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逃生口及综合管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0777发布日期:2020-08-05 00:10阅读:596来源:国知局
综合管廊逃生口及综合管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综合管廊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综合管廊逃生口及综合管廊。



背景技术:

综合管廊是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城市工程管线的线性构筑物,包括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及缆线综合管廊;综合管廊为相对封闭的,通常与地面相隔离。在城市地下,一些区域还存在其它地下构筑物;当综合管廊穿越这些区域时,通常需要进行躲避,因此综合管廊会出现长距离深埋段。

综合管廊中需要设置逃生口,以在发生火灾等事故时,供检修人员逃离综合管廊。目前,通常在综合管廊中设置爬梯,检修人员通过攀爬的方式来逃出。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并且速度较慢,逃离时间较长,不利于在发生险情时及时逃离;尤其在综合管廊的长距离深埋段,检修人员逃离的困难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综合管廊逃生口及综合管廊,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综合管廊在遇到险情时,检修人员向外逃离的困难较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综合管廊逃生口,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底部与管廊层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顶部设有承载结构;第一定滑轮,其固装于所述第二通道的顶部;逃生配重体,其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承载结构;逃生绳,所述逃生绳绕设于所述第一定滑轮,并且所述逃生绳的第一端与所述逃生配重体固定连接,所述逃生绳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一通道的顶部延伸至所述第一通道的底部,所述逃生绳的第二端用于固定逃生人员;释放机构,其用于使所述逃生配重体脱离所述承载结构,以将所述逃生绳的第二端固定的逃生人员向所述第一通道的顶部提升。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结构包括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倾斜承载面,所述逃生配重体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倾斜承载面;所述释放机构包括挡板、弹簧和牵引绳,所述倾斜承载面的上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侧壁,所述挡板设于所述倾斜承载面的下端;所述弹簧与所述挡板连接,用于使所述挡板具有沿所述倾斜承载面的下端指向上端的方向运动的趋势,以阻挡所述逃生配重体脱离所述倾斜承载面;所述牵引绳与所述挡板连接,通过所述牵引绳,可拉动所述挡板脱离所述倾斜承载面,以使所述逃生配重体也脱离所述倾斜承载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释放机构包括第二定滑轮,所述牵引绳的第一端与所述挡板连接,所述牵引绳的第二端绕过所述第二定滑轮,且从上往下地延伸至所述第一通道的底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道的底部设有下降滑道,所述下降滑道中滑动连接有与所述牵引绳的第二端固接的下降平台;所述释放机构包括可移动配重体,其能移动至所述下降平台的顶部,驱动所述下降平台沿所述下降滑道向下移动,以通过所述牵引绳使所述逃生配重体脱离所述倾斜承载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综合管廊逃生口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的隔墙。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综合管廊逃生口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的隔墙;所述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牵引通孔,所述弹簧固定于所述牵引通孔,所述牵引绳沿所述弹簧的轴向穿设于所述牵引通孔。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逃生绳连接有缓降器,所述缓降器能使所述逃生配重体在脱离所述承载结构后以匀速下降。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道的顶部设有井盖,所述第一通道的侧壁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一通道的顶部的第一爬梯。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道的底部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夹层腔。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优点是:

设有上述综合管廊逃生口的综合管廊,在遇到险情时,检修人员可将自己与逃生绳的第二端固定连接;通过释放机构使逃生配重体脱离承载结构,逃生配重体带动逃生绳的第一端在第二通道中下落,同时,拉动逃生绳的第二端和检修人员,在第一通道向上运动,从而快速地将检修人员向地表提升,节省体力,提高逃离的速度,降低了逃离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综合管廊逃生口与管廊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综合管廊逃生口中的缓降器的正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综合管廊逃生口中的缓降器的侧视图;

图5为图1中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5中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第一通道;11、第一爬梯;12、井盖;

20、第二通道;21、承载结构;211、倾斜承载面;

30、逃生绳;31、第一定滑轮;32、缓降器;321、缓降器绳索导轮;322、缓降器固定单元;40、逃生配重体;

50、释放机构;51、挡板;52、弹簧;53、牵引绳;54、第二定滑轮;

551、下降滑道;552、下降平台;553、可移动配重体;

60、隔墙;61、牵引通孔;

71、夹层腔;72、固定逃生平台;721、楼梯;

