵的廊内空间,也将大增成本。国内一些地区地势平坦,可供利用的自然坡度就比较小。

现有的技术中,公告号为cn108086439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综合管廊排水系统,其包括排水单元,至少部分的设于综合管廊内,用于收集进入综合管廊内的污水,并将污水外排;臭气排放单元,与排水单元连通,用于将排水单元内的臭气排出;其中,在排水单元位于综合管廊内的部分上设有清扫口,清扫口用于对排水单元进行检修清理。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排水单元中内流速较小时,污水中的有机物沉积较为明显,在微坡段小流量的情况下难以避免出现一定的有机物和微生物的附着沉积,时间久后容易影响排水管的排水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清理的综合管廊排水系统,具有便于在微坡段对排水管进行清理、减少沉积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便于清理的综合管廊排水系统,包括设置于管廊内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检查井,所述检查井的下方设置有集污坑,相邻的两个所述检查井之间设置有冲水组件,所述冲水组件包括第一水泵、抽水管和冲水管,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于所述排水管上方,所述抽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排水管连通和第一水泵的吸水端连通,所述冲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排水管连通和第一水泵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冲水管的冲水方向与所述排水管排水方向相同,所述集污坑内穿设并滑动连接有提升斗。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一水泵,第一水泵通过抽水管抽水,并将水通过冲水管泵入到排水管的上游端,并且冲水管的冲水方向与排水管的排水方向相同,从而使得在微坡段冲水管中冲出的水流可以增加排水管排水的速率,有利于推动排水管内的污物沿着排水管的排水方向顺利流动,从而减少排水管内的污物的沉积,同时一些较大的污物可以顺着排水管的排水方向落入到集污坑的提升斗内,当工作人员通过检查井对排水管进行检修时,即可将集污坑内的提升斗提升出检查井,并对提升斗内收集到的污物进行清理后,即可再将提升斗放入到集污坑内,具有便于在微坡段对排水管进行清理、减少沉积的优点。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管内设置有供所述冲水管穿过的l形管,所述l形管包括竖向段和横向段,所述竖向段与所述排水管的轴线相垂直,所述横向段与所述排水管的轴线相平行,所述竖向段套设并滑动连接有内部中空的套筒,所述套筒的上端通过弹簧与所述排水管上端的下表面相连,所述横向段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开槽,所述冲水管远离第一水泵的一端于横向段内通过波纹管连通有喷头,所述波纹管靠近所述喷头的一端套设并固定连接有套环,所述套筒通过连杆穿过所述开槽与所述套环相连,所述连杆分别与所述套筒和所述套环转动连接,所述排水管上方还安装有抽水组件,所述抽水组件包括第二水泵、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第二水泵安装于所述排水管上方,所述进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排水管连通和第二水泵的吸水端连通,所述出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排水管连通和套筒连通,所述套筒的下端设置有水由套管单向流动至排水管的电磁阀。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冲水组件相排水管内冲水,增加排水管水流速度时,可以启动第二水泵,第二水泵通过进水管抽水,并将水通过出水管泵入到套筒内,套筒内通水后重量增加,套筒的重量大于弹簧的弹力和水的浮力之和,所以套筒沿竖向段的长度方向进行下降,套筒通过连杆带动喷头沿着横向段的长度方向朝向排水管内的水流方向进行运动,同时波纹管长度伸长,并使得喷头朝向集污坑运动,因为喷头喷出的水增加排水管中水流速度的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效果减弱,因此,喷头在喷水的过程中,可以在增加排水管流速的情况下,尽可能推动更多的污物朝向集污坑运动,并最终落入到集污坑内的提升斗内;当不需要增加排水管中的流速或者在枯水期,打开电磁阀,套筒中的水单向流动至排水管内,套筒的重量减少,使得套筒在弹簧单独作用或者弹簧和水的浮力共同作用下,沿着竖向段的长度方形向上滑动,套筒通过连杆带动喷头沿着横向段的长度方形朝向横向段内运动,同时波纹管长度缩短,从而完成套筒和喷头的复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筒的上端开设有与所述排水管连通的出水孔。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没有停止第二水泵的情况下,当套筒中的水被灌满时,套筒可以通过出水孔向排水孔内进行排水。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孔连通有水由套筒单向流动至排水管的单向阀。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单向阀,在排水管内水位高度高于套筒的上端面时,当套筒快灌满时,水从出水孔通过单向阀单向流动至排水管内,同时不会使得排水管中的水流入到套筒内。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抽水管穿入排水管的一端和进水管穿入排水管的一端均设置有浮球,所述抽水管的下端和进水管的下端均低于所述浮球的下边缘。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浮球,抽水管的下端和进水管的下端均低于浮球的下边缘,使得浮球可以在浮力的作用下分别带动水管的下端和进水管的下端浮于水面以下,尽量不会与排水管的底壁相抵接,有效避免抽水管和进水管分别与沉积的污物相接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查井上端的开口处转动连接有翻盖,所述提升斗通过至少两根连接绳于翻盖下方与所述检查井相连。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翻盖,便于人员通过翻盖进入到检查井内对排水管进行检修,当需要对提升斗内收集到的污物进行清理时,可以通过连接绳对提升斗进行提升,从而将提升斗提升出检查井内并对其进行清理,清理完成后,即可再将提升斗通过连接绳放入到集污坑内。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污坑沿所述排水管排水方向于其末端设置有挡污板。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污物随着排水管的排水方向流进集污坑上方时,污物可能不会掉入到集污坑内,并随着水流方向继续流动,通过设置有挡污板,挡污板可以对污物进行阻挡,并使得污物可以在水流缓慢的情况下落入到提升斗内进行收集。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污板上开设有若干滤孔。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挡污板上开设有滤孔,使得挡污板不会对排水管中的水流造成阻挡。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启动第一水泵,第一水泵通过抽水管抽水,并将水通过冲水管泵入到排水管的上游端,并且冲水管的冲水方向与排水管的排水方向相同,从而使得在微坡段冲水管中冲出的水流可以增加排水管排水的速率,有利于推动排水管内的污物沿着排水管的排水方向顺利流动,从而减少排水管内的污物的沉积,同时一些较大的污物可以顺着排水管的排水方向落入到集污坑的提升斗内,当工作人员通过检查井对排水管进行检修时,即可将集污坑内的提升斗提升出检查井,并对提升斗内收集到的污物进行清理后,即可再将提升斗放入到集污坑内,具有便于在微坡段对排水管进行清理、减少沉积的优点;

