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2436697发布日期:2020-10-02 10:29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地下室建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现代社会城市地面公共空间日趋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轿车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原有小区配套车位以及公共车位的数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以,近年来大量新建建筑开始向地下发展,既节约土地、提高容积率,还能通过建设地下室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兼顾人防功能。但地下室如果出现渗水现象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功能的使用,并导致验收不通过无法交付业主使用,通常需要做防水处理,然而现有的地下室建造,大多是根据地下室防水等级要求来进行建造,对环境因素考虑甚少,不能因地适宜,在建造时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考虑环境因素来建造地下室。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包括:

在开挖基坑结构后,获取所述基坑结构的环境信息,其中,所述环境信息包括所述基坑结构处的地下水埋深、所述基坑结构的深度以及当地历年降雨量;

根据所述环境信息选择所述地下室的防水模式,其中,所述防水模式包括第一防水模式和第二防水模式,所述第一防水模式用于加强所述地下室的结构侧墙和结构底板交界处的防水能力,所述第二防水模式用于加强所述地下室的所述结构侧墙和所述结构底板交界处的防水能力以及所述地下室的所述侧墙的防水能力。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环境信息选择所述地下室的防水模式包括:

当所述地下水埋深大于所述基坑结构的深度,且所述当地历年降雨量小于第一预设降雨量时,在建造所述地下室时采用所述第一防水模式;

当所述地下水埋深小于或等于所述基坑结构的深度,或者所述当地历年降雨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降雨量时,在建造所述地下室时采用所述第二防水模式。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水模式包括:

将所述基坑结构夯实;

在所述基坑结构上浇筑第一混凝土层;

在所述第一混凝土上浇筑第一底板垫层,砌筑临时墙,其中,所述第一底板垫层和所述临时墙之间设有第一操作空间;

在所述第一操作空间中固定第一透水管,并用干土掩埋夯实,浇筑第一水泥砂浆层;

对所述临时墙进行表面处理;

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水泥砂浆层和所述临时墙上铺设第一防水卷材层,将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翻过所述临时墙上端并进行临时固定;

在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上同时浇筑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上同时浇筑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结构侧墙的迎水面铺设第二防水卷材层,使所述第二防水卷材层与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形成搭接。

可选地,所述对所述临时墙进行表面处理包括:

在所述临时墙朝向所述第一底板垫层的一面浇筑第二水泥砂浆层;

对所述第二水泥砂浆层找平,并涂刷基层处理剂。

可选地,所述第二防水模式包括:

在所述基坑结构底部开挖第二操作空间,并夯实;

在所述第二操作空间的底部浇筑第二混凝土层;

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上沿着所述第二操作空间相对的侧壁分别砌筑第一辅助墙和第二辅助墙,其中,所述第一辅助墙上端与所述基坑结构的底部平齐,所述第二辅助墙高于所述基坑结构的底部;

对所述第一辅助墙和所述第二辅助墙做表面处理;

在所述基坑结构和所述第一辅助墙的上表面浇筑第二底板垫层;

在所述第二底板垫层、所述第一辅助墙、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墙上铺设连续的第三防水卷材层,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翻过所述第二辅助墙上端并进行临时固定;

在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位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的部分上固定第二透水管,并用干土掩埋并夯实;

在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上同时浇筑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

在所述结构侧墙的迎水面铺设第四防水卷材层,使所述第四防水卷材层与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形成搭接。

可选地,所述对所述第一辅助墙和所述第二辅助墙做表面处理包括:

在所述第一辅助墙朝向所述第二辅助墙的一面浇筑第三水泥砂浆层;

在所述第二辅助墙朝向所述第一辅助墙的一面以及上端面浇筑第四水泥砂浆层;

对所述第三水泥砂浆层和所述第四水泥砂浆层找平,并涂刷基层处理剂。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结构侧墙的迎水面铺设第四防水卷材层,使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与所述第四防水卷材层形成搭接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和所述第四防水卷材层的搭接处进行清理,并涂刷粘胶层;