80、管廊层;81、第二爬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综合管廊逃生口,在综合管廊中出现险情时,综合管廊中的人员可通过该综合管廊逃生口逃离到地表,如图1所示,该综合管廊逃生口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20,第一通道10的底部与管廊层80连通,第二通道20的顶部设有承载结构21;第一定滑轮31,其固装于第二通道20的顶部;逃生配重体40,其可活动地设置于承载结构21;逃生绳30,逃生绳30绕设于第一定滑轮31,并且逃生绳30的第一端与逃生配重体40固定连接,逃生绳30的第二端从第一通道10的顶部延伸至第一通道10的底部,逃生绳30的第二端用于固定逃生人员;释放机构50,其用于使逃生配重体40脱离承载结构21,以将逃生绳30的第二端固定的逃生人员向第一通道10的顶部提升。在遇到险情时,检修人员可将自己与逃生绳30的第二端固定连接;通过释放机构50使逃生配重体40脱离承载结构21,逃生配重体40带动逃生绳30的第一端在第二通道20中下落,同时,拉动逃生绳30的第二端和检修人员,在第一通道10向上运动,从而快速地将检修人员向地表提升,节省体力,提高逃离的速度,降低了逃离难度。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综合管廊逃生口,利用逃生配重体40的重力来提供动力,不易受外部因素干扰,故障少,运行更加可靠。

该综合管廊逃生口包括基体,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20均设于基体。

第一定滑轮31可以设置于第二通道20的侧壁或者顶壁,也可以设置于第二通道20的上方。逃生绳30的第一端绕过第一定滑轮31,延伸至与逃生配重体40连接。通过第一定滑轮31,实现逃生绳30的两端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运动;通过调整第一定滑轮31的位置,可以对逃生绳30在第二通道20的运动路径进行调整,以在逃生配重体40下落的过程中,避免逃生绳30及逃生配重体40,与第二通道20的侧壁及周围的结构发生碰撞,有利于逃生绳30和逃生配重体40在第二通道20中顺畅地下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通道10的顶部设置有逃生定滑轮,逃生绳30绕设于第一定滑轮31和逃生定滑轮。通过逃生定滑轮,使得逃生绳30的第二端从第一通道10的顶部向第一通道10的底部延伸,并且避免逃生绳30的第二端及其连接的人员,在上升过程中与第一通道10的侧壁、周围的结构及逃生配重体40发生碰撞。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定滑轮31的直径较大,第一定滑轮31的滑槽的两侧的竖直方向的切线分别延伸至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20中,使得逃生绳30的第二端从第一定滑轮31延伸出后,沿竖直方向进入到第一通道10中。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省去上述的逃生定滑轮。

进一步地,逃生绳30连接有缓降器32,缓降器32对逃生绳30的运动速度起到限定作用,可以避免逃生绳30的速度过大。逃生配重体40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拉动逃生绳30运动,逃生绳30的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缓降器32可以减小逃生绳30的加速度,并且使逃生绳30的速度逐步稳定下来,保障检修人员上升过程中的安全性。

如图2-图4所示,缓降器32固定于第一通道10的顶部。缓降器32包括缓降器固定单元322、缓降器制动单元和缓降器绳索导轮321,缓降器固定单元322固定安装于该综合管廊逃生口的基体上;逃生绳30缠绕于缓降器绳索导轮321,通过缓降器制动单元,该缓降器32对逃生绳30的运动速度进行调控。固定于第一通道10的顶部的缓降器32,一方面起到调控逃生绳30的运动速度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起到上述逃生定滑轮的作用,如图2所示,逃生绳30的第二端从缓降器32中延伸出后,在第一通道10中从上往下向第一通道10的底部延伸。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缓降器32采用背带式缓降器,背带式缓降器固定于逃生绳30的第二端,使用时,检修人员与背带式缓降器固定连接,与背带式缓降器一起随逃生绳30上升,背带式缓降器可以调控逃生绳30和检修人员的运动速度。

接下来对实现逃生配重体40从承载结构21上释放的相关结构和释放过程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承载结构21包括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倾斜承载面211,倾斜承载面211的上端固定于第一通道10的侧壁,逃生配重体40可活动地设置于倾斜承载面211;释放机构50包括挡板51、弹簧52和牵引绳53,挡板51设于倾斜承载面211的下端;弹簧52与挡板51连接,用于使挡板51具有沿倾斜承载面211的下端指向上端的方向运动的趋势,以阻挡逃生配重体40脱离倾斜承载面211;牵引绳53与挡板51连接,通过牵引绳53,可拉动挡板51脱离倾斜承载面211,以使逃生配重体40也脱离倾斜承载面211。

具体地,位于倾斜承载面211上的逃生配重体40具有向倾斜承载面211的下端下滑的趋势;挡板51在弹簧52的作用下,阻止逃生配重体40下滑。在发生险情时,待逃离的检修人员与逃生绳30的第二端连接好后,通过拉动牵引绳53,克服弹簧52的弹性力,使挡板51回退,离开倾斜承载面211,挡板51与倾斜承载面211之间形成供逃生配重体40掉落的间隙;逃生配重体4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倾斜承载面211向下运动,通过该间隙掉落,从而拉动逃生绳30的第二端上升。上述释放逃生配重体40的结构,不易受到温度和水份等因素的干扰,更加稳定可靠。