二、通过冲水组件相排水管内冲水,增加排水管水流速度时,可以启动第二水泵,第二水泵通过进水管抽水,并将水通过出水管泵入到套筒内,套筒内通水后重量增加,套筒的重量大于弹簧的弹力和水的浮力之和,所以套筒沿竖向段的长度方向进行下降,套筒通过连杆带动喷头沿着横向段的长度方向沿着排水管内的水流方向进行运动,同时波纹管长度伸长,并使得喷头朝向集污坑运动,因为喷头喷出的水增加排水管中水流速度的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效果减弱,因此,喷头在喷水的过程中,可以在增加排水管流速的情况下,尽可能推动更多的污物朝向集污坑运动,并最终落入到集污坑内的提升斗内;当不需要增加排水管中的流速或者在枯水期,打开电磁阀,套筒中的水单向流动至排水管内,套筒的重量减少,使得套筒在弹簧单独作用或者弹簧和水的浮力共同作用下,沿着竖向段的长度方形向上滑动,套筒通过连杆带动喷头沿着横向段的长度方形朝向横向段内运动,同时波纹管长度缩短,从而完成套筒和喷头的复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管廊的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管廊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l形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挡污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管廊;2、排水管;3、检查井;4、集污坑;5、冲水组件;51、第一水泵;52、抽水管;53、冲水管;6、提升斗;7、l形管;71、竖向段;72、横向段;8、套筒;9、弹簧;10、开槽;11、波纹管;12、喷头;13、套环;14、连杆;15、抽水组件;151、第二水泵;152、进水管;153、出水管;16、电磁阀;17、出水孔;18、单向阀;19、浮球;20、翻盖;21、连接绳;22、挡污板;23、滤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便于清理的综合管廊排水系统,包括设置于管廊1内的排水管2。排水管2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检查井3,检查井3上端的开口处转动连接有覆盖检查井3开口的翻盖20。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相邻的检查井3间隔10m-15m进行设置。

如图2所示,每个检查井3的下方在排水管2内开挖有集污坑4,集污坑4内穿设并滑动连接有提升斗6。提升斗6通过两根连接绳21于翻盖20下方与检查井3相连,便于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通过连接绳21对提升斗6提升后,对提升斗6内收集的污物进行清理。

结合图2和图3,相邻的两个检查井3之间设置有冲水组件5,冲水组件5在管廊1的微坡段进行设置,便于在微坡段增加水流速度,减少污物的沉积。冲水组件5包括第一水泵51、抽水管52和冲水管53,第一水泵51安装于排水管2上方,抽水管52的两端分别与排水管2连通和第一水泵51的吸水端连通,冲水管53的两端分别与排水管2连通和第一水泵51的出水端连通,冲水管53的冲水方向与排水管2排水方向相同。排水管2预留有供抽水管52和冲水管53穿过的通孔,并且在排水管2和抽水管52的连接处以及冲水管53和排水管2的连接处均密封处理。抽水管52穿入排水管2的一端为软管并设置有浮球19,抽水管52的下端低于浮球19的下边缘,浮球19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减少抽水管52与排水管2底部污物接触的可能性。

