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灌注桩锚桩法检测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15453发布日期:2019-12-24 21:55阅读:1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灌注桩锚桩法检测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锚桩法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灌注桩锚桩法检测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灌注桩基础由于其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施工操作简便、技术成熟可靠、地层适应性强等优点,大量应用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大型工业建筑中,成为当前一种最主流的建筑基础形式,在灌注桩施工完成后,都应该进行单桩承载力检测,以确定其是否满足要求,目前在单桩承载力检测方面,常用的办法是锚桩法。

现有的锚桩法检测灌注桩时由于需要焊接,且焊接是刚性连接,无法保证试验时钢筋均匀受力,容易拉断,从而导致其它钢筋由于突然受力增大,瞬间断裂,且发生连锁反应,大部分钢筋断裂,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为了继续试验,必须再次进行焊接费时费工,并增加检测成本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灌注桩锚桩法检测连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灌注桩锚桩法检测连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锚桩法检测灌注桩时由于需要焊接,且焊接是刚性连接,无法保证试验时钢筋均匀受力,容易拉断,从而导致其它钢筋由于突然受力增大,瞬间断裂,且发生连锁反应,大部分钢筋断裂,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为了继续试验,必须再次进行焊接费时费工,并增加检测成本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灌注桩锚桩法检测连接装置,包括主横梁以及灌注在地面的锚桩,所述主横梁的上表面对称安装放置有次横梁,所述次横梁的上表面对称放置有半圆柱形锚盒,所述半圆柱形锚盒的上表面对称放置有钢绞线,所述锚桩的上表面对称预埋固定有预埋钢筋,所述钢绞线的两端竖直悬挂放置在预埋钢筋的上侧,所述预埋钢筋的顶端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主连接钢管、主环形锁具、次连接钢管、次环形锁具、垫片、锁紧垫圈、通孔和连接孔,所述钢绞线一端通过主连接钢管与预埋钢筋连接,所述主连接钢管通过通孔套设在预埋钢筋的顶端,所述通孔开设在主连接钢管的内部并贯穿主连接钢管的上下两端,所述主环形锁具套设固定在预埋钢筋的顶端并位于主连接钢管的上表面,所述锁紧垫圈安装固定在主环形锁具的内部,所述次连接钢管通过焊接对称安装固定在主连接钢管的两侧,所述连接孔开设在次连接钢管的内部并贯穿次连接钢管的上下两端,所述钢绞线的一端从上往下贯穿次连接钢管的内部,所述垫片套设在钢绞线的表面并贴合在次连接钢管的底端,所述次环形锁具套设在钢绞线的表面并位于垫片的下表面,所述次环形锁具的内部也安装固定有与主环形锁具内部相同结构的锁紧垫圈,所述次横梁的两端设置有限位机构。

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锚板、吊环、固定块、活动孔和限位槽,所述限位锚板对称安装固定在半圆柱形锚盒的两端,所述限位锚板的顶端安装固定有固定块,所述活动孔开设在固定块的内部并贯穿固定块的两侧,所述吊环的局部安装放置在活动孔的内部,所述吊环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所述限位锚板的底端与限位槽相匹配卡合,所述限位槽等间隔开设在次横梁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主横梁的下侧预埋固定有试桩,所述试桩的上表面对称安装放置有千斤顶,所述千斤顶顶端贴合接触在主横梁的下表面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主横梁的下表面贴合固定有防滑板。

