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36661发布日期:2020-07-17 17:32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市政建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系统。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以蓄留、分流、渗透、净化的源头控制理念解决传统雨水管理技术所带来的问题,有效减轻城市化对水循环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水景观城市。目前,从已建成的海绵城市实践看来,透水性路面在小雨时可有效雨水渗入,而大雨到来之时,无法快速下渗、蓄留,大量雨水从地表径向流失,无法完成渗水、净水、留蓄的目的,形成洪涝灾害。

综合管廊,是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管线于一体的市政公用设施,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检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地下综合管廊建后破坏了周边土体原有的水系平衡,使雨水在地表径流量增大,下渗率降低,而且综合管廊一般位于地下水面高度以下,长期处于浸泡状态,其防水要求较高,且主要依靠抗渗混凝土自防水,后期防水维修或修补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系统,本发明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对综合管廊及周边环境体系进行改造,雨量较小时可以自然下渗,雨水较大时可以自然蓄留,暴雨时可以将雨水引入廊内进行净化分流,提高了城市对强降雨天气的抵御能力,恢复了自然生态,减少了管廊泡水,提高了管廊寿命。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系统,管廊内设有用于引入雨水的入廊雨水管、用于将引入的雨水收集和沉淀的雨水收集箱、用于将收集沉淀后的雨水净化分类的雨水净化模块以及用于将净化分类后的雨水分类输出的污水管和中水管;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的路面为透水混凝土道路或透水砖铺路、路面下为砂层和石子形成的砂石层,砂层中横向埋设有导流管,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设有植草沟且沟边砌筑透水混凝土、沟内填入石子,形成集水过滤沟,集水过滤沟底与导流管连接,人行道两边设有植草沟,植草沟底纵向铺设有道路雨水管,导流管和道路雨水管均用于向入廊雨水管引流;人行道外边缘设有雨水缓冲带,雨水缓冲带下游为下沉式绿地和雨水湿地,雨水湿地与自然湖泊或河流连通。

进一步地,雨量较小时,依靠自然下渗,雨水经植草沟和透水混凝土道路或透水砖铺路,再经石子、砂层净化流入地下;雨水较大时,除自然下渗外,雨水地表径流经过雨水缓冲带缓冲后经过下沉式绿地和雨水湿地,最后流入自然湖泊或河流,完成自然蓄留;暴雨时,除自然下渗和自然蓄留外,开启雨水净化模块,雨水通过植草、石子和砂层过滤后,通过导流管和道路雨水管引入入廊雨水管,通过入廊雨水管引入雨水收集箱,经过储存和沉淀后,进入雨水净化模块,完成雨水净化分流后,一部分流入中水管,一部分流入污水管。

进一步地,管廊主体结构完成外防水施工后,外墙铺设防水卷材,表面外贴保温防水板后,外墙及顶板上方砌筑有透水混凝土墙。

进一步地,防水卷材采用cps反应粘湿铺防水卷材,保温防水板采用挤塑聚苯板。

进一步地,在管廊内,中水管和污水管均搭设在混凝土支墩上。

进一步地,雨水缓冲带为裸石及耐水性植被,下沉式绿地和雨水湿地的周边植被为耐水性植被。

进一步地,雨水湿地根据管廊周边环境设计,雨水湿地为自然河流或湖泊、人工河流或湖泊。

进一步地,砂层非细沙,粒径较大,透水性强。

进一步地,入廊雨水管根据管廊出线口布置。

进一步地,集水过滤沟底与导流管间作有过滤防堵措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对综合管廊及周边环境体系进行改造,雨量较小时可以自然下渗,雨水较大时可以自然蓄留,暴雨时可以将雨水引入廊内进行净化分流,提高了城市对强降雨天气的抵御能力,恢复了自然生态,减少了管廊泡水,提高了管廊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系统的剖面和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雨水流向图。

