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的水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58057发布日期:2021-01-15 13:5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验室的水槽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槽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实验室的水槽结构。



背景技术:

水槽是实验室工作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用于清洗实验器皿,但在处理有毒性的废液时一般需要倾倒至废液罐中。

公开号为的cn207829082u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双水漏实验室水槽,包括水槽和水龙头,水槽的底部开有两个水漏,两个水漏分别为常规水漏和废液水漏;常规水漏与一根排水管道相连通,废液水漏通过一根废液管道与废液收集瓶相连通,水槽的外侧壁上开有水平滑槽,若干容纳盒嵌入滑槽内。

上述水槽结构能够将有毒废液盒无毒液体分别处理,但实验人员在倾倒时仍可能因操作失误将废液倒入常规水漏中而造成污染。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为解决上述问题一般容易考虑:1、在废液水漏处张贴醒目的标识以避免实验人员操作失误;2、在水槽内设置中和试剂与倾倒的废液反应使其毒性消除;3、将所有产生的液体均放入同一容器内,之后统一进行针对性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实验室的水槽结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水槽使用时易导致废液外泄造成污染。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实验室的水槽结构,包括槽体、排水管和废液管,所述槽体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管头,所述排水管和废液管均位于槽体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管的上端套设于所述管头下端的外围,所述排水管套设于该废液管上端的外围且两者之间形成自所述废液管内腔朝上延伸至所述排水管内腔的通道,该排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槽体的底部连接,所述废液管的下端贯穿并伸出所述排水管的侧壁,水槽结构还包括呈盘状且能将废液管封闭的密封盖,当所述密封盖将废液管封闭时水液能通过所述通道进入所述排水管内。

槽体的顶部敞口便于实验人员倾倒,排水管能与日常生活使用的排水系统连通,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无毒性液体可通过排水管进行排放;废液管的下端可与用于存储废液的废液罐连通,对于有毒性的废液则通过废液管排放导入废液罐中之后进行针对性处理,避免其进入生活排水系统造成污染。通过设置废液管的上端套设于管头下端的外围,使排水管套设于废液管上端的外围,再设置呈盘状的密封盖能自上方穿过管头将废液管封闭,这样水槽内腔的底部只需设置一个排水口,结构更紧凑,当需要排放有毒废液时将密封盖取出,此时自管头流出的废液直接流入废液管内最终进入废液罐,管头下端低于废液管上端且通道为朝上延伸,因而避免废液飞溅至排水管内,且此时在废液管内不会有积液留存;而当需排放无毒性液体时可将密封盖装至废液管内形成封闭,此时无毒性液体可在密封盖上方汇集并随水位升高逐渐从废液管内侧壁与管头外侧壁之间的通道流进排水管内,即进此时入排水管需要倒入一定量的液体才行,这样即使实验人员误操作在密封盖封闭废液管时倒入了有毒废液也能为实验人员提供一定的反应时间进行补救,将有毒废液隔绝在生活排水系统之外,避免污染。

在上述的实验室的水槽结构中,所述废液管的内侧壁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挡沿,所述环形挡沿上具有上下连通的滤液微孔,当所述密封盖的下表面与所述环形挡沿抵靠时该密封盖的外周面与所述废液管的内侧壁之间具有与所述滤液微孔相连通的过液空间,所述过液空间内设有呈环形的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为遇水膨胀橡胶件,当水液流入过液空间后所述密封环能遇水膨胀并将该密封盖外周面与废液管内侧壁之间的空间密封填充。通过在废液管的内侧壁设置沿周向延伸的环形挡沿,在环形挡沿上设置上下连通的滤液微孔,使密封盖与环形挡沿抵靠时允许液体自上经过液空间流至滤液微孔处,这样当自此前排放有毒性液体切换至需要排放无毒性液体时,部分无毒性液体能将残留在废液管表面的有毒成分先冲下并经过过液通道从滤液微孔排出;进一步设置为遇水膨胀橡胶件的密封环在过液空间内,这样当水液流入过液空间内后,由于滤液微孔的流量较小,因而在一定时间后水液能收汇集或飞溅作用与密封环接触导致其体积膨胀进而将密封盖外周面与废液管内侧壁之间的空间密封填充并形成完全密封,进而通过延时密封效果在保证排水效果的同时避免残留有毒成分进入生活排水系统,避免污染。

