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电力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3026发布日期:2020-05-15 15:58阅读:1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电力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设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市政电力井。



背景技术:

电力上为了检修以及穿线的便利,会每隔一段距离开挖一个可以下人的垂直通道,即电力井。电力井上通常设有井盖,电力井盖通常为球墨铸铁制成的板状结构,为了方便电力维修人员施工,电力井盖的厚度通常不大,但是当电力井的位置在道路上时,电力井盖往往会受到车辆的多次碾压,如若电力井内缺少对电力井盖的有效支撑加固,容易造成电力井盖的损坏,对经过的行人以及车辆都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电力井,该电力井对井盖具有支撑加固作用,有利于缓解井盖遭受多次车辆碾压后损坏的情况,与传统的电力井相比,提升了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市政电力井,包括开设于地面上的井槽以及设置于井槽开口处的井盖;所述井槽开口内固定有护筒,所述护筒上端端面与地面齐平;所述井盖一侧与所述护筒内侧壁铰接设置,且所述井盖上表面与地面齐平;所述护筒内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面与所述支撑架相抵,且所述支撑板上表面与所述井盖底面贴合并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井盖时,施工人员将支撑板设置于护筒内的支撑架上,然后转动井盖并闭合井槽,此时井盖下侧设有与之底面贴合并相抵的支撑板,且护筒内固定有与所述支撑板底面相抵的支撑架,使得井盖得到有效支撑,加固了井盖,而且支撑板与井盖贴合,使得井盖的在承受载荷时与支撑板之间的作用力均匀,进一步加强了对井盖的支撑效果,有利于缓解井盖遭受多次车辆碾压后损坏的情况,与传统的电力井相比,提升了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上表面粘贴固定有弹性垫,所述弹性垫与所述井盖底面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与井盖通过弹性垫柔性接触,进一步防护了井盖,减小井盖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护筒内侧壁开设有容纳槽,所述支撑架包括竖直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与容纳槽内壁转动连接的转动柱、水平设置的水平杆以及倾斜设置的倾斜杆;所述水平杆一端与所述转动柱上端侧壁固定,另一端朝向所述容纳槽外;所述倾斜杆一端与所述水平杆远离所述转动柱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转动柱下端侧壁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力维修人员下井槽时,电力维修人员首先打开井盖并取出支撑板,然后电力维修人员转动水平杆,使得水平杆与倾斜杆转动至容纳槽内,从而去除了支撑架对电力维修人员的阻碍,方便电力维修人员进入井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杆顶部开设有限位孔,所述支撑板底面固定有插柱,所述插柱穿入所述限位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板放置于支撑架上时,支撑板底部的插柱插入水平杆上的限位孔内,使得支撑板放置于支撑架上时限制了支撑架的转动,防止支撑架转动而导致支撑板的掉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杆顶部表面开设有锥形槽,所述限位孔开设于所述锥形槽内底面上,且所述插柱下端呈半球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柱插入限位孔时,插柱下端的弧形表面滑过锥形槽内壁,使得插柱下端更容易插入限位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柱上端设有穿入所述容纳槽内顶面内并与之间隙配合的上转轴,下端设有下转轴,所述容纳槽内底面上固定有转动块,且所述下转轴下端穿入所述转动块上表面并与之间隙配合;所述上转轴上套设有与所述转动柱上端端面相抵的抵接圈,且所述抵接圈与所述容纳槽内顶面之间设有始终被压缩的弹簧;所述转动块顶部边缘开设有定位缺口,所述定位缺口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定位缺口到转动块轴线的连线呈九十度;所述转动柱底面固定有嵌合于所述定位缺口内的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架转出容纳槽时,转动柱底部的限位块嵌入转动块的定位缺口内,限制了转动柱的转动,而当电力维修人员要将支撑架转入容纳槽内时,电力维修人员首先提拉水平杆,使得转动柱底部的限位块与定位缺口脱离,然后电力维修人员转动水平杆,使得水平杆以及倾斜杆收入容纳槽,此时,转动柱底部的限位块与另一定位缺口对齐,然后电力维修人员放下水平杆即可使得限位块嵌入定位缺口,从而限制了转动柱的转动,使得支撑架稳定设置于容纳槽内,防止其转出容纳槽而影响到下到井槽的电力维修人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簧上套设有防护套,所述防护套两端分别与容纳槽内顶面以及所述抵接圈上表面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套的设置,使得弹簧与外界隔离,有效防止了外界杂物嵌入弹簧的螺旋间隙内,防止弹簧失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井槽顶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开设于地面上,所述护筒外套设并固定有安装圈,所述安装圈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安装槽内浇筑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套外套设有并固定圈设置于安装槽内并与安装槽内通过混凝土浇筑固定,使得护筒与地面固定,施工过程较简单。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当安装井盖时,施工人员将支撑板设置于护筒内的支撑架上,然后转动井盖并闭合井槽,此时井盖下侧设有与之底面贴合并相抵的支撑板,且护筒内固定有与所述支撑板底面相抵的支撑架,使得井盖得到有效支撑,加固了井盖,而且支撑板与井盖贴合,使得井盖的在承受载荷时与支撑板之间的作用力均匀,进一步加强了对井盖的支撑效果,有利于缓解井盖遭受多次车辆碾压后损坏的情况,与传统的电力井相比,提升了安全性;

