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61889发布日期:2020-09-18 17:46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



背景技术:

河道整治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通过对已建多泥沙河道蓄水景观的调查发现,由于河道上游来沙较多,使得河道水面浑浊,易在首端补水河槽处形成泥沙淤积,这导致在后期河道运行维护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设备及财力进行清淤。清淤工作不仅影响生态蓄水河段水面景观效果,且易破坏河道的防渗防冲设施,折减蓄水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鉴于此,

本技术:
文件提出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包括设置在河道左、右岸的防洪堤,所述河道的上游与下游之间设置有混凝土溢流堰,所述河道的上游内砌筑有料石,所述河道上游的面层铺设有透水石材,所述透水石材的下端铺设有滤水层,所述滤水层的下端安装有与滤水层内部连通的滤水管,所述滤水管远离滤水层的末端贯穿混凝土溢流堰的侧壁并延伸至河道下游的上端,所述河道上游内底部设置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的上端通过导管连通有升降喷头,所述料石内安装有向喷淋管输送清洗用水的输送泵。

优选地,所述河道上游的内底部挖设有黏土防渗槽,且所述黏土防渗槽内填充有防渗黏土,所述黏土防渗槽设置在滤水管的下端。

优选地,所述滤水管的下端铺设有砂垫层,所述砂垫层的厚度为15cm。

优选地,所述混凝土溢流堰的两端均设有暗涵,且所述暗涵的下端与河道下游连通。

优选地,所述滤水层包括透水粘结找平层、粗砂层与卵砾料层,且所述透水粘结找平层、粗砂层与卵砾料层由上至下分布。

优选地,所述透水粘结找平层的厚度为10cm,所述粗砂层的厚度为55cm,所述卵砾料层的厚度为70c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河道上设置混凝土溢流堰,将河道上下游阻隔开,河道上游内含泥沙较多的河水逐渐蓄积,并由透水石材及滤水层下渗至滤水管内,这样可将河水中的泥沙堆积在透水石材的上端,清理时,启动输送泵及升降喷头,将泥沙浑水由暗涵向河道下游排走,改变了传统的人工结合机械的、清淤方式,即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又保障了河道下游连续蓄水效果;

2、通过设置暗涵排污,设置滤水层及滤水管输送清水,将清水与浑水分流,减少了泥沙对蓄水建筑物的折损,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拦蓄河水概念,也为运行管理创造便利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防洪堤、2透水石材、3混凝土溢流堰、4暗涵、5黏土防渗槽、6滤水管、7滤水层、8料石、9砂垫层、10喷淋管、11升降喷头、12河水、13河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面”、“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2,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包括设置在河道13左、右岸的防洪堤1,河道13的上游与下游之间设置有混凝土溢流堰3,混凝土溢流堰3的两端均设有暗涵4,且暗涵4的下端与河道13下游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暗涵设置在河道13上游的两侧,且暗涵4的临水侧设置有闸门,闸门用于向暗涵4控制水流。

河道13的上游内砌设有料石8,河道13上游上端铺设有透水石材2,透水石材2的下端铺设有滤水层7,滤水层7包括透水粘结找平层、粗砂层与卵砾料层,且透水粘结找平层、粗砂层与卵砾料层由上至下分布,透水粘结找平层的厚度为10cm,粗砂层的厚度为55cm,卵砾料层的厚度为70cm。

滤水层7的下端安装有与滤水层7内部连通的滤水管6,滤水管6的下端铺设有砂垫层9,砂垫层9的厚度为15cm,滤水管6远离滤水层7的末端贯穿混凝土溢流堰3的侧壁并延伸至河道13下游的上端,河道13上游的内底部设置有喷淋管10,喷淋管10的上端通过导管连通有升降喷头11,料石8内安装有向喷淋管10输送清洗用水的输送泵。

值得一提的是,升降喷头11的外部设有保护罩,可以避免升降喷头11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河水侵蚀。

河道13上游的内底部挖设有黏土防渗槽5,且黏土防渗槽5内填充有防渗黏土,黏土防渗槽5设置在滤水管6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中,由河道13上游流来的河水12被混凝土溢流堰3所阻隔,并在河道13上游的上端蓄积,同时河道13上游的河水12由透水石材2及滤水层7下渗至滤水管6内,这样可将河水中的泥沙堆积在透水石材2的上端,只需定期清理即可;

清理时,启动输送泵及升降喷头11,并打开暗涵4的闸门,将泥沙浑水由暗涵4向河道13下游排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河道(13)左、右岸的防洪堤(1),所述河道(13)的上游与下游之间设置有混凝土溢流堰(3),所述河道(13)的上游内砌筑有料石(8),所述河道(13)上游的面层铺设有透水石材(2),所述透水石材(2)的下端铺设有滤水层(7),所述滤水层(7)的下端安装有与滤水层(7)内部连通的滤水管(6),所述滤水管(6)在滤水层(7)的末端贯穿混凝土溢流堰(3)的侧壁并延伸至河道(13)下游的上端,所述河道(13)上游内底部设置有喷淋管(10),所述喷淋管(10)的上端通过导管连通有升降喷头(11),所述料石(8)内安装有向喷淋管(10)输送清洗用水的输送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13)上游的内底部挖设有黏土防渗槽(5),且所述黏土防渗槽(5)内填充有防渗黏土,所述黏土防渗槽(5)设置在滤水管(6)的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管(6)的下端铺设有砂垫层(9),所述砂垫层(9)的厚度为1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溢流堰(3)的两端均设有暗涵(4),且所述暗涵(4)的下端与河道(13)下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层(7)包括透水粘结找平层、粗砂层与卵砾料层,且所述透水粘结找平层、粗砂层与卵砾料层由上至下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粘结找平层的厚度为10cm,所述粗砂层的厚度为55cm,所述卵砾料层的厚度为70c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生态蓄水河道的补水减淤蓄清滤泥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河道左、右岸的防洪堤,所述河道上游与下游之间设置有溢流堰,所述河道上游内砌筑有料石,所述河道上游的面层铺设有透水石材,所述透水石材的下端铺设滤水层,所述滤水层的下端安装有与滤水层内部连通的滤水管。本实用新型中蓄积在河道上游的河水由透水石材及滤水层下渗至滤水管后为下游生态蓄水河道补充清水。这样可将河水中的泥沙堆积在透水石材的上端,清理时,启动输送泵及升降喷头,将泥沙浑水由暗涵向河道下游排走,改变了传统的人工结合机械的清淤方式,即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又保障了河道下游连续蓄水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周婷婷;王小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9.12.03
技术公布日:2020.09.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