在上述的实验室的水槽结构中,所述废液管包括集水环和过液管,所述集水环上大下小呈漏斗状,该集水环的下端外周面与所述过液管的内侧壁相固接,所述环形挡沿位于该过液管的内侧壁,所述密封环的上下两侧面分别与所述集水环的下端和所述环形挡沿抵靠。通过设置废液管包括相固连的集水环和过液管,使集水环的下端与环形挡沿对密封环形成夹持,保证密封环的位置稳定同时将密封环的膨胀方向主要限定为径向;此外集水环呈漏斗状能够在密封盖配合时留存少量的无毒性液体,这样当拿出密封盖的同时留存的无毒性液体能对密封盖的底部进行冲洗,将密封盖底部与环形挡沿接触而残留的有毒成分冲洗掉,避免拿取密封盖时沾染,提高安全性。

在上述的实验室的水槽结构中,所述集水环的下端边缘具有自外而内倾斜向下延伸的阻水环,所述阻水环内缘的直径尺寸大于所述密封盖的直径尺寸,所述密封环位于所述阻水环的下方并与该阻水环相抵靠。通过在集水环的下端边缘设置自外而内倾斜向下延伸的阻水环,使密封环位于阻水环的下方并与该阻水环相抵靠,密封环为遇水膨胀橡胶件,其自身与有毒废液直接接触也易受到腐蚀,这样阻水环能避免有毒废液直接落在密封环上,提高使用寿命,此外阻水环也能为密封环的膨胀方向形成进一步限定,使其倾斜朝下膨胀而将密封盖压紧,保证密封效果。

在上述的实验室的水槽结构中,所述环形挡沿的上表面具有环形的台阶槽,所述密封盖能与所述台阶槽相配合并沿水平方向形成定位。通过在环形挡沿的上表面设置呈环形且能与密封盖配和形成水平方向限位的台阶槽,这样可避免密封环周向膨胀速度不一时导致密封盖偏移影响密封效果。

在上述的实验室的水槽结构中,所述密封盖的外周面呈上小下大的锥面状。通过设置密封盖的外周面呈上小下大的锥面状,这样当密封环膨胀与密封盖的外周面接触时能够在密封盖的外周面产生向下的分力,使密封盖更加牢固地压紧在环形挡沿上,进一步密封效果。

在上述的实验室的水槽结构中,所述密封盖的上表面具有竖直朝上延伸的提拉杆,当所述密封盖封闭所述废液管时所述提拉杆的上端超出所述槽体的内腔底面。通过在密封盖的上表面设置竖直朝上的提拉杆,使密封盖封闭废液管时提拉杆的上端能超出槽体的内腔底面,这样便于实验人员从水槽外通过提拉杆操作密封盖,更加便捷安全;此外提拉杆也能作为水槽工作模式的提醒标识,当实验人员在倾倒有毒废液时看到有提拉杆伸出在外时为防止有毒废液污染到之后要用手部接触的提拉杆时必然会犹豫,此时可给出实验人员缓冲时间判断水槽的工作模式,更好地避免在密封盖装配的条件下倾倒有毒废液。

在上述的实验室的水槽结构中,所述集水环的外周面具有朝下延伸的环形裙边,所述环形裙边套设于所述过液管的外围。通过在集水环的外周面设置朝下延伸的环形裙边,使环形裙边套设于过液管的外围,这样避免水液自集水环流出时流至集水环与过液管的接合处影响后期维护。

在上述的实验室的水槽结构中,所述槽体的底部具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的下端面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限位滑槽,所述排水管的上端螺接配合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上端插设于所述限位滑槽内与该环形凸台转动配合且形成竖向限位。通过在槽体的底部设置环形凸台,在环形凸台的下端面设置沿周向延伸的限位滑槽,在排水管的上端螺接配合有连接管,使连接管的上端插设于限位滑槽内与该环形凸台转动配合并形成竖向限位,这样当安装过程中排水管的旋转角度需要根据排水系统的布局进行调整时可先将排水管转动至指定角度,然后只需要单独转动连接管即可实现与排水管的螺接配合,安装更加便捷。