2.当电力维修人员下井槽时,电力维修人员首先打开井盖并取出支撑板,然后电力维修人员转动水平杆,使得水平杆与倾斜杆转动至容纳槽内,从而去除了支撑架对电力维修人员的阻碍,方便电力维修人员进入井槽;

3.当支撑架转出容纳槽时,转动柱底部的限位块嵌入转动块的定位缺口内,限制了转动柱的转动,而当电力维修人员要将支撑架转入容纳槽内时,电力维修人员首先提拉水平杆,使得转动柱底部的限位块与定位缺口脱离,然后电力维修人员转动水平杆,使得水平杆以及倾斜杆收入容纳槽,此时,转动柱底部的限位块与另一定位缺口对齐,然后电力维修人员放下水平杆即可使得限位块嵌入定位缺口,从而限制了转动柱的转动,使得支撑架稳定设置于容纳槽内,防止其转出容纳槽而影响到下到井槽的电力维修人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安装槽;2、井槽;3、护筒;31、安装圈;32、容纳槽;4、井盖;5、支撑板;51、弹性垫;52、插柱;6、支撑架;61、转动柱;611、上转轴;612、抵接圈;613、弹簧;614、防护套;615、下转轴;616、转动块;617、定位缺口;618、限位块;62、水平杆;621、锥形槽;622、限位孔;63、倾斜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市政电力井,包括安装槽1、井槽2、护筒3、井盖4、支撑板5以及支撑架6。安装槽1开设于地面上,其开口呈圆形,井槽2开设于安装槽1内底面,其开口呈圆形,井槽2轴线与安装槽1轴线重合,且井槽2的内径小于安装槽1的内径。护筒3为圆形管状,其轴线与安装槽1的轴线重合,护筒3下端插入安装槽1以及井槽2,护筒3上端与地面齐平,且护筒3外壁与井槽2内侧壁贴合并相抵。护筒3上套设有安装圈31,安装圈31为圆环形板状结构,其与护筒3外侧壁固定,且安装圈31设置于安装槽1内。当护筒3放置就位时,安装槽1内浇筑混凝土,使得安装圈31以及护筒3与地面固定。

