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98344阅读:7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
【背景技术】
[0002]河流是地表水的主要通道,是水文循环的自然通道。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尤其是河流生境,为增加其排水能力,河流原有自然生境遭受破坏。随着城市下垫面硬化程度的增加,降雨冲刷地表形成的径流污染汇入河道,形成河道污染。在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的随意放排,以及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加重河道污染,受损的河道生境无法有效净化水体。面对这一现状,国内展开大量研究工作,不断研发出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生态技术,利用植物和微生境来净化污染水体,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中的有机物、降解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染程度,在河道污染物去除中起了重要作用。
[0003]为加强河道生境对污染水质的净化效果,透水坝成为河道水质处理工程中的新型技术。透水坝是水利工程中水坝的一种,利用砾石、卵石等天然材料,堆砌成坝体,与普通水坝不同,透水坝具有较强的透水性,砾石空隙形成微生境,透水坝上层种植水生植物。透水坝可有效降低水流流速,增加水利时间,污染水体与微生物、植物根系充分接触,加强水质污染的净化处理。透水坝虽然有一定的透水性,没有阻隔水体流动,对河道水质净化处理起到加强作用,但以往的透水坝缺少动物通道,阻隔坝体上游与下游的动物交流,破坏了水生动物迀徙通道,尤其是鱼类洄游通道,降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阻碍作用。

【发明内容】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经济合理、简易高效的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
[000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所述透水坝的坝体为三级坝体,按纵向结构由左到右依次包括间断设置的截流坝4、稳定坝5和溢流坝6;所述透水坝的横截面由下到上依次包括生态坝体2和植被系统3,该生态坝体2的底部设有生物通道I。
[000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所述生物通道I的截面为矩形,高200mm,宽300mmο
[000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所述生态坝体2由下到上设置有稳定结构层21和强化处理层22。
[000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所述植被系统3由下到上设置有生态种植袋31和水生植物层32。
[000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所述水生植物层32中的水生植物为美人蕉、鸢尾、千屈菜、泽泻、水寥、梭鱼草、香蒲、芦苇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所述稳定结构层21由石笼网格构成,该石笼网格内部由粒径50mm-200mm的烁石填充而成。
[00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所述强化处理层22由石笼网格构成,该石笼网格内部由粒径10mm-50mm的烁石或/和陶粒材料填充而成。
[001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所述生态种植袋31高200-300mm,由自然土或/和沙混合填充而成。
[001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所述稳定坝5截面为矩形,宽2m_3m0
[001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所述溢流坝6截面为直角梯形,上宽2m_3m,下宽4_6m,坡面为1:1-1:2。
[0015]本实用新型所述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通过坝体的生态设计,增加河道中生物生境,利用陶粒对污染物质的吸附作用,植物对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作用,通过砾石床、植物根系形成的微生境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以及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对氨氮的去除作用,有效降低河道水质的污染程度。生态坝体本身可减缓水流速度,延长水利时间,生态坝体的砾石床可增加污染物质与净化介质的接触面积,有效增加污染物质的去除率。植被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坝体对污染物质的去除作用。生物通道为鱼类等水生动物交流、迀徙、洄游提供通道。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为由截流坝、稳定坝、溢流坝三级坝体组成,每个坝体各设计一个生物通道,三个生物通道在不同的水平线上,形成“之”字形,促进生物交流的同时,避免污染物质直接通过坝体。整个生态坝体净化水体的同时,营建与恢复动植物生境,恢复水生动物交流、迀徙、洄游通道,增加生物多样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横截面图;图2: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纵截面图;生物通道-1、生态坝体-2、稳定结构层-21、强化处理层-22、植被系统-3、生态种植袋-31、水生植物层-32、截流坝-4、稳定坝-5、溢流坝-6。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做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0019]实施例1
