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渗墙与连接板的缝间止水装置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574484发布日期:2020-04-29 01:02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渗墙与连接板的缝间止水装置及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利坝体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渗墙与连接板的缝间止水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水电战略的实施,在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西北地区,一大批高坝已建、在建或待建。土石坝是当今坝工建设中最常见的一种坝型,也是发展最快的一种坝型,主要包括均质土坝、心墙坝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等。

面板堆石坝是一种以堆石坝体为支承结构,并在其上游表面设置薄层混凝土面板为防渗结构的坝型。近几年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当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坝水平已经达到200m(其中水布垭最大坝高233m),几座250m~300m级的面板坝正在设计研究之中,目前国内外较多的深厚覆盖层上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采用了混凝土防渗墙的形式,在防渗墙和趾板之间设置连接板,将连接板设置在防渗墙后部而非顶部,连接板是夹在防渗墙及趾板之间,防渗墙与连接板缝间的接缝为垂直缝。国内外大量面板坝在工程实践表明,由于防渗墙在高水头作用下墙顶变位较大,挤压连接板,甚至使连接板之间预留的挤压缝完全压密而失去调节作用,可能导致连接板遭到破坏,使得连接缝间的防渗结构损坏。

为了解决防渗墙在高水头、大变位的作用下可能对连接板的挤压破坏。需研究出适应大变形的防渗墙与连接板缝间止水结构,尤其是止水铜片,来改善传统止水铜片不能适应大变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渗墙与连接板的缝间止水装置及其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实现了技术效果。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防渗墙与连接板的缝间止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连接部;

止水部,该止水部上垂直固定上连接部;

下连接部,该下连接部垂直固定在止水部下。

所述止水部包括止水板和垫棒,所述止水板为u型结构,且止水板两端未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垫棒设置在止水板的半圆出,并与止水板贴合,所述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分别垂直固定在止水板两端,且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平行,且下连接部至垫棒距离大于上连接部至垫棒的距离。

所述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同侧均固定有密封止水板。

所述上连接部、下连接部和止水板为铜板,所述止水板厚度为0.8mm-1.2mm。

所述垫棒为橡胶棒。

还包括沥青杉木板,所述沥青杉木板设置在止水板内,且沥青杉木板上下表面与止水板贴合。

一种防渗墙与连接板的缝间止水方法,至少包括上述所述的一种防渗墙与连接板的缝间止水装置,还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安装,止水板的下连接部内嵌至防渗墙内,止水板与下连接部连接的一面与防渗墙接触,止水板内底部塞入垫棒,在止水板内插入沥青杉木板,然后在止水板上浇筑连接板,同时使上连接部浇筑在连接板内,连接板凝固后,在防渗墙和连接板之间固定止水结构;

第二步,止水,防渗墙在受水压时,防渗墙受压力方向移动,下连接部受防渗墙限制跟随移动,同时止水板受上连接部限制,又由沥青杉木板和垫棒限制止水板不受垂向压力形变,下连接部跟随防渗墙移动时,止水板受横向的力形变,最后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趋近于同一垂直平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止水铜片可以进行相对运动,可以适应大变位,在竣工期a点向上游移动,蓄水后向下游移动,使水平段的a点恰好与b点在同一铅垂线上,使止水铜片处于最佳形态,完全发挥止水效用。

由于铜片的两个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均为垂直设置,这种设置可以使得止水铜片可以在水平缝中使用,扩展了本发明的使用范围。

由于铜片在两个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分别设置密封止水材料,也就是增加了一层止水保护,使得止水铜片在使用时,增加了止水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止水板位移后最佳止水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连接部;2-下连接部;3止水板-;4-垫棒;5-沥青杉木板;6-防渗墙;7-连接板;8-密封止水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一种防渗墙与连接板的缝间止水装置,包括:上连接部1;止水部,该止水部上垂直固定上连接部;下连接部2,该下连接部2垂直固定在止水部下。

实际使用时:将上连接部1和下连接部2分别固定在连接板7和防渗墙6相对面,且分别与连接板7和防渗墙6垂直,在防渗墙6承受水压推力的时候,防渗墙移动,同时通过止水部适应形变,可以保证防渗墙6和连接板7之间密闭,达到止水效果。

实施例2:

参照图1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止水部包括止水板3和垫棒4,所述止水板3为u型结构,且止水板3两端未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垫棒4设置在止水板3的半圆出,并与止水板3贴合,所述上连接部1和下连接部2分别垂直固定在止水板3两端,且上连接部1和下连接部2平行,且下连接部2至垫棒4距离大于上连接部1至垫棒4的距离。

实际使用时:在安装前期,通过现场施工参数和地理参数,计算出防渗墙6位移距离,根据此距离设定u型的止水铜片两端的差距,所以与防渗墙6接触的止水板3一端长于止水板3与连接板7接触的长度,在防渗墙6位移的时候。

本实施例中防渗墙6位移距离为现有数据进行计算而来,计算方法为本领域公知技术领域。

实施例3:

参照图1与实施例1或2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上连接部1和下连接部2同侧均固定有密封止水板8。

实际使用时:在实际使用时,上连接部1和下连接部2分别内嵌至连接板7和防渗墙6的相对面内,水具有流动性,在水压的作用下水会才上连接板7和下连接板7以及止水板3缝隙通过,通过密封止水板8可以防止水通过,防止堤坝渗水。

本实施例中密封止水板8可采用橡胶板作为密封材料或采用其他具有密封特性的材质。

实施例4:

参照图1与实施例1或2或3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上连接部1、下连接部2和止水板3为铜板,所述止水板3厚度为0.8mm-1.2mm。

实际使用时:铜板具有延展性和材质柔韧,在防渗墙6位移的时候,止水板3可以进行形变,在实际使用时,止水板3厚度过薄会使止水板3弯曲,过厚使止水板3不易变形,采用0.8mm-1.2mm之间厚度的止水板3最为适宜。

实施例5:

参照图1,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垫棒4为橡胶棒。

实际使用时:垫棒4为橡胶棒,止水板3下部位位移时,通过垫棒4防止止水板3对折无法形变,采用橡胶棒可以增加与止水板3的摩擦力,可以在止水板3形变时转动。

实施例6:

参照图1与实施例5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沥青杉木板5,所述沥青杉木板5设置在止水板3内,且沥青杉木板5上下表面与止水板3贴合。

实际使用时:通过沥青杉木板5可以支撑u型的止水板3对折,同时通过杉木板表面的沥青可以保证止水板3在沥青杉木板5上滑动,同时也起到防水作用。

实施例7:

参照图1-2,一种防渗墙与连接板的缝间止水方法,至少包括上述实施例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防渗墙与连接板的缝间止水装置,还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安装,止水板3的下连接部2内嵌至防渗墙6内,止水板3与下连接部2连接的一面与防渗墙6接触,止水板3内底部塞入垫棒4,在止水板3内插入沥青杉木板5,然后在止水板3上浇筑连接板7,同时使上连接部1浇筑在连接板7内,连接板7凝固后,在防渗墙6和连接板7之间固定止水结构;

第二步,止水,防渗墙6在受水压时,防渗墙6受压力方向移动,下连接部2受防渗墙6限制跟随移动,同时止水板3受上连接部1限制,又由沥青杉木板5和垫棒4限制止水板3不受垂向压力形变,下连接部2跟随防渗墙6移动时,止水板3受横向的力形变,最后上连接部1和下连接部2趋近于同一垂直平面。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其都在该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