如图1所示,井盖4为圆形板状,由球墨铸铁制成,其设置于护筒3内,井盖4一侧边缘与护筒3内侧壁铰接,且井盖4上表面与地面齐平。结合图2所示,护筒3内侧壁开设有容纳槽32,容纳槽32的开口呈矩形,支撑架6包括转动柱61、水平杆62以及倾斜杆63。转动柱61为圆柱体结构,其竖直设置于容纳槽32内。水平杆62为横断面呈矩形的杆状结构,其长度方向水平,且其一端与转动柱61上端侧壁固定,另一端设置于井盖4下侧。倾斜杆63为横断面呈矩形的杆状结构,其倾斜设置,且其一端与水平杆62远离转动柱61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转动柱61下端侧壁固定。结合图2所示,转动柱61上端设有上转轴611,上转轴611为圆柱体结构,其轴线与转动柱61的轴线重合,上转轴611下端与转动柱61上端端面固定,其上端穿入容纳槽32内顶面内并与之间隙配合。上转轴611上套设有抵接圈612以及弹簧613,抵接圈612为圆环形片状结构,其底面与转动柱61上端端面贴合并相抵。结合图3所示,弹簧613始终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其上端与容纳槽32内顶面相抵,其下端与抵接圈612相抵,且弹簧613上套设有防护套614。防护套614为圆管状,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其上端与容纳槽32内顶面固定,另一端与抵接圈612上表面固定,用于防止弹簧613被杂物卡住。转动柱61下端设有下转轴615以及转动块616,转动块616为圆形块状,其轴线与转动柱61的轴线重合,且转动块616底面与容纳槽32内底面固定。下转轴615为圆柱体结构,其轴线与转动柱61的轴线重合,且下转轴615上端与转动柱61下端端面固定,其下端穿入转动块616上表面并与之间隙配合。转动块616的上侧边缘上开设有两个定位缺口617,定位缺口617分别与转动块616上表面以转动块616侧壁连通,且其中一个定位缺口617设置于转动块616靠近井槽2轴线的一侧,另一个定位缺口617到转动块616轴线的连线与该定位缺口617到转动块616轴线的连线呈九十度。转动柱61底面固定有限位块618,限位块618为矩形块状,其设置于转动柱61底面边缘处,且当转动柱61转动至水平杆62垂直于容纳槽32开口时,限位块618嵌入转动块616上靠近井槽2轴线的定位缺口617,此时转动柱61难以转动。而当电力维修人员想要下到井槽2内时,电力维修人员提拉水平杆62,使得转动柱61上移,从而使得限位块618脱离定位缺口617,然后电力维修人员转动水平杆62,直至支撑架6全部收入容纳槽32内,此时电力维护人员松手,弹簧613伸张,使得转动柱61下移,从而使得限位块618嵌入另一定位缺口617,使得支撑架6难以转出容纳槽32,防止支撑架6阻碍电力维护人员下到井槽2内。此外,支撑架6共设有四组,四组支撑架6分别环绕井槽2的轴线均匀分布。

如图1所示,支撑板5为圆形板状,其设置于支撑架6上,且支撑板5底面与水平杆62上表面相抵。支撑板5上表面固定有弹性垫51,弹性垫51为圆形片状,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且弹性垫51上表面与井盖4底面相抵。支撑板5底面固定有插柱52,插柱52为圆柱体结构,其轴线竖直,且其上端与支撑板5底面固定,且其下端端面打磨成球形弧面。插柱52共设有四根,四根插柱52分别环绕井槽2的轴线均匀分布。结合图2所示,水平杆62上表面开设有锥形槽621,锥形槽621的内侧壁呈锥形,其开口呈圆形,且锥形槽621内底面于水平杆62底面连通,从而形成限位孔622。支撑板5底部的四根插柱52分别插入四个支撑架6上的限位孔622内并与限位孔622的内侧壁相抵,从而使得支撑板5于支撑板5上放置稳定。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当安装井盖4时,施工人员将支撑板5设置于护筒3内的支撑架6上,使得支撑板5底部的插柱52插入各个支撑架6上的限位孔622内,然后电力维修人员转动井盖4并闭合井槽2,使得井盖4底面与支撑板5上的弹性垫51相抵,使得井盖4得到有效支撑,加固了井盖4,且井盖4的在承受载荷时与支撑板5之间的作用力均匀,进一步加强了对井盖4的支撑效果,有利于缓解井盖4遭受多次车辆碾压后损坏的情况,与传统的电力井相比,提升了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