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08317发布日期:2020-12-15 11:39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和环保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



背景技术:

河流在入海口处易形成无法回流的死水区,这是因为,入海口海水在涨潮时,受到潮汐的影响,海水倒灌,会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一堵沙墙,退潮时,倒灌海水无法顺利回流至海中,从而使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一段死水区。死水区严重时影响河水水质,同时,破坏入海口处的景观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至海中,保证了水体的流动性,同时防止入海口处水质恶化的入海口倒虹吸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包括物理过滤带、倒吸虹系统和拦污坝,所述倒吸虹系统包括阀门井、倒虹吸管和支墩,所述阀门井设置在河道入海口形成的死水区,位于物理过滤带后端,海沙形成的沙墙的前端;所述倒虹吸管铺设在海沙中,使用支墩固定,所述倒虹吸管的一端与所述阀门井连接,另一端设置在入海口汇水区;所述阀门井的迎水面设置控制闸,控制整个倒虹吸系统的打开或关闭,所述阀门井内设置拦污栅,拦截河道垃圾,防止管道堵塞;所述倒虹吸管前端设置单向阀,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同时防止涨潮时泥沙进入倒虹吸管,堵塞管道;所述物理过滤带设置在河道内,作为倒虹吸系统的最前端预处理设施;所述拦污坝设置在沙墙与倒虹吸管出水口之间,用于防止污水直接流至入海口,影响海水水质;同时防止海中泥沙涌入河道。

优选地,所述物理过滤带内由80-120mm的砾石、沸石或建筑废渣组成,物理过滤带长度为3-5m。

优选地,所述控制闸结构为手动插板阀或者电动控制阀。

优选地,所述倒虹吸管的铺设根据地形地势和设计水位差设置。

优选地,所述拦污坝材质为混凝沙墙,拦污坝高于常水位0.5m。

优选地,在所述拦污坝的顶部设置300mm以上的种植土,种植鸢尾、芦苇或黄菖蒲。

优选地,所述倒虹吸系统采用斜管式设置。

优选地,所述物理过滤带由100-120mm左右的砾石组成,高度低于常水位0.5m,宽度大于5m;

所述物理过滤带后端设置1m×1m×1.5m闸门井,闸门井迎水面设置1m×1m的手动插板闸门,闸门开合手动控制。

优选地,所述倒虹吸管管径为dn600,长度大于120m,斜管式延伸铺设至海水中。

优选地,所述拦污坝坝长大于12m,坝宽大于1.5m,坝高大于3.2m。

本发明的实施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入海口倒虹吸系统,通过倒虹吸管道将涨潮的海水输送至海中,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至海中,保证了水体的流动性。

通过设置物理过滤带和拦水坝,保证了回流至海中的海水和河水的水质,防止海口处海水水质恶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倒吸虹系统;10、阀门井;11、控制阀;12、拦污栅;13、单向阀;14、倒虹吸管;15、支墩;2、物理过滤带;3、拦污坝;4、沙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发明加以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旨在便于对本发明的理解,而对其不起任何限定作用。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包括物理过滤带2、倒吸虹系统1和拦污坝3,所述倒吸虹系统1包括阀门井10、倒虹吸管14和支墩15,所述阀门井10设置在河道入海口形成的死水区,位于物理过滤带2后端,海沙形成的沙墙14的前端;所述倒虹吸管14铺设在海沙中,使用支墩15固定,所述倒虹吸管14的一端与所述阀门井10连接,另一端设置在入海口汇水区;所述阀门井10的迎水面设置控制闸,控制整个倒虹吸系统的打开或关闭,所述阀门井10内设置一道拦污栅12,拦截树枝等河道垃圾,防止管道堵塞;所述倒虹吸管14前端设置单向阀13,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同时防止涨潮时泥沙进入倒虹吸管14,堵塞管道;所述物理过滤带2设置在河道内,作为倒虹吸系统的最前端预处理设施;所述拦污坝3设置在沙墙14与倒虹吸管14出水口之间,用于防止污水直接流至入海口,影响海水水质;同时防止海中泥沙涌入河道。物理过滤带2后端、海沙形成的沙墙14前端开始铺设虹吸管。虹吸管的作用是将涨潮后积存在河道内的死水区的水排入海中。本实施例的入海口倒虹吸系统,通过倒虹吸管14道将涨潮的海水输送至海中,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至海中,保证了水体的流动性。通过设置物理过滤带2和拦水坝,保证了回流至海中的海水和河水的水质,防止海口处海水水质恶化。倒虹吸管14控制闸打开时,水流入闸门井,树枝等河道垃圾被拦污栅12拦截,人工清理;海水进入倒虹吸管14道,沿管道流入管道终端的汇水区,最终流入海中。