在上述的实验室的水槽结构中,所述环形凸台或所述连接管上具有沿径向开设的通气孔。通过在环形凸台或连接管上设置沿径向开设的通气孔,这样能够保证在排放无毒性液体时排水管内和水槽内的压力平衡,使排放更加顺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本实验室的水槽结构通过设置废液管的上端套设于管头下端的外围,使排水管套设于废液管上端的外围,再设置呈盘状的密封盖能自上方穿过管头将废液管封闭,这样水槽内腔的底部只需设置一个排水口,结构更紧凑,当需要排放有毒废液时将密封盖取出,此时自管头流出的废液直接流入废液管内最终进入废液罐,管头下端低于废液管上端避免废液飞溅至排水管内,且此时在废液管内不会有积液留存;而当需排放无毒性液体时可将密封盖装至废液管内形成封闭,此时无毒性液体可在密封盖上方汇集并随水位升高逐渐从废液管内侧壁与管头外侧壁之间流进排水管内,即进此时入排水管需要倒入一定量的液体才行,这样即使实验人员误操作在密封盖封闭废液管时倒入了有毒废液也能为实验人员提供一定的反应时间进行补救,将有毒废液隔绝在生活排水系统之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验室的水槽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验室的水槽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验室的水槽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验室的水槽结构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验室的水槽结构中排水管与过液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槽体;11、管头;12、环形凸台;121、限位滑槽;

2、排水管;

3、废液管;31、环形挡沿;311、滤液微孔;312、台阶槽;32、集水环;321、阻水环;322、环形裙边;33、过液管;

4、密封盖;41、提拉杆;

5、过液空间;6、密封环;7、连接管;8、通气孔;9、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6所示,本实验室的水槽结构包括槽体1、排水管2和废液管3,槽体1的底部具有竖直向下延伸的管头11,排水管2和废液管3均位于槽体1的下方,废液管3的上端套设于管头11下端的外围,排水管2套设于废液管3上端的外围且在两者之间形成自所述废液管3内腔朝上延伸至所述排水管2内腔的通道9,排水管2的上端与槽体1的底部连接,废液管3的下端与排水管2一体式连接且伸出排水管2的外侧壁,水槽结构还包括呈盘状且能封闭废液管3的密封盖4,密封盖4的直径尺寸小于管头11的内径尺寸,当密封盖4将废液管3封闭时水液能通过所述通道9进入排水管2内。槽体1的顶部敞口便于实验人员倾倒,排水管2能与日常生活使用的排水系统连通,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无毒性液体可通过排水管2进行排放;废液管3的下端可与用于存储废液的废液罐连通,对于有毒性的废液则通过废液管3排放导入废液罐中之后进行针对性处理,避免其进入生活排水系统造成污染。通过设置废液管3的上端套设于管头11下端的外围,使排水管2套设于废液管3上端的外围,再设置呈盘状的密封盖4能自上方穿过管头11将废液管3封闭,这样水槽内腔的底部只需设置一个排水口,结构更紧凑,当需要排放有毒废液时将密封盖4取出,此时自管头11流出的废液直接流入废液管3内最终进入废液罐,管头11下端低于废液管3上端避免废液飞溅至排水管2内,且此时在废液管3内不会有积液留存;而当需排放无毒性液体时可将密封盖4装至废液管3内形成封闭,此时无毒性液体可在密封盖4上方汇集并随水位升高逐渐从废液管3内侧壁与管头11外侧壁之间的通道9流进排水管2内,即进此时入排水管2需要倒入一定量的液体才行,这样即使实验人员误操作在密封盖4封闭废液管3时倒入了有毒废液也能为实验人员提供一定的反应时间进行补救,将有毒废液隔绝在生活排水系统之外,避免污染。进一步来讲,废液管3的内侧壁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挡沿31,环形挡沿31上具有若干个沿周向间隔布置且上下连通的滤液微孔311,当密封盖4的下表面与环形挡沿31抵靠时密封盖4的外周面与废液管3的内侧壁之间具有与滤液微孔311相连通的过液空间5,过液空间5内且环形挡沿31的上方设有呈环形的密封环6,密封环6为遇水膨胀橡胶件,遇水膨胀橡胶为现有技术,遇水可膨胀至原有体积的2-3倍,当水液自流入过液空间5后密封环6能遇水膨胀并将密封盖4外周面与废液管3内侧壁之间的空间密封填充。通过在废液管3的内侧壁设置沿周向延伸的环形挡沿31,在环形挡沿31上设置上下连通的滤液微孔311,使密封盖4与环形挡沿31抵靠时允许液体自上经过液空间5流至滤液微孔311处,这样当自此前排放有毒性液体切换至需要排放无毒性液体时,部分无毒性液体能将残留在废液管3表面的有毒成分先冲下并经过过液通道从滤液微孔311排出;进一步设置为遇水膨胀橡胶件的密封环6在环形挡沿31的上方,这样当水液自滤液微孔311流出时,由于滤液微孔311的流量较小,因而在一定时间后水液能收汇集或飞溅作用与密封环6接触导致其体积膨胀进而将密封盖4外周面与废液管3内侧壁之间的空间密封填充并形成完全密封,进而通过延时密封效果在保证排水效果的同时避免残留有毒成分进入生活排水系统,避免污染。