结合图2和图3,排水管2内设置有供冲水管53穿过的l形管7,l形管7包括竖向段71和横向段72。竖向段71与排水管2的轴线相垂直,横向段72与排水管2的轴线相平行。竖向段71沿其长度方向套设并滑动连接有内部中空的套筒8,套筒8的上端通过弹簧9与排水管2上端的下表面相连,弹簧9套设于竖向段71外。冲水管53远离第一水泵51的一端于横向段72内通过波纹管11连通有喷头12,波纹管11靠近喷头12的一端套设并固定连接有套环13。横向段72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开槽10,套筒8通过连杆14穿过开槽10与套环13相连,连杆14分别与套筒8和套环13铰链连接(参见图4)。

结合图2和图4,排水管2上方还安装有抽水组件15,抽水组件15包括第二水泵151、进水管152和出水管153。第二水泵151安装于排水管2上方,进水管152的两端分别与排水管2连通和第二水泵151的吸水端连通,出水管153的两端分别与排水管2连通和套筒8连通。排水管2预留有供进水管152和出水管153穿过的通孔,并且在排水管2和进水管152的连接处以及出水管153和排水管2的连接处均密封处理。进水管152穿入排水管2的一端为软管并设置有浮球19,进水管152的下端低于浮球19的下边缘,浮球19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减少进水管152与排水管2底部污物接触的可能性。套筒8的下端设置有水由套管单向流动至排水管2的电磁阀16,当需要将套筒8中的水排出时,打开电磁阀16即可对套筒8进行放水。套筒8的上端开设有与排水管2连通的出水孔17,出水孔17连通有水由套筒8单向流动至排水管2的单向阀18。当套筒8快灌满时,水从出水孔17通过单向阀18单向流动至排水管2内。

结合图2和图5,集污坑4沿排水管2排水方向于其末端固定有挡污板22,挡污板22上开设有若干滤孔23。通过设置有挡污板22,挡污板22可以对污物进行阻挡,并使得污物可以在水流缓慢的情况下落入到提升斗6内进行收集,同时滤孔23也不会影响排水管2中水的流动。

具体工作过程:当需要在微坡段增加排水管2中的流速减少污物沉积时时,启动第一水泵51,第一水泵51通过抽水管52抽水,并将水通过冲水管53泵入到排水管2的上游端,并且冲水管53的冲水方向与排水管2的排水方向相同,从而使得在微坡段冲水管53中冲出的水流可以增加排水管2排水的速率,有利于推动排水管2内的污物沿着排水管2的排水方向顺利流动,从而减少排水管2内的污物的沉积。

同时,需要沿着水流方向推动排水管2中的污物进入到集污坑4中进行收集时,启动第二水泵151,第二水泵151通过进水管152抽水,并将水通过出水管153泵入到套筒8内,套筒8内通水后重量增加,套筒8的重量大于弹簧9的弹力和水的浮力之和,所以套筒8沿竖向段71的长度方向进行下降。套筒8通过连杆14带动喷头12沿着横向段72的长度方向朝向排水管2内的水流方向进行运动,同时波纹管11长度伸长,并使得喷头12朝向集污坑4运动。因为喷头12喷出的水增加排水管2中水流速度的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效果减弱,污物离喷头12越远会堆积越多。因此,喷头12在喷水的过程中,可以在增加排水管2流速的情况下,尽可能推动更多的污物朝向集污坑4运动,并在挡污板22的阻挡作用下,最终落入到集污坑4内的提升斗6内。

同时,在没有停止第二水泵151的情况下,当套筒8中的水被灌满时,套筒8可以通过出水孔17向排水孔内进行排水。当不需要增加排水管2中的流速或者在枯水期,打开电磁阀16,套筒8中的水单向流动至排水管2内,套筒8的重量减少,使得套筒8在弹簧9单独作用或者弹簧9和水的浮力共同作用下,沿着竖向段71的长度方形向上滑动,套筒8通过连杆14带动喷头12沿着横向段72的长度方形朝向横向段72内运动,同时波纹管11长度缩短,从而完成套筒8和喷头12的复位。

最后,当工作人员需要通过检查井3对排水管2进行检修时,转动打开翻盖20后,通过连接绳21对提升斗6进行提升,从而将提升斗6提升出检查井3内并对其进行清理,清理完成后,即可再将提升斗6通过连接绳21放入到集污坑4内。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