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8710发布日期:2020-05-20 03:27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测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检测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动测仪。



背景技术:

动测仪是一种利用反射波法检测基桩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的一种测量仪器。可用于测试灌注桩和打入桩,也可以用于顶面暴露的结构体如桥墩等的测试。

目前的动测仪可配接多种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然而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导线和动测仪主体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使用后各自分开放置。

若没有及时将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的导线和动测仪主体共同收纳于一处,则导线可能因随意放置被勘察现场的设备或工作人员误压而损坏,此时使用该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很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动测仪,便于收纳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避免因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随意放置而导致导线的损坏,继而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测仪,包括动测仪主体和插接于动测仪主体上的导线,动测仪前侧壁设有显示面板,所述动测仪主体上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导线的容置装置,所述容置装置包括容置腔和盖板,所述容置腔形成于所述动测仪主体的后侧壁上,所述盖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动测仪主体的后侧壁并盖合于所述容置腔,所述盖板通过固定结构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测仪主体上的容置装置用于收纳导线,通过转动连接于动测仪主体后侧壁上的盖板与动测仪主体的后侧壁的连接形成容置腔,从而为导线的容纳提供空间,固定结构实现盖板的固定,从而便于启闭盖板完成取放导线的操作,由此避免因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随意放置而被勘察现场的设备或工作人员误压而损坏的问题,避免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杆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动测仪主体的后侧壁上,所述固定杆活动连接于所述盖板上,且所述固定杆可插接于所述固定板;所述盖板的侧壁上形成有供所述固定杆活动的贯穿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上的固定杆可插接固定于动测仪主体的后侧壁上的固定板,从而实现盖板的安装固定;固定杆活动连接于盖板上,且盖板的侧壁上形成的贯穿孔为固定杆的活动提供空间,由此便于实现固定杆和固定板的对应插接和分离过程,实现盖板的启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杆通过滑移结构连接于所述盖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结构实现固定杆的滑移过程,便于实现固定杆与固定板的插接和分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移结构包括连接杆、连接槽和连接弹簧,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且位于所述盖板内,所述连接槽形成于所述盖板对应所述连接杆的侧壁内,所述连接杆插接于所述连接槽,所述连接弹簧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杆和连接槽的对应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和连接槽配合实现固定杆的活动,由连接弹簧实现连接杆在连接槽内的活动连接,从而使固定杆可受到连接弹簧的弹力而活动,固定杆挤压连接弹簧与固定板分离后又可在连接弹簧的恢复力作用下插接于固定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测仪主体的后侧壁的一端延伸固定有安装板,所述盖板对应所述安装板的侧壁上固定有配合板,所述配合板与所述安装板配合连接,且所述配合板和所述安装板对应处穿设有转动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测仪主体的后侧壁上延伸固定的安装板与盖板侧壁上的配合板配合连接,转动轴实现配合板和安装板的连接,并使盖板可以转动轴为轴心线方向转动,便于实现盖板的启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置腔内设有定位所述导线的定位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容置腔内的定位结构可固定导线,使导线稳定收纳于容置腔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套杆和定位杆,若干所述套杆固定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导线可套设于所述套杆上;所述定位杆的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套杆上,且所述定位杆的另一端固定有插杆,所述套杆上形成有与所述插杆配合的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容置腔内的套杆可与导线对应套接,活动连接于套杆上的定位杆固定导线;当导线套设于套杆上后,定位杆上固定的插杆插接于插槽内,进一步固定导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杆远离插杆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套杆上,所述套杆上形成有与所述定位杆配合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杆与所述定位槽对应处固定连接有压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杆远离插杆的一端插接并可在定位槽中活动,当定位杆拉伸压簧时,可将导线套设于套杆上,然后定位杆可在压簧的恢复力作用下自动复位,使操作更便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动测仪主体上的容置装置用于收纳导线,通过转动连接于动测仪主体后侧壁上的盖板与动测仪主体的后侧壁的连接形成容置腔,从而为导线的容纳提供空间,固定结构实现盖板的固定,从而便于启闭盖板完成取放导线的操作,由此避免因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随意放置而被勘察现场的设备或工作人员误压而损坏的问题,避免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2.连接杆和连接槽配合实现固定杆的活动,由连接弹簧实现连接杆在连接槽内的活动连接,从而使固定杆可受到连接弹簧的弹力而活动,固定杆挤压连接弹簧与固定板分离后又可在连接弹簧的恢复力作用下插接于固定板;