如图2-5所示,废液管3包括集水环32和过液管33,集水环32上大下小呈漏斗状,集水环32的下端外周面与过液管33的内侧壁螺接固接,环形挡沿31位于过液管33的内侧壁,密封环6的上下两侧面分别与集水环32的下端和环形挡沿31抵靠。通过设置废液管3包括相固连的集水环32和过液管33,使集水环32的下端与环形挡沿31对密封环6形成夹持,保证密封环6的位置稳定同时将密封环6的膨胀方向主要限定为径向;此外集水环32呈漏斗状能够在密封盖4配合时留存少量的无毒性液体,这样当拿出密封盖4的同时留存的无毒性液体能对密封盖4的底部进行冲洗,将密封盖4底部与环形挡沿31接触而残留的有毒成分冲洗掉,避免拿取密封盖4时沾染,提高安全性。作为优选,集水环32的下端边缘具有自外而内倾斜向下延伸的阻水环321,阻水环321内缘的直径尺寸大于密封盖4的直径尺寸,密封环6位于阻水环321的下方并与阻水环321相抵靠。通过在集水环32的下端边缘设置自外而内倾斜向下延伸的阻水环321,使密封环6位于阻水环321的下方并与阻水环321相抵靠,密封环6为遇水膨胀橡胶件,其自身与有毒废液直接接触也易受到腐蚀,这样阻水环321能避免有毒废液直接落在密封环6上,提高使用寿命,此外阻水环321也能为密封环6的膨胀方向形成进一步限定,使其倾斜朝下膨胀而将密封盖4压紧,保证密封效果。环形挡沿31的上表面具有环形的台阶槽312,密封盖4能与台阶槽312相配合并沿水平方向形成定位。通过在环形挡沿31的上表面设置呈环形且能与密封盖4配和形成水平方向限位的台阶槽312,这样可避免密封环6周向膨胀速度不一时导致密封盖4偏移影响密封效果。密封盖4的外周面呈上小下大的锥面状。通过设置密封盖4的外周面呈上小下大的锥面状,这样当密封环6膨胀与密封盖4的外周面接触时能够在密封盖4的外周面产生向下的分力,使密封盖4更加牢固地压紧在环形挡沿31上,进一步密封效果。集水环32的外周面具有朝下延伸的环形裙边322,环形裙边322套设于过液管33的外围。通过在集水环32的外周面设置朝下延伸的环形裙边322,使环形裙边322套设于过液管33的外围,这样避免水液自集水环32流出时流至集水环32与过液管33的接合处影响后期维护。

如图1-4所示,密封盖4的上表面具有竖直朝上延伸的提拉杆41,当密封盖4封闭废液管3时提拉杆41的上端超出槽体1的内腔底面。通过在密封盖4的上表面设置竖直朝上的提拉杆41,使密封盖4封闭废液管3时提拉杆41的上端能超出槽体1的内腔底面,这样便于实验人员从水槽外通过提拉杆41操作密封盖4,更加便捷安全;此外提拉杆41也能作为水槽工作模式的提醒标识,当实验人员在倾倒有毒废液时看到有提拉杆41伸出在外时为防止有毒废液污染到之后要用手部接触的提拉杆41时必然会犹豫,此时可给出实验人员缓冲时间判断水槽的工作模式,更好地避免在密封盖4装配的条件下倾倒有毒废液。

如图2、图4、图5所示,槽体1的底部具有环形凸台12,环形凸台12的下端面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限位滑槽121,排水管2的上端螺接配合有连接管7,连接管7的上端插设于限位滑槽121内与环形凸台12转动配合且形成竖向限位。通过在槽体1的底部设置环形凸台12,在环形凸台12的下端面设置沿周向延伸的限位滑槽121,在排水管2的上端螺接配合有连接管7,使连接管7的上端插设于限位滑槽121内与环形凸台12转动配合并形成竖向限位,这样当安装过程中排水管2的旋转角度需要根据排水系统的布局进行调整时可先将排水管2转动至指定角度,然后只需要单独转动连接管7即可实现与排水管2的螺接配合,安装更加便捷。环形凸台12上具有三个沿径向开设的通气孔8。通过在环形凸台12或连接管7上设置沿径向开设的通气孔8,这样能够保证在排放无毒性液体时排水管2内和水槽内的压力平衡,使排放更加顺畅。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