在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和所述第四防水卷材层的搭接处铺设第五防水卷材层。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结构侧墙的迎水面铺设第四防水卷材层,使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与所述第四防水卷材层形成搭接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辅助墙的上部固定第三透水管,使所述第三透水管紧靠所述结构侧墙;

在所述基坑结构的侧壁和所述结构侧墙之间填充回填土;

在所述回填土的上部浇筑保护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辅助墙高于所述结构底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地下室防水施工装置,采用上述所述的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包括:

获取单元,其用于在开挖基坑结构后,获取所述基坑结构的环境信息;

控制单元,其用于根据所述环境信息选择所述地下室的防水模式。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在基坑结构开挖完成后,会对基坑结构处的地下水埋深、基坑结构的深度以及历年降雨量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地下室的防水模式;其中,防水模式包括第一防水模式和第二防水模式;第一防水模式用于加强地下室的侧墙和底板交界处的防水能力;第二防水模式用于加强地下室的侧墙和底板交界处的防水能力以及地下室的侧墙的防水能力。由此,因地适宜,避免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模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现有技术中,地下室一般包括结构底板、结构侧墙和结构顶板,结构侧墙垂直设置在结构底板上,结构底板设置在结构侧墙的上部,从而围成地下室空间;由于地下室处于地下,在地下室建造时需要做好防水结构,避免出现质量通病(例如接缝不密实、漏铺等现象的产生),这些问题不但增加了后期维修的难度,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所以地下室防水施工质量是需要工程人员重点解决的问题。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包括:

s1、在开挖基坑结构后,获取所述基坑结构的环境信息,其中,所述环境信息包括基坑结构处的地下水埋深、所述基坑结构的深度以及当地历年降雨量;

s2、根据所述环境信息选择所述地下室的防水模式,其中,所述防水模式包括第一防水模式和第二防水模式,所述第一防水模式用于加强所述地下室的结构侧墙和结构底板交界处的防水能力,所述第二防水模式用于加强所述地下室的所述结构侧墙和所述结构底板交界处的防水能力以及所述地下室的所述结构侧墙的防水能力。

采用本实施例的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后,在基坑结构开挖完成后,会对基坑结构处的地下水埋深、基坑结构的深度以及历年降雨量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地下室的防水模式;其中,防水模式包括第一防水模式和第二防水模式;第一防水模式用于加强地下室的结构侧墙和结构底板交界处的防水能力;第二防水模式用于加强地下室的结构侧墙和结构底板交界处的防水能力以及地下室的结构侧墙的防水能力。由此,因地适宜,避免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本实施例中,开挖基坑结构包括:

定位放线:在施工区域内标定出作业区域;

基坑开挖:在作业区域内挖掘,使得基坑结构初步成型;

深井降水或排水:在作业区域内进行降水施工,以对作业区域的土层进行降水处理;

基坑支护;在基坑结构的坑壁上设置防护装置。

由此,基坑结构形成后,能够提供工作人员建造地下室的作业空间,同时,为作业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步骤s1中,环境信息包括基坑结构处的地下水埋深以及当地历年降雨量,其中,地下水埋深关系到地下室周围土壤含水量;历年降雨量用来估算地表渗水的总量。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环境信息选择所述地下室的防水模式包括:

当所述地下水埋深大于所述基坑结构的深度,且所述当地历年降雨量小于第一预设降雨量时,在建造所述地下室时采用所述第一防水模式;

当所述地下水埋深小于或等于所述基坑结构的深度,或者所述当地历年降雨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降雨量时,在建造所述地下室时采用所述第二防水模式。

本实施例种,地下室的建造高度是不定的,部分地下室为单层结构,部分地下室为多层结构,因此,在地下水埋深相同的前提下,基坑结构挖的越深,地下室的底部离地下水就越近,土壤的含水量就越高,故地下室渗水的概率会变大。

