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48449发布日期:2021-02-18 14:20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


背景技术:

[0002]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实现其目标。
[0003]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常需要使用到生态护坡对生态进行保护,防止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出现,现有的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不具有在雨水充沛时候将多余的雨水存储起来,在干旱天气将其再次喷出对绿化植物进行浇灌的功能,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具备在雨水充沛的时候将雨水存储再利用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不具有在雨水充沛时候将多余的雨水存储起来,在干旱天气将其再次喷出对绿化植物进行浇灌的功能,使其具有一定局限性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包括护坡主体,所述护坡主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基石层,所述基石层远离护坡主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远离护坡主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砂土层,所述砂土层远离护坡主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土壤层,所述土壤层远离护坡主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绿化植物层,所述护坡主体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护壁,所述护坡主体顶部的右侧且位于护壁的左侧纵向贯穿安装有小型连通管,所述护坡主体的内腔设置有大型连通管,所述小型连通管靠近大型连通管的一侧与大型连通管连通,所述护坡主体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放置有蓄电池,所述壳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立柱,所述立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太阳能板,所述护坡主体的顶部且位于壳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连通有进液管,所述箱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底部与大型连通管连通,所述箱体内腔的两侧从上到下依次横向固定连接有滤网和隔板,所述第一水泵的顶部与隔板的底部连通,所述箱体右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左侧连通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远离第二水泵的一侧贯穿至箱体的内腔,所述第二水泵的右侧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右侧连通有横管,所述横管的右侧连通有高压喷头。
[0006]
优选的,所述太阳能板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电性连接。
[0007]
优选的,所述进液管表面的顶部活动套设有防尘盖,所述进液管的表面与防尘盖内壁的连接处螺纹连接。
[0008]
优选的,所述壳体左侧的后侧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箱门,箱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把手。
[0009]
优选的,所述高压喷头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横管的右侧。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护坡主体、大型连通管、小型连通管、绿化植物层、土壤层、砂土层、混凝土层、基石层、箱体、壳体、立柱、太阳能板、进液管、第二水泵、出水管、横管、高压喷头、护壁、第一水泵、蓄电池、进水管、隔板和滤网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不具有在雨水充沛时候将多余的雨水存储起来,在干旱天气将其再次喷出对绿化植物进行浇灌的功能,使其具有一定局限性的问题。
[0012]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混凝土层和砂土层,能够对护坡进行加固,避免因暴雨等天气情况出现山体滑坡;
[0013]
通过设置土壤层,能够为绿化植物层提供一个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且可短时间内锁住水分使得绿化植物层可以对其充分吸收;
[0014]
通过设置护壁,能够在发生山体滑坡等意外时候对土壤进行一个初步的拦截,降低意外带来的伤害;
[0015]
通过设置防尘盖,能够避免外界灰尘等杂质进入箱体的内腔;
[0016]
通过设置进液管,能够在过久干旱的时候向箱体的内腔直接注入水对护坡进行浇灌。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的右视示意图。
[0020]
图中:1护坡主体、2大型连通管、3小型连通管、4绿化植物层、5土壤层、6砂土层、7混凝土层、8基石层、9箱体、10壳体、11立柱、12太阳能板、13进液管、14第二水泵、15出水管、16横管、17高压喷头、18护壁、 19第一水泵、20蓄电池、21进水管、22隔板、23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4]
本实用新型中的护坡主体1、大型连通管2、小型连通管3、绿化植物层 4、土壤层5、砂土层6、混凝土层7、基石层8、箱体9、壳体10、立柱11、太阳能板12、进液管13、第二水泵14、出水管15、横管16、高压喷头17、护壁18、第一水泵19、蓄电池20、进水管21、隔板22和滤网23等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0025]
请参阅图1-3,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包括护坡主体1,护坡主体1 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基石层8,基石层8远离护坡主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混凝土层7,混凝土层7远离护坡主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砂土层6,砂土层6远离护坡主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土壤层5,土壤层5远离护坡主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绿化植物层4,护坡主体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护壁18,护坡主体1顶部的右侧且位于护壁18的左侧纵向贯穿安装有小型连通管3,护坡主体1的内腔设置有大型连通管2,小型连通管3靠近大型连通管2的一侧与大型连通管2连通,护坡主体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壳体10,壳体10的内腔放置有蓄电池20,壳体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立柱11,立柱1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太阳能板12,护坡主体1的顶部且位于壳体10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箱体9,箱体9的顶部连通有进液管13,箱体9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水泵19,第一水泵19的底部与大型连通管2连通,箱体9内腔的两侧从上到下依次横向固定连接有滤网23和隔板22,第一水泵19的顶部与隔板22的底部连通,箱体9右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14,第二水泵14的左侧连通有进水管 21,进水管21远离第二水泵14的一侧贯穿至箱体9的内腔,第二水泵14的右侧连通有出水管15,出水管15的右侧连通有横管16,横管16的右侧连通有高压喷头17。
[0026]
太阳能板12的输出端与蓄电池20电性连接,蓄电池20的输出端与第一水泵19和第二水泵14电性连接。
[0027]
进液管13表面的顶部活动套设有防尘盖,进液管13的表面与防尘盖内壁的连接处螺纹连接。
[0028]
壳体10左侧的后侧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箱门,箱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把手。
[0029]
高压喷头17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横管16的右侧。
[0030]
通过设置混凝土层7和砂土层6,能够对护坡进行加固,避免因暴雨等天气情况出现山体滑坡;
[0031]
通过设置土壤层5,能够为绿化植物层4提供一个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且可短时间内锁住水分使得绿化植物层4可以对其充分吸收;
[0032]
通过设置护壁18,能够在发生山体滑坡等意外时候对土壤进行一个初步的拦截,降低意外带来的伤害;
[0033]
通过设置防尘盖,能够避免外界灰尘等杂质进入箱体9的内腔;
[0034]
通过设置进液管13,能够在过久干旱的时候向箱体9的内腔直接注入水对护坡进行浇灌。
[0035]
使用时,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太阳能板12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蓄至蓄电池20的内腔,蓄电池20为该设备提供电能,在雨水充沛的天气中,雨水经绿化植物层4充分吸收后,
剩余雨水经小型连通管3进入大型连通管2的内腔进行存储,当干旱天气需要对其进行使用时,使用者启动第一水泵19,第一水泵19通过大型连通管2将水抽取至箱体9的内腔,然后经过隔板22 过滤去除其中的泥沙等大颗粒杂质后进入箱体9内腔的顶部,然后再启动第二水泵14,第二水泵14将过滤后的水通过进水管21抽取至出水管15,然后送至横管16,最后经高压喷头17喷出,对护坡进行浇灌。
[0036]
综上所述:该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通过设置护坡主体1、大型连通管2、小型连通管3、绿化植物层4、土壤层5、砂土层6、混凝土层7、基石层8、箱体9、壳体10、立柱11、太阳能板12、进液管13、第二水泵14、出水管 15、横管16、高压喷头17、护壁18、第一水泵19、蓄电池20、进水管21、隔板22和滤网23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不具有在雨水充沛时候将多余的雨水存储起来,在干旱天气将其再次喷出对绿化植物进行浇灌的功能,使其具有一定局限性的问题。
[0037]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