具体地,所述物理过滤带2内由80-120mm的砾石、沸石和建筑废渣组成,过滤带长度为3-5m,主要作用为对流入海中的水质作预处理,利用砾石、沸石和建筑废渣的表面沉降、物理吸附等作用对水质净化。

所述控制闸结构为手动插板阀或者电动控制阀11。所述倒虹吸管14的铺设根据地形地势和设计水位差设置。拦污坝3材质为混凝沙墙14,拦污坝3高于常水位0.5m。在所述拦污坝3的顶部设置300mm以上的种植土,种植鸢尾、芦苇、黄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同时也增加部分景观效果。所述倒虹吸系统采用斜管式设置。

本实施例中,将本发明的入海口倒虹吸系统设置某河道入黄海的入海口,在涨潮时,受到潮汐的影响,海水倒灌,在入海口处形成一堵沙墙14,退潮时,倒灌海水无法顺利回流至黄海。从而使入海口处形成一段死水区,严重影响河水水质,同时,破坏入海口处的景观功能。为解决此问题,设置斜管式倒虹吸系统,碎石过滤带由100-120mm左右的砾石组成,高度低于常水位0.5m,宽度5m。碎石过滤带后端设置1m×1m×1.5m闸门井,闸门井迎水面设置1m×1m的手动插板闸门,闸门开合手动控制,倒虹吸管14管径为dn600,长度约120m,为斜管式延伸铺设至海水中。拦污坝3坝长12m,坝宽1.5m,坝高3.2m。

当涨潮海水过多导致河道入海口形成死水区时,手动开启闸门,倒虹吸系统开始工作。死水区的水流进闸门井,经过拦污栅12拦截河道垃圾,流进倒虹吸管14,沿管道流入海水中。定期清理闸门井中的河道垃圾。当海水全部回流后,手动关闭闸门,倒虹吸系统停止工作。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包括物理过滤带、倒吸虹系统和拦污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吸虹系统包括阀门井、倒虹吸管和支墩,所述阀门井设置在河道入海口形成的死水区,位于物理过滤带后端,海沙形成的沙墙的前端;所述倒虹吸管铺设在海沙中,使用支墩固定,所述倒虹吸管的一端与所述阀门井连接,另一端设置在入海口汇水区;所述阀门井的迎水面设置控制闸,控制整个倒虹吸系统的打开或关闭,所述阀门井内设置拦污栅,拦截河道垃圾,防止管道堵塞;所述倒虹吸管前端设置单向阀,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同时防止涨潮时泥沙进入倒虹吸管,堵塞管道;所述物理过滤带设置在河道内,作为倒虹吸系统的最前端预处理设施;所述拦污坝设置在沙墙与倒虹吸管出水口之间,用于防止污水直接流至入海口,影响海水水质;同时防止海中泥沙涌入河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过滤带内由80-120mm的砾石、沸石或建筑废渣组成,物理过滤带长度为3-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闸结构为手动插板阀或者电动控制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虹吸管的铺设根据地形地势和设计水位差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污坝材质为混凝沙墙,拦污坝高于常水位0.5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拦污坝的顶部设置300mm以上的种植土,种植鸢尾、芦苇或黄菖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虹吸系统采用斜管式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过滤带由100-120mm左右的砾石组成,高度低于常水位0.5m,宽度大于5m;

所述物理过滤带后端设置1m×1m×1.5m闸门井,闸门井迎水面设置1m×1m的手动插板闸门,闸门开合手动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虹吸管管径为dn600,长度大于120m,斜管式延伸铺设至海水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污坝坝长大于12m,坝宽大于1.5m,坝高大于3.2m。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包括物理过滤带、倒吸虹系统和拦污坝,所述倒吸虹系统包括阀门井、倒虹吸管和支墩,所述阀门井设置在河道入海口形成的死水区,位于物理过滤带后端,海沙形成的沙墙的前端;所述倒虹吸管铺设在海沙中,使用支墩固定,所述阀门井内设置拦污栅;所述倒虹吸管前端设置单向阀;所述物理过滤带设置在河道内;所述拦污坝设置在沙墙与倒虹吸管出水口之间。其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入海口倒虹吸系统,通过倒虹吸管道将涨潮的海水输送至海中,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至海中,保证了水体的流动性。通过设置物理过滤带和拦水坝,保证了回流至海中的海水和河水的水质,防止海口处海水水质恶化。

技术研发人员:于田田;佟镇;熊爱清;陈广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岭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07
技术公布日:2020.12.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