优选地,逃生配重体40设为圆柱形,以方便其从倾斜承载面211上滚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逃生配重体40采用铸铁制作,铸铁密度较大,可以对逃生绳30提供较大的提升力。

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定滑轮31设于倾斜承载面211的上方,并且,第一定滑轮31的滑槽靠近倾斜承载面211的一侧的竖直方向的切线,与倾斜承载面211的下端之间的水平距离l,等于圆柱形的逃生配重体40的半径,以使逃生配重体40在离开倾斜承载面211时,逃生绳30的第一端从第一定滑轮31,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至逃生配重体40,从而使逃生绳30的第一端保持竖直方向,减少逃生绳30上的水平方向的分力,可以有效避免逃生配重体40在下降过程发生偏摆。

为了避免逃生绳30的两端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碰撞和干扰,在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20之间设有隔墙60,隔墙60将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20隔开,第一通道10作为逃生人员上升的通道,第二通道20作为逃生配重体40下降的通道。

在逃生配重体40下落至第二通道20的底部后,逃生配重体40停止,逃生绳30的第二端也随之逐渐停止。完成一次提升后,可将逃生配重体40沿第二通道20提升回位到承载结构21上,在将释放机构50复位,以便进行下一次提升。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倾斜承载面211的下端靠近隔墙60,隔墙60上设有连通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20的牵引通孔61,弹簧52固定于牵引通孔61,弹簧52的轴向平行于牵引通孔61的轴向;牵引通孔61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牵引通孔61从靠近第一通道10的一端至靠近第二通道20的一端向上倾斜,以使挡板51在弹簧52的弹性力作用下,更好地对逃生配重体40进行阻挡。优选地,牵引通孔61的轴向及弹簧52的轴向,均与倾斜承载面211的倾斜方向平行。

牵引绳53穿设于牵引通孔61,沿弹簧52的轴向延伸至与挡板51连接,以在拉动牵引绳53时,牵引绳53的拉力可以更好地克服弹簧52的弹性力,使挡板51回退。优选地;牵引绳53从弹簧52的中心孔中穿过。

如图2所示,释放机构50包括第二定滑轮54,第二定滑轮54固装于隔墙60靠近第一通道10的一侧,且位于牵引通孔61的下方;牵引绳53绕设于第二定滑轮54,牵引绳53的第一端与挡板51连接,牵引绳53的第二端延伸至第一通道10的底部。通过第二定滑轮54,一方面,可以对牵引绳53的第一端向挡板51延伸的方向进行调整,可以使该延伸方向与弹簧52的轴向平行;另一方面,使牵引绳53的第二端经过第二定滑轮54,转向延伸至第一通道10的底部,方便逃生人员在与逃生绳30完成连接后,可以自行操作牵引绳53来释放逃生配重体4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牵引绳53的第二端从上往下地延伸至第一通道10的底部;第一通道10的底部设有下降滑道551,下降滑道551中滑动连接有与牵引绳53的第二端固接的下降平台552;释放机构50包括可移动配重体553,其能移动至下降平台552的顶部,驱动下降平台552沿下降滑道551向下移动。在实施逃离时,逃生人员驱动可移动配重体553移动到下降平台552的顶部,利用可移动配重体553的重力来拉动牵引绳53,可以弹簧52的弹性力,实现逃生配重体40的释放,操作更加方便可靠,进一步地提高了逃离的效率。

优选地,可移动配重体553的底部设有滚动轮,以方便逃生人员推动其运动。

优选地,第一通道10的底部设有固定逃生平台72,逃生绳30的第二端延伸至固定逃生平台72,下降滑道551的顶部开口设于固定逃生平台72,可移动配重体553也置于固定逃生平台72,固定逃生平台72上设有供可移动配重体553移动至下降平台552的顶面的滑道。固定逃生平台72的高度高于第一通道10的底面,第一通道10的底面设有连接固定逃生平台72的楼梯7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通道10的侧壁设有延伸至第一通道10的顶部的第一爬梯11。在逃生配重体40将逃生绳30提升至最高位置后,逃生人员可转移至第一爬梯11,解开逃生绳30,继续沿第一爬梯11向地表爬升。进一步地,第一通道10的顶部设有井盖12,逃生人员可打开井盖12,以离开第一通道10。优选地,井盖12为智能井盖。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通道10的底部的一侧设有与第一通道10连通的夹层腔71,夹层腔71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空间,方便逃生人员暂避险情,以及为逃离操作做准备工作。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综合管廊,包括:管廊层80和上述的综合管廊逃生口,综合管廊逃生口设置于管廊层80的上方。综合管廊逃生口设置有与管廊层80连接的第二爬梯81。管廊层80出现险情时,逃生人员可以通过第二爬梯81进入综合管廊逃生口。

优选地,综合管廊逃生口设有夹层腔71,第二爬梯81的上端与夹层腔71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