[0020]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该系统设置于某河道上游5m宽的河道中,以10m为间隔设置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该生态透水坝由截流坝4、稳定坝5、溢流坝6三级坝体组成,截流坝4与稳定坝6间隔0.5m,稳定坝5与溢流坝6之间间隔为0.5m。截流坝6截面为直角梯形,上宽2m,下宽4m;稳定坝截面为宽3m的矩形;溢流坝截面为直角梯形,上宽2m,下宽4m;三级坝体的高度参照白沙河常水位线设计,高度设计为1.2m。所述透水坝的横截面由下到上依次包括生态坝体2和植被系统3,该生态坝体2的底部设有生物通道I。生物通道I设计为200mm X 300mm的矩形,三个生物通道分别在截流坝4、稳定坝5、溢流坝6左、中、右三个不同位置;生态坝体设计稳定结构层21和深度净化层22两层构成,稳定结构层21由石笼网格构成,石笼网格内部由粒径50mm-200mm的砾石填充而成,强化处理层22由石笼网格构成,石笼网格内部由粒径10mm-50mm的烁石、陶粒等净化能力强的材料填充而成。植被系统3包含生态种植袋31和水生植物层32,生态种植袋31高200mm,有自然土与沙石按照2:1比例填充而成。水生植物层32植物种类为水寥、千屈菜、泽泻、美人蕉四种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混植而成。该生态透水坝对固体颗粒悬浮物有较好的截留效果,有效去除水质污染中N、P等营养物质。生态坝体营建与恢复动植物生境,恢复水生动物交流、迀徙、洄游通道,增加生物多样性。
[0021]本实用新型所述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通过坝体的生态设计,增加河道中生物生境,利用陶粒对污染物质的吸附作用,植物对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作用,通过砾石床、植物根系形成的微生境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以及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对氨氮的去除作用,有效降低河道水质的污染程度。生态坝体本身可减缓水流速度,延长水利时间,生态坝体的砾石床可增加污染物质与净化介质的接触面积,有效增加污染物质的去除率。植被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坝体对污染物质的去除作用。生物通道为鱼类等水生动物交流、迀徙、洄游提供通道。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为由截流坝、稳定坝、溢流坝三级坝体组成,每个坝体各设计一个生物通道,三个生物通道在不同的水平线上,形成“之”字形,促进生物交流的同时,避免污染物质直接通过坝体。整个生态坝体净化水体的同时,营建与恢复动植物生境,恢复水生动物交流、迀徙、洄游通道,增加生物多样性。
【主权项】
1.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坝的坝体为三级坝体,按纵向结构由左到右依次包括间断设置的截流坝(4)、稳定坝(5)和溢流坝(6);所述透水坝的横截面由下到上依次包括生态坝体(2)和植被系统(3),该生态坝体(2)的底部设有生物通道(I)。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通道(I)的截面为矩形,高200mm,宽3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坝体(2)由下到上设置有稳定结构层(21)和强化处理层(2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系统(3)由下到上设置有生态种植袋(31)和水生植物层(3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层(32)中的水生植物为美人蕉、鸢尾、千屈菜、泽泻、水寥、梭鱼草、香蒲、芦苇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结构层(21)由石笼网格构成,该石笼网格内部由粒径50mm-200mm的烁石填充而成。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处理层(22)由石笼网格构成,该石笼网格内部由粒径10mm-50mm的烁石或/和陶粒材料填充而成。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种植袋(31)高200-300mm,由自然土或/和沙混合填充而成。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坝(5)截面为矩形,宽2m-3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坝(6)截面为直角梯形,上宽2m-3m,下宽4-6m,坡面为1:1_1: 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生物洄游生态透水坝。所述透水坝的坝体为三级坝体,按纵向结构由左到右依次包括间断设置的截流坝、稳定坝和溢流坝;所述透水坝的横截面由下到上依次包括生态坝体和植被系统,该生态坝体的底部设有生物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截流坝、稳定坝、溢流坝三级坝体组成,每个坝体各设计一个生物通道,三个生物通道在不同的水平线上,形成“之”字形,促进生物交流的同时,避免污染物质直接通过坝体。整个生态坝体净化水体的同时,营建与恢复动植物生境,恢复水生动物交流、迁徙、洄游通道,增加生物多样性。
【IPC分类】C02F3/32, C02F101/16, C02F3/30
【公开号】CN205387500
【申请号】CN201521129042
【发明人】李艳平, 张美 , 罗金学, 户园凌, 刘娟, 金潇
【申请人】中科嘉亿生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科嘉亿(北京)生态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7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