图中:1-机动车道;2-透水混凝土;3-植草沟;4-集水过滤沟;5-砂层;6透水混凝土道路;7-导流管;8-道路雨水管;9-透水砖铺路;10-石子;11-下沉式绿地;12-雨水湿地;13-透水混凝土墙;14-挤塑聚苯板;15-回填土;16-cps反应粘湿铺防水卷材;17-入廊雨水管;18-雨水净化模块;19-雨水收集箱;20-污水管;21-混凝土支墩;22-中水管;23-雨水缓冲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系统,管廊内设有用于引入雨水的入廊雨水管17、用于将引入的雨水收集和沉淀的雨水收集箱19、用于将收集沉淀后的雨水净化分类的雨水净化模块18(主要是砂石杂质与水分离和泥水分离,可以是多层过滤网,过滤筛,泥水分离机等常用设备的组合)以及用于将净化分类后的雨水分类输出的污水管20和中水管22,入廊雨水管17进口穿出管廊、出口引入雨水收集箱19,雨水收集箱19出口与雨水净化模块18连接,雨水净化模块18的出口分别与污水管20和中水管22连接);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的路面为透水混凝土道路6或透水砖铺路9、路面下为砂层5和石子10形成的砂石层,砂层5中横向埋设有导流管7,机动车道1与非机动车道间设有植草沟3且沟边砌筑透水混凝土2、沟内填入石子10,形成集水过滤沟4,集水过滤沟底4与导流管7连接,人行道两边设有植草沟3,沿植草沟底3纵向铺设有道路雨水管8,导流管7和道路雨水管8均用于向入廊雨水管17引流(导流管7按30m一道布置,导流管7和道路雨水管8均向管廊方向倾斜,雨水可通过重力作用流入入廊雨水管17,最终流入廊内);人行道外边缘设有雨水缓冲带23,雨水缓冲带23下游为下沉式绿地11和雨水湿地12,雨水湿地12与自然湖泊或河流连通。

如图2所示,雨量较小时,依靠自然下渗,雨水经植草沟3和透水混凝土道路6或透水砖铺路9,再经石子10、砂层5净化流入地下;雨水较大时,除自然下渗外,雨水地表径流经过雨水缓冲带23缓冲后经过下沉式绿地11和雨水湿地12,最后流入自然湖泊或河流,完成自然蓄留;暴雨时,除自然下渗和自然蓄留外,开启雨水净化模块18,雨水通过植草沟3、石子10和砂层5过滤后,通过导流管7和道路雨水管8引入入廊雨水管17,通过入廊雨水管17引入雨水收集箱19,经过储存和沉淀后,进入雨水净化模块18,完成雨水净化分流后,一部分流入中水管22,一部分流入污水管21。

如图1所示,管廊主体结构完成外防水施工后,外墙铺设防水卷材,表面外贴(30cm厚)保温防水板后,外墙及顶板上方砌筑有(30cm~50cm厚)透水混凝土墙13,降低管廊对水系的影响,也对防水层提供防护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管廊的寿命。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卷材采用cps反应粘湿铺防水卷材16,保温防水板采用挤塑聚苯板14。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管廊内,中水管22和污水管21均搭设在混凝土支墩21上。

在本实施例中,雨水缓冲带23为裸石及耐水性植被,下沉式绿地11和雨水湿地12的周边植被为耐水性植被。

在本实施例中,雨水湿地12根据管廊周边环境设计,雨水湿地为自然河流或湖泊、人工河流或湖泊。

在本实施例中,砂层5非细沙,粒径较大,透水性强。

在本实施例中,入廊雨水管17根据管廊出线口布置。便于后续维修。

在本实施例中,集水过滤沟底4与导流管7间作有过滤防堵措施。

本发明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对综合管廊及周边环境体系进行改造,雨量较小时可以自然下渗,雨水较大时可以自然蓄留,暴雨时可以将雨水引入廊内进行净化分流,提高了城市对强降雨天气的抵御能力,恢复了自然生态,减少了管廊泡水,提高了管廊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涉及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