3.定位杆远离插杆的一端插接并可在定位槽中活动,当定位杆拉伸压簧时,可将导线套设于套杆上,然后定位杆可在压簧的恢复力作用下自动复位,使操作更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打开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凸显本实施例的套杆与定位杆配合连接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是凸显本实施例的固定杆与固定板配合连接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动测仪主体;11、显示面板;12、安装板;121、凹槽;122、转动轴;2、导线;3、容置装置;31、容置腔;32、盖板;321、贯穿孔;33、配合板;4、定位结构;41、套杆;411、定位槽;412、插槽;42、定位杆;421、插杆;43、压簧;5、固定结构;51、固定杆;52、固定板;53、穿透孔;6、滑移结构;61、连接杆;62、连接槽;63、连接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动测仪,如图1、2所示,包括动测仪主体1和插接于动测仪主体1上的导线2,动测仪前侧壁设有显示面板11。

如图2所示,动测仪主体1上的后侧壁设有容置装置3,容置装置3用于容置导线2,导线2使用完后可及时收纳于容置装置3内,从而避免导线2随意放置而被勘察现场的设备或工作人员误压而损坏的问题。

如图2所示,容置装置3包括容置腔31,容置腔31形成于动测仪主体1的后侧壁上,导线2可便捷收纳于容置腔31中。

如图1、2所示,容置装置3还包括盖板32,盖板32转动连接于动测仪主体1的后侧壁并盖合于容置腔31上,动测仪主体1的后侧壁的一端延伸固定有安装板12,盖板32靠近安装板12的侧壁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固定有两个配合板33,安装板12上形成有容置配合板33的凹槽121,配合板33配合安装于凹槽121中,且配合板33和安装板12对应处沿竖直方向穿设有转动轴122,由此,盖板32可以转动轴122为轴心线方向转动。

如图2、3所示,容置腔31内设有定位导线2的定位结构4。定位结构4包括套杆41和定位杆42,若干套杆41沿水平方向间隔固定于容置腔31内,且套杆41的一端固定于动测仪主体1的后侧壁上,当盖板32打开,导线2可套设于套杆41上;定位杆42活动连接于套杆41上,用于固定导线2。

如图2、3所示,套杆41上形成有定位槽411,定位杆42靠近动测仪主体1的后侧壁的一端配合插接于定位槽411,定位杆42的底部与定位槽411对应处固定连接有压簧43,使定位杆42可沿竖直方向运动。

如图2、3所示,定位杆42靠近盖板32的一端的底部固定有插杆421,套杆41上形成有与插杆421配合的插槽412,当定位杆42在压簧43的作用力下向下移动时,插杆421配合插接于插槽412。

如图2、4所示,盖板32通过固定结构5固定。固定结构5包括呈“l”型的固定杆51,两根固定杆51通过滑移结构6在盖板32上相对滑动。滑移结构6包括连接杆61、连接槽62和连接弹簧63,连接杆61固定连接于固定杆51的一端且位于盖板32内,连接槽62形成于盖板32对应连接杆61的侧壁内,连接杆61插接于连接槽62,连接弹簧63固定连接于相对的两根连接杆61相靠近的一端,且连接弹簧6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连接杆61和对应连接槽62上。

如图2、4所示,盖板32的侧壁上形成有供固定杆51活动的贯穿孔321,使固定杆51可配合连接杆61的移动而移动。

如图4所示,固定结构5还包括固定板52,两个固定板52沿竖直方向间隔固定于动测仪主体1的后侧壁上,且位于远离安装板12的一侧,固定板52和动测仪主体1的后侧壁之间形成有穿透孔53,固定杆51可配合插接于对应的穿透孔53中,实现盖板32在动测仪主体1的后侧壁上的定位。

本实施例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收纳导线2时,首先用手分别握住两根固定杆51并朝向相靠近的方向施力,此时连接杆61挤压连接弹簧63,使固定杆51从对应的固定板52内脱出,然后打开盖板32,用手将定位杆42向上提,压簧43被拉伸,插杆421从插槽412中脱出,此时将绕设好的导线2套接于套杆41上,松手使定位杆42在压簧43的恢复力作用下自动向下运动,此时插杆421插接于插槽412中,实现导线2的定位。

导线2收纳完成后,再次用手相对挤压固定杆51,将盖板32盖合于动测仪主体1的后侧壁上后,松手使固定杆51插接于穿透孔53中,实现盖板32的便捷固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