优选的,所述千斤顶的底端设置有防滑底座。

优选的,所述主横梁和次横梁的两端均对称安装固定有吊耳。

优选的,所述主横梁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滑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实用新型的次环形锁具的内部也安装固定有与主环形锁具内部相同结构的锁紧垫圈,有助于增加钢绞线在次连接钢管内部的牢固并避免脱落,方便钢绞线通过主连接钢管与预埋钢筋连接固定,并省去了焊接过程,避免了低温或受力不均导致钢筋拉断,同时缩短工期和节约人力,并降低了施工成本,且检测完成后,解开主环形锁具和次环形锁具,对钢绞线及预埋钢筋无损害,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2)该实用新型的限位槽等间隔开设在次横梁的上表面,方便限位锚板的底端插入限位槽的内部,便于半圆柱形锚盒在次横梁的上表面选择合适的位置,增加半圆柱形锚盒的牢固性且避免了半圆柱形锚盒使用时在次横梁上滑动,且吊环局部可在活动孔的内部活动,提高吊环的灵活性并方便半圆柱形锚盒吊起移动,减轻工人搬运的劳动强度并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横梁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区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连接钢管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主环形锁具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连接钢管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b区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锚桩;2、主横梁;3、千斤顶;4、试桩;5、钢绞线;6、半圆柱形锚盒;7、次横梁;8、主连接钢管;9、预埋钢筋;10、主环形锁具;11、次连接钢管;12、次环形锁具;13、垫片;14、锁紧垫圈;15、通孔;16、连接孔;17、限位锚板;18、吊环;19、固定块;20、活动孔;21、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灌注桩锚桩法检测连接装置,包括主横梁2以及灌注在地面的锚桩1,主横梁2的上表面对称安装放置有次横梁7,次横梁7的上表面对称放置有半圆柱形锚盒6,半圆柱形锚盒6的上表面对称放置有钢绞线5,锚桩1的上表面对称预埋固定有预埋钢筋9,钢绞线5的两端竖直悬挂放置在预埋钢筋9的上侧,预埋钢筋9的顶端设置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包括主连接钢管8、主环形锁具10、次连接钢管11、次环形锁具12、垫片13、锁紧垫圈14、通孔15和连接孔16,钢绞线5一端通过主连接钢管8与预埋钢筋9连接,主连接钢管8通过通孔15套设在预埋钢筋9的顶端,通孔15开设在主连接钢管8的内部并贯穿主连接钢管8的上下两端,主环形锁具10套设固定在预埋钢筋9的顶端并位于主连接钢管8的上表面,锁紧垫圈14安装固定在主环形锁具10的内部,增加主环形锁具10在预埋钢筋9表面的牢固性并避免主环形锁具10从预埋钢筋9的顶端脱落,次连接钢管11通过焊接对称安装固定在主连接钢管8的两侧,连接孔16开设在次连接钢管11的内部并贯穿次连接钢管11的上下两端,钢绞线5的一端从上往下贯穿次连接钢管11的内部,垫片13套设在钢绞线5的表面并贴合在次连接钢管11的底端,次环形锁具12套设在钢绞线5的表面并位于垫片13的下表面,次环形锁具12的内部也安装固定有与主环形锁具10内部相同结构的锁紧垫圈14,有助于增加钢绞线5在次连接钢管11内部的牢固并避免脱落,方便钢绞线5通过主连接钢管8与预埋钢筋9连接固定,并省去了焊接过程,避免了低温或受力不均导致钢筋拉断,同时缩短工期和节约人力,并降低了施工成本,且检测完成后,解开主环形锁具10和次环形锁具12,对钢绞线5及预埋钢筋9无损害,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次横梁7的两端设置有限位机构。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限位机构包括限位锚板17、吊环18、固定块19、活动孔20和限位槽21,限位锚板17对称安装固定在半圆柱形锚盒6的两端,限位锚板17的顶端安装固定有固定块19,活动孔20开设在固定块19的内部并贯穿固定块19的两侧,吊环18的局部安装放置在活动孔20的内部,吊环18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限位锚板17的底端与限位槽21相匹配卡合,限位槽21等间隔开设在次横梁7的上表面,方便限位锚板17的底端插入限位槽21的内部,便于半圆柱形锚盒6在次横梁7的上表面选择合适的位置,增加半圆柱形锚盒6的牢固性且避免了半圆柱形锚盒6使用时在次横梁7上滑动,且吊环18局部可在活动孔20的内部活动,提高吊环18的灵活性并方便半圆柱形锚盒6吊起移动,减轻工人搬运的劳动强度并省时省力。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主横梁2的下侧预埋固定有试桩4,试桩4的上表面对称安装放置有千斤顶3,千斤顶3顶端贴合接触在主横梁2的下表面中间位置,便于千斤顶3缓慢稳定的向上顶起主横梁2。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主横梁2的下表面贴合固定有防滑板,有助于增加千斤顶3向上顶起主横梁2时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千斤顶3的底端设置有防滑底座,避免千斤顶3在试桩4上表面滑动。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主横梁2和次横梁7的两端均对称安装固定有吊耳,便于主横梁2和次横梁7通过吊机吊起搬运移动。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主横梁2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滑槽,有助于增加次横梁7在主横梁2上表面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把半圆柱形锚盒6通过吊环18吊起在次横梁7上表面移动,并选择好位置后让限位锚板17的底端插入限位槽21内部,放置半圆柱形锚盒6在次横梁7上滑动,随后把钢绞线5悬挂在半圆柱形锚盒6的上表面,再把主连接钢管8通过通孔15套设在预埋钢筋9的顶部,随后把主环形锁具10套设固定在预埋钢筋9的表面并紧密贴合在主连接钢管8的顶端,然后把钢绞线5的底端从上往下贯穿次连接钢管11的内部,再把垫片13套设在钢绞线5的表面并贴合在次连接钢管11的底端,最后把次环形锁具12套设固定在钢绞线5的表面并位于垫片13的下侧,方便钢绞线5和预埋钢筋9分别通过次环形锁具12和主环形锁具10连接固定且避免脱落,安装完成后可使用该实用新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