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淤喷头及清淤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81303发布日期:2020-06-30 19:38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淤喷头及清淤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清淤机的辅助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清淤喷头及清淤机。



背景技术:

常规的市政管道清淤包括冲刷清除淤积泥沙及抽取转运移除泥沙两个步骤,其中冲刷清除淤积泥沙中较多使用高压清淤车。高压清淤车包含储水罐、加压泵机、出水管及清淤喷头组成,使用过程中加压泵机将水罐中的水加压通过出水管打到清淤喷头处,喷头的尾部设置喷嘴,依靠喷嘴喷出水的反冲力推动喷嘴挤入泥沙中向前推进,然后在喷嘴移动至泥沙相应目标行程后拖动出水管将清淤喷头往回拉,同时利用清淤喷头的尾部的喷嘴喷出的高压水柱冲刷泥沙并清除泥沙。这种清淤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加压泵机驱动的高压水流来清除泥沙,但是自水管传导的水移动至喷嘴过程中对水压具有一定的消耗,实际应用的时候常出现水压较弱的问题,致使清淤的效率降低;另外一方面,当淤堵管径尺寸较大,清淤需要的水流的压力也需要增加,便需要使用大尺寸清淤喷头才能完成作业,而相应的需要增加泵机的功率,以及水罐的水量也需要增加,这样使清淤机的承载以及功率均要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淤喷头,该喷头能够在在不增加泵机功率的前提下增加清淤喷头喷出的水压,从而达到匹配更大管径的清淤场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淤喷头,包括设置有空腔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空腔内远离所述进水口的一侧设有增压装置,所述增压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增压板和储能结构,所述增压板的边沿与空腔内壁滑动密封,自进水口排入的水流挤压所述增压板以将水流压力储存到储能结构内,所述储能结构释放所述水流压力以驱使水流自所述第一出水口排出。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储能结构包括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的支柱和滑动套装在支柱上的弹簧,所述增压板滑动套装在支柱上并与弹簧固定连接,所述支柱的另外一端可调固定连接有挡止增压板的挡止件。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柱的另外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挡止件与所述支柱的外螺纹匹配连接。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挡止件上设有供水流穿过的通孔,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支柱设有连通通孔和第二出水口的中心孔。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前段为设置有第二出水口的锥体或者球状或者拱形,所述壳体的中段为圆柱状,所述壳体的前段与所述壳体的中段之间的夹角为30~60度;所述壳体的后端为密封面板,所述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设置在密封面板上。

壳体尾端与中段接触部形成角度为60-90度的断面,当拖动水管把所述清淤喷头头向水流的反方向拖拉时,壳体尾端与中段形成的断面可以剐蹭管道内残留的硬质淤堵污物,起到强力清淤的作用。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出水口内设有喷嘴。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水口为一个且设置在壳体端部中心,所述第一出水口为多个且以所述进水口为中心呈环状设置。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出水口内设有喷嘴。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喷嘴内壁设置蓝宝石耐磨层。

一种清淤机的技术方案,包括清淤喷头,所述清淤喷头为上述的清淤喷头。

本实用新型相比较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清淤喷头使用的时候从进水口进入空腔的水流挤压增压板使增压板滑动移动将水流的压力储存到储能结构中,然后储能结构能够释放水流压力,整个过程中,储能结构能够将储存的水流压力传导给水流中,增加从第一出水口排出的水流的压力,满足较大管径的清淤工作需求,避免在水流压力较小时引起的清淤不彻底的问题,在不增加泵机功率以及调整清淤喷头结构的前提下增加清淤喷头喷出的水压,提高清淤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清淤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清淤喷头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001、壳体;002、进水口;003、第一出水口;004、增压装置;0011、壳体前段;0012、壳体后段;0013、空腔;0014、第二出水口;0015、中心孔;0016、壳体中段;0031、喷嘴;0041、增压板;0042、弹簧;0043、支柱;0044、挡止件;0045、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3所示,一种清淤喷头,包括设置有空腔0013的壳体001,所述壳体001上设有与空腔0013连通的进水口002和第一出水口003,本实施例中,壳体001的前段为锥体或者球状或者拱形,前段的形状便于清淤喷头挤入泥沙中并便于清淤喷头在泥沙中移动,且使得壳体0013的空腔内受力均匀;与壳体001前段相对应的,进水口002设置在壳体001的后段,并且进水口002的进水方向与壳体前段0011的凸出的方向相同,这样能够最大化的应用水流的冲力,以便于壳体001的移动;壳体中段0016为柱状体;具体实施时,壳体001的壳体后段0012为柱状体,柱状体的后部端部连接密封面板,进水口002设在密封面板的中心,以进水口002为圆心的圆周方向设第一出水口003,第一出水口003呈环状布置,具体的第一出水口003的尺寸小于进水口002的尺寸,尺寸大小以使用需求设定,小尺寸的第一出水口003有助于水流从第一出水口流出,水流方向与清淤喷头挤入泥沙和移动的方向相反,这样能够推动清淤喷头的移动。

