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水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7840发布日期:2020-07-29 01:16阅读:10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止水钢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用防水结构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止水钢板。



背景技术:

在箱型基础或地下室施工过程中,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无法一次性浇筑,在下次浇筑新混凝土时,之前浇筑的旧混凝土就有一条施工冷缝,新旧混凝土接缝位置成为下次浇筑时的施工位置,当新旧混凝土的接缝位置在地下水位线以下时,就容易产生渗水。

因此,通常在新旧混凝土的接缝位置设置一止水钢板,止水钢板的一半埋置在先浇混凝土内,另一半埋置在后浇混凝土内。增加止水钢板后,在水渗透到新旧混凝土的接缝位置时,止水钢板将切断水渗透的路径,使得水无法继续渗透,起到防水作用。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止水钢板通常为一整块平板,止水钢板埋置在先浇混凝土内的位置与其埋置在后浇混凝土内的位置相平齐,也即,止水钢板上的任意位置均处于同一平面内,这就导致混凝土基础构件临水侧临空面不足,在后续后浇和封闭过程中,容易造成施工接缝断面处的混凝土剔凿不到位,人工机械操作面不足,难以确保凿细毛处理的质量,影响新旧混凝土粘结的牢固性;另外,由于临空面不足,导致后期浇筑混凝土难以振实,难以确保防水效果等。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可增加临空面的止水钢板,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止水钢板,可增加临空面,以方便人工对新旧混凝土的接缝断面进行机械操作,确保凿细毛质量,有利于后期浇筑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确保防水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止水钢板,包括:

用于埋置于先浇混凝土内的第一止水钢板;

用于埋置于后浇凝土内的第二止水钢板,所述第一止水钢板和所述第二止水钢板相互错开的平行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用于增大临空面的预设间距;

连接所述第一止水钢板和所述第二止水钢板的转接板。

优选地,所述转接板关于所述第一止水钢板和所述第二止水钢板居中设置。

优选地,所述转接板与所述第一止水钢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优选地,所述转接板与所述第一止水钢板之间的夹角范围包括120°~135°。

优选地,所述第一止水钢板、所述转接板和所述第二止水钢板由同一钢板折弯形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止水钢板和所述第二止水钢板分别与所述转接板的两端焊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止水钢板,将现有技术中的平直面的止水钢板改进为具有不同高度防水层的阶梯形的止水钢板,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止水钢板,这种阶梯形的止水钢板增加了临空面,方便人工机械操作,以保证对新旧混凝土接缝位置的断面处的混凝土剔凿到位,确保凿细毛处理的质量;同时,该阶梯形的止水钢板还有利于将板下浇筑振捣密实,避免现有技术中振动棒振捣不到位、板下混凝土存在空隙及止水作用不明显的现象。

另外,通过改变止水钢板本身的结构来增大临空面,相比于现有技术通过局部刻意降板底标高的处理方案,可以减少混凝土和防水卷材等的消耗,因此,可以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止水钢板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后浇混凝土未示出)。

图1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为第一止水钢板、2为第二止水钢板、3为转接板、4为先浇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止水钢板,可增加临空面,以方便人工对新旧混凝土的接缝断面进行机械操作,确保凿细毛质量,有利于后期浇筑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确保防水质量。

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止水钢板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后浇混凝土未示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止水钢板,包括第一止水钢板1、第二止水钢板2和转接板3,第一止水钢板1用于埋置于先浇混凝土4内,第二止水钢板2用于埋置于后浇混凝土内,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相互错开的平行设置,且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之间具有预设间距,以增大临空面;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通过转接板3相连,以使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相互错开的平行设置,是指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沿两者的平面延伸方向相互错开,也即,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非完全重叠设置,以便于第一止水钢板1埋置于先浇混凝土4内,第二止水钢板2埋置于后浇混凝土内。

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之间具有预设间距,是指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沿垂直于两者所在平面的方向具有一定的距离,也即,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非共面设置,如图1所示,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具有不同的高度,也即,第一止水钢板1、转接板3和第二止水钢板2三者形成阶梯形的止水钢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之间预设间距的具体值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预设间距值,以使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确保操作临空面满足人工操作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之间的预设间距值与转接板3的长度尺寸以及转接板3的倾斜角度有关。转接板3的倾斜角度对应转接板3与第一止水钢板1之间的夹角大小,由于第一止水钢板1与第二止水钢板2平行设置,因此,转接板3与第一止水钢板1之间的夹角和转接板3与第二止水钢板2之间的夹角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之间的预设间距主要用于增大临空面,也即,增大后浇混凝土时对新旧混凝土接缝位置的断面处进行施工的操作面,因此,如图1所示,第二止水钢板2的高度大于第一止水钢板1的高度,也即,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之间的相对位置须便于对新旧混凝土接缝位置进行施工操作。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技术中的平直面的止水钢板改进为具有不同高度防水层的阶梯形的止水钢板,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止水钢板,这种阶梯形的止水钢板增加了临空面,方便人工机械操作,以保证对新旧混凝土接缝位置的断面处的混凝土剔凿到位,确保凿细毛处理的质量;同时,该阶梯形的止水钢板还有利于将板下浇筑振捣密实,避免现有技术中振动棒振捣不到位、板下混凝土存在空隙及止水作用不明显的现象。

另外,通过改变止水钢板本身的结构来增大临空面,相比于现有技术通过局部刻意降板底标高的处理方案,可以减少混凝土和防水卷材等的消耗,因此,可以节约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止水钢板1、转接板3和第二止水钢板2三者的主体结构与现有技术中常规止水钢板的主体结构相同,例如,第一止水钢板1、转接板3和第二止水钢板2三者各自沿其宽度方向均设有翘曲面。

另外,为了确保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在施工时具有一定的刚度,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各自远离转接板3的一端均设有折边。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对第一止水钢板1、转接板3和第二止水钢板2三者各自的宽度尺寸、厚度尺寸以及长度尺寸不做具体限定,优选地,第一止水钢板1、转接板3和第二止水钢板2三者的宽度尺寸和厚度尺寸分别与现有技术中常规止水钢板的宽度和厚度相同。

考虑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混凝土基础的厚度不一,因此,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转接板3关于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居中设置。

也即,尽量保证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的长度尺寸相同,以便于使转接板3位于中间位置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转接板3与第一止水钢板1之间的夹角不做具体限定,考虑到后浇混凝土施工的方便性,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转接板3与第一止水钢板1垂直设置;或者,转接板3与第一止水钢板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也就是说,尽量避免转接板3与第一止水钢板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的情况,最好使转接板3与第一止水钢板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优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转接板3与第一止水钢板1之间的夹角范围包括120°~135°。

考虑到第一止水钢板1与转接板3之间以及转接板3与第二止水钢板2之间的连接方式,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止水钢板1、转接板3和第二止水钢板2由同一钢板折弯形成。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第一止水钢板1、转接板3和第二止水钢板2为一体成型结构。

当然,第一止水钢板1与转接板3之间以及转接板3与第二止水钢板2之间还可以选择其它的连接方式,例如,在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止水钢板1和第二止水钢板2分别与转接板3的两端焊接。

也即,转接板3的一端与第一止水钢板1焊接固定,转接板3的另一端与第二止水钢板2焊接固定,通过焊接的方式使第一止水钢板1、转接板3和第二止水钢板2形成一体结构。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止水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