例如,地下水埋深为10m,基坑结构的深度为15m,在挖掘基坑结构时,基坑结构就存在渗水,故地下室建造完成后,其结构底板处的含水量较高,若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处存在防水不到位的情况,极大概率造成地下室渗水,此时,不需要考虑历年降雨量,需要加强该处的防水强度,故采用第二防水模式。

又例如,地下水埋深10m,基坑结构的深度为6m,在挖掘基坑结构时,基坑结构不存在渗水,故地下室建造完成后,其结构底板处的含水量也较少,此时,需要考虑历年降雨量,通过降雨量判断该地所在区域的地表渗水的情况,若历年降雨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降雨量(19800毫米),说明该处为常降雨地带,雨水从上往下渗入地下,若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处存在防水不到位,极大概率造成地下室渗水,故采用第二防水模式;若历年降雨量小于第一预设降雨量(19800毫米),说明该处降雨正常,雨水渗透率不高,故采用第一防水模式即可。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水模式包括:

将所述基坑结构夯实;

在所述基坑结构上浇筑第一混凝土层;

在所述第一混凝土上浇筑第一底板垫层,砌筑临时墙,其中,所述第一底板垫层和所述临时墙之间设有第一操作空间;

在所述第一操作空间中固定第一透水管,并用干土掩埋夯实,浇筑第一水泥砂浆层;

对所述临时墙进行表面处理;

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水泥砂浆层和所述临时墙上铺设第一防水卷材层,将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翻过所述临时墙上端并进行临时固定;

在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上同时浇筑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

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板垫层和临时墙之间形成有第一操作空间,在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浇筑完成后,第一操作空间中固定有第一透水管,由于第一透水管的存在,在第一操作空间渗水后,第一透水管会将水流收集,避免其继续向上渗透;同时铺设有第一防水卷材层,其能够阻止水流通过,在双重防护下,能够避免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交界处渗水。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操作空间中固定第一透水管,并用干土掩埋夯实,浇筑第一水泥砂浆层包括:

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上涂刷粘胶,将所述第一透水管粘接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上。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上同时浇筑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包括:

在第一防水卷材层上进行结构底板钢筋以及结构侧墙的钢筋捆扎,并在结构侧墙的钢筋处设置模板、防水螺栓和止水钢板;

浇筑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的混凝土;

拆除结构侧墙的模板,拆卸防水螺栓并抹平结构侧墙。

本实施例中,模板位于结构侧墙的钢筋两侧,防水螺栓横穿两侧的模板并固定,止水钢板位于结构侧墙的钢筋中,通过上、下防水螺栓进行固定。拆除两侧模板后需根据要求检查结构侧墙的墙面,对于有蜂窝麻的墙面应及时进行修补处理,使其满足防水施工要求。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上同时浇筑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结构侧墙的迎水面铺设第二防水卷材层,使所述第二防水卷材层与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形成搭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水卷材层与第二防水卷材层有效搭接宽度不应少于150mm,且搭接口应避免直接面对外部水冲击,即上层防水层覆盖下层防水层的做法进行。结构侧墙的迎水面即为结构侧墙与回填土接触的一面,第二防水卷材层的布置主要是起到防水效果,避免侧墙渗水;由于第一防水卷材层和第二防水卷材层是搭接的,能够有效地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从而避免两者之间存在缝隙,以供水渗入。

可选地,所述对所述临时墙进行表面处理包括:

在所述临时墙朝向所述第一底板垫层的一面浇筑第二水泥砂浆层;