其中,壳体001的前段与所述壳体后段0012之间的夹角为30~60度;这样的角度设置有利于清淤喷头前进过程中越过前方的障碍物,同时当需要拉回喷头遇到障碍物时拉动出口管即可使清淤喷头反向翘起,方便跨越障碍物。

在清淤喷头的使用过程中,清淤喷头移动的驱动力主要为水流进入壳体001内部的冲力和水流从第一出水口003流出的反相作用力,在清淤喷头的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水流压力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清淤喷头在壳体001的前段设有增压装置,用于增加水流的压力。

增压装置004包括依次连接的增压板0041和储能结构,增压板0041的边沿与空腔0013内壁滑动密封,储能结构包括一端与壳体001固定连接的支柱0043和滑动套装在支柱0043上的弹簧0042,支柱0043与壳体00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重合,正对于进水口,增压板0041套装在支柱0043上,且增压板0041与弹簧0042固定连接,在增压板0041受到水流压力沿着壳体001的内壁滑动移动时,增压板0041受到的压力能够传递到弹簧0042上使弹簧0042压缩,实现储能结构的储能;支柱0043的伸出端螺纹连接有挡止件00/4,挡止件0044用于挡止增压板0041的移动,避免增压板0041在弹簧0042的作用下移动到支柱0043的外部。

自进水口002排入的水流挤压所述增压板0041以将水流压力储存到储能结构内,储能结构释放所述水流压力以驱使水流自所述第一出水口003排出。

具体的,在壳体前段0011为锥体或者球状或者拱形时,增压板0041的边缘可以设置为弧形截面,便于增压板0041的移动,或者,在增压板0041的边缘设置防止水流通过的柔性密封件,柔性密封件能够随增压板0041的移动而折叠或者压缩,且柔性密封件的折叠力和压缩力应以不影响弹簧0042储能为宜,示例的,柔性密封件可以为弹性垫圈,或者增压板0041为橡塑材料的面板,柔性密封件为与增压板一体成型的翻边,翻边的厚度小于增压板厚度,以便于方便的折叠或者压缩。

其中,如图1-2所示,挡止件004上设有供水流穿过的通孔,壳体001上设有第二出水口0014,增压板0041上设有连接孔0045,连接孔0045与通孔连通,支柱设有连通连接孔0045和第二出水口的中心孔0015,这样水流依次通过通孔、中心孔0015和第二出水口0014流动到壳体001外部,且水流的流动与增压板0041所处的位置无关,不会因增压板0041而导致出水量增减,第二出水口0014喷出的水柱可以冲刷淤泥为喷头前进降低阻力;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通孔、中心孔0015和第二出水口0014形成的出水的通道垂直于壳体前段0011的切面,这样是自第二出水口0014喷出的水柱的压力最大,水柱冲刷力最大。

第一出水口003和第二出水口0014内均螺纹安装有喷嘴0031,能够增加水柱的喷出的压力,其中喷嘴0031内壁设置蓝宝石耐磨层。

本实用新型的清淤喷头使用的时候从进水口002进入空腔的水流挤压增压板0041使增压板0041滑动移动将水流的压力储存到储能结构中,然后储能结构能够释放水流压力,整个过程中,储能结构能够将储存的水流压力传导给水流中,增加从第一出水口003排出的水流的压力,满足较大管径的清淤工作需求,避免在水流压力较小时引起的清淤不彻底的问题,在不增加泵机功率以及调整清淤喷头结构的前提下增加清淤喷头喷出的水压,提高清淤的效率。

一种清淤机的实施例,包括清淤喷头,清淤喷头的结构为上述的清淤喷头结构,再次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