对所述第二水泥砂浆层找平,并涂刷基层处理剂。

本实施例中,临时墙是由砖块砌筑的,其表面是粗糙,不光滑的,很难与第一防水卷材层形成密封;而在临时墙朝向第一底板垫层的一面浇筑第二水泥砂浆层,对其找平和涂刷基层处理剂后,其与第一防水卷材层能够形成很好地密封,从而防止渗水残留。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上同时浇筑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防水卷材层上铺设第一保护层,其中,所述第一保护层为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本实施例中,第一保护层厚度优选为50mm,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的浇筑需要捆扎钢筋,若直接在第一防水卷材层上进行,可能会导致第一防水卷材层破损,需要额外进行修补,带来不便,在第一防水卷材层上铺设第一保护层后,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的钢筋与第一防水卷材层不再接触,避免损坏第一防水卷材层。

在第一防水模式中,第一透水管沿着第一操作空间的走向进行铺设;同时,透水管是一种管材,利用“毛细”现象和“虹吸”原理,集吸水、透水、排水为一体,具有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耐压能力及透水性和反滤作用。不因地质、地理温度变化而发生断裂,并可达到排放洁净水的效果,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属于新型环保产品。因其施工简便,无接头,对地质、地形无特殊要求,任何需要用暗排水的地方皆可使用。

在第一透水管固定完成后,在基坑结构中深埋带抽水装置的第一水箱;并将第一水箱的进水口与第一透水管连通,第一水箱的出水口通过水管延伸到地表或者地下室内部供水系统;当第一水箱检测到水位到达预设水位时,启动抽水装置,将第一水箱中的水排出。

可选地,所述第二防水模式包括:

在所述基坑结构底部开挖第二操作空间,并夯实;

在所述第二操作空间的底部浇筑第二混凝土层;

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上沿着所述第二操作空间相对的侧壁分别砌筑第一辅助墙和第二辅助墙,所述第一辅助墙上端与所述基坑结构的底部平齐,所述第二辅助墙高于所述基坑结构的底部;

对所述第一辅助墙和所述第二辅助墙做表面处理;

在所述基坑结构和所述第一辅助墙的上表面浇筑第二底板垫层;

在所述第二底板垫层、所述第一辅助墙、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以及第二辅助墙上铺设连续的第三防水卷材层,将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翻过所述第二辅助墙上端并进行临时固定。

在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位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上的部分上固定第二透水管,并用干土掩埋并夯实;

在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上同时浇筑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

在所述结构侧墙的迎水面铺设第四防水卷材层,使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与所述第四防水卷材层形成搭接。

本实施例中,基坑结构挖掘形成有第二操作空间,由于第二操作空间的存在,其避免了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交界处直接与土壤接触;此外,第二操作空间中固定有第二透水管,由于第二透水管的存在,在第二操作空间渗水后,第二透水管会将水流收集,避免其继续向上渗透;同时铺设有第三防水卷材,其能够阻止水流通过,在三重防护下,能够避免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交界处渗水。

本实施例中,第二操作空间是在基坑结构开挖完成后,在基坑结构的底端面上距离基坑结构侧壁预设距离的位置处挖掘形成的沟槽,一种实施方式中,基坑结构的底端面为方形,则沟槽在基坑结构的底端面形成的轨迹也是方形。同时,由于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是在基坑结构中浇筑成型的,故在地下室成型后,第二操作空间是位于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的下方,具体位于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的交界处的下方。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底板垫层、所述第一辅助墙、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以及第二辅助墙上铺设连续的第三防水卷材层,将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翻过所述第二辅助墙上端并进行临时固定之后,包括:

在所述第三防水卷材上铺设第二保护层,其中,所述第二保护层为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本实施例中,第二保护层厚度优选为50mm,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的浇筑需要捆扎钢筋,同时第二混凝土层上的第三防水卷材层的上方需要固定第二透水管,若两者皆在第三防水卷材层上进行,可能会导致第三防水卷材层破损,需要额外进行修补,带来不便,在第三防水卷材层上铺设第二保护层后,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的钢筋与第三防水卷材层不再直接接触,第二透水管与第三防水卷材层也不再直接接触,避免损坏第三防水卷材层。

可选地,在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位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上的部分上固定第二透水管,并用干土掩埋并夯实包括:

在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位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上的部分上涂刷粘胶,将第二透水管粘于第三防水卷材层上。

可选地,所述对所述第一辅助墙和所述第二辅助墙做表面处理包括:

在所述第一辅助墙朝向所述第二辅助墙的一面浇筑第二水泥砂浆层;

在所述第二辅助墙朝向所述第一辅助墙的一面以及上端面浇筑第三水泥砂浆层;

对所述第二水泥砂浆层和所述第三水泥砂浆层找平,并涂刷基层处理剂。

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墙和第二辅助墙是由砖块砌筑的,其表面是粗糙,不光滑的,很难与第三防水卷材层形成密封;而在第一辅助墙朝向第二辅助墙的一面浇筑第三水泥砂浆层,在第二辅助墙朝向第一辅助墙的一面以及上端面浇筑第四水泥砂浆层,对两者找平和涂刷基层处理剂后,其与第三防水卷材层能够形成很好地密封,从而防止渗水残留。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结构侧墙的迎水面铺设第四防水卷材层,使所述第四防水卷材层与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形成搭接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和所述第四防水卷材层的搭接处进行清理,并涂刷粘胶层;

在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和所述第四防水卷材层的搭接处铺设第五防水卷材层。

本实施例中,第三防水卷材层与第四防水卷材层有效搭接宽度不应少于150mm,且搭接口应避免直接面对外部水冲击,即上层防水层覆盖下层防水层的做法进行。结构侧墙的迎水面即为结构侧墙与回填土接触的一面,第四防水卷材层的布置主要是起到防水效果,避免侧墙渗水;由于第三防水卷材层和第四防水卷材层是搭接的,能够有效地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从而避免两者之间存在缝隙,以供水渗入;同时,第五防水卷材层的存在,将第三防水卷材层和第四防水卷材层的接口遮盖,减少了此处渗水的概率。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结构侧墙的迎水面铺设第四防水卷材层,使所述第四防水卷材层与所述第三防水卷材层形成搭接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辅助墙的上部固定第三透水管,将所述第三透水管紧靠所述结构侧墙;

在所述基坑结构的侧壁和所述结构侧墙之间填充回填土,在所述回填土的上部浇筑防护层。

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辅助墙的上部固定第三透水管,在结构侧墙的迎水面存在外部水时,外部水会进入第三透水管中,从而减少其从第三防水卷材层和第四防水卷材层的搭接处渗水的概率。

本实施例中,防护层为细石混凝土层,其用于地表水直接沿着结构侧墙进入土中,从而减少结构侧墙以及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交界处的渗水概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辅助墙高于所述结构底板。

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墙一般高于结构底板250mm-300mm,由此,形成高度差,从而减少结构侧墙以及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交界处的渗水概率。

在第二防水模式中,第二透水管沿着第二操作空间的走向进行铺设,第三透水管沿着第二辅助墙的走向进行铺设;同时,和上述第一透水管一样,透水管是一种管材,利用“毛细”现象和“虹吸”原理,集吸水、透水、排水为一体,具有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耐压能力及透水性和反滤作用。不因地质、地理温度变化而发生断裂,并可达到排放洁净水的效果,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属于新型环保产品。因其施工简便,无接头,对地质、地形无特殊要求,任何需要用暗排水的地方皆可使用。

在第二透水管和第三透水管均固定完成后,在基坑结构中深埋带抽水装置的第二水箱;并将第二水箱的进水口与第二透水管和第三透水管连通,第二水箱的出水口通过水管延伸到地表或者地下室内部供水系统;当第二水箱检测到水位到达预设水位时,启动抽水装置,将第二水箱中的水排出。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地下室防水施工装置,采用上述所述的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包括:

获取单元,其用于在开挖基坑结构后,获取所述基坑结构的环境信息;

控制单元,其用于根据所述环境信息选择所述地下室的防水模式。

虽然本发明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