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底穿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50820发布日期:2020-11-19 19:39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底穿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源热泵系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底穿管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居住建筑对住宅舒适性的要求逐渐提高,住宅建筑供暖空调能耗逐年提高,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运行费用,不少住宅设计了地源热泵系统。在过往已建成的地源热泵系统项目中,均采用穿管的形式,如图1所示;地源管供/回水管从土壤取热后,穿过地库侧面结构也即地库结构侧板,再进入窗井。因而侧面穿管结构的出现,基本实现了地源管进入车库。但是侧面穿管结构在具体施工中却存在如下缺陷:1、地库结构施工完成后,因地源穿管施工和等待回填沙沉降完全后,方可进行回土等后续施工,将延长施工周期约4个月;2、地源管穿管施工需要在地库外侧进行,操作空间需≥2m,在普遍5m左右的地库高度下,放坡距离较大,对于项目红线范围影响较大,同时需要回填大量沙,成本高;3、最大的问题是沙土经过长时间沉降后,仍然有可能不够密实,多年后沉降仍然易导致地源管折扁,损坏地源管,地源管道也将因系统管道漏水而不得不关闭损坏管道,最终影响地源热泵系统冷热源供应;4、地源管的折扁同时易导致地源套管封堵出现缝隙,引发地库外侧地下水渗漏水到地库。

因此,针对侧面穿管结构的技术缺陷,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防水止水、不影响施工周期、降低成本、减少因沉降导致地源管折扁、拉损、渗漏风险的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底穿管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防水止水、不影响施工周期、降低成本、减少因沉降导致地源管折扁、拉损、渗漏风险的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底穿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底穿管结构,包括地源供水管和地源回水管,所述地源供水管和地源回水管水平铺设在回填沙层中,且所述地源供水管和地源回水管从底部穿过地库底板;

所述地库底板上设有预埋套管,所述地源供水管和地源回水管分别从预埋套管内穿过;所述地库底板为混凝土底板。

优选的,所述预埋套管的下端置于地库底板的混凝土中。

进一步的,所述预埋套管的下端距离混凝土的底部10~20cm。

优选的,所述预埋套管的上端悬伸于地库底板之上。

进一步的,所述预埋套管内在地源供水管、地源回水管与地库底板的相接处设有用于封堵的止水环。

进一步的,所述预埋套管设为2根;相应的每根预埋套管内在地源供水管、地源回水管与地库底板的相接处均设有两个止水环。

优选的,所述地源供水管和地源回水管上套设有止水环。

进一步的,所述止水环分别套设在地库底板内的地源供水管和地源回水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地库底板内的地源供水管和地源回水管上各套设两个止水环。

本实用新型地源管从地库底面穿过进入地库,加上止水环有效的防水止水措施,不仅保留了侧穿的功能性,同时优化克服了侧穿管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能够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1)施工周期基本不受影响,底穿管可以与结构面一同浇筑,不影响其他施工,且成品保护简单;

2)回填沙极大减少,降低成本;

3)解决了地源穿管侧穿方案沉降无法有效控制的问题,减少因沉降导致的地源管折扁、拉损、渗漏等情况出现;

4)更加适用各种不利实施侧穿管等需要实施空间等的场地受限的情况;

5)对窗井所需的空间大大减少,且摆脱对地库边缘侧面结构的依赖性,可更加合理的利用低价值地库空间,同时对地库内空间布局依赖性降低;

6)底穿管结构降低了地库外侧水渗入地库内的可能性,提高了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底穿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底穿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预埋套管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中标记的符号含义为:

1-地源供水管,2-地源回水管,3-回填沙层,4-止水环,5-预埋套管,6-地库底板,7-地库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如图2所示,为一种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底穿管结构,包括地源供水管和地源回水管,所述地源供水管1和地源回水管2水平铺设在回填沙层3中,且所述地源供水管1和地源回水管2从底部穿过地库底板6;

所述地库底板6上设有预埋套管5,所述地源供水管1和地源回水管2分别从预埋套管5内穿过;所述地库底板6为混凝土底板。

本实施例中将传统的地埋管侧穿结构改为底穿结构,不仅保留了侧穿的功能性(地源管供/回水管从土壤取热后穿过地库底板6、进入窗井),同时优化克服了侧穿管结构的缺点,具有如下优势:1、施工周期基本不受影响,底穿管可以与结构面一同浇筑,不影响其他施工,且成品保护简单;2、回填沙极大减少,降低成本;3、解决了地源穿管侧穿方案沉降无法有效控制的问题,减少因沉降导致的地源管折扁、拉损、渗漏等情况出现;4、更加适用各种不利实施侧穿管等需要实施空间等的场地受限的情况;5、对窗井所需的空间大大减少,且摆脱对地库边缘侧面结构的依赖性,可更加合理的利用低价值地库空间,同时对地库内空间布局依赖性降低;6、底穿管结构降低了地库外侧水渗入地库内的可能性,提高了防水性能。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预埋套管5的下端置于地库底板6的混凝土中。更优的,所述预埋套管5的下端距离混凝土的底部10~20cm。

本实施例中,预埋套管5的下端未暴露在地库底板6下侧,而是预埋在混凝土中,且其下端距离混凝土底部有10~20cm,可以紧密增加对预埋套管5的包裹性,从而提高防水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预埋套管5的上端悬伸于地库底板之上。更优的,如图3所示,所述预埋套管5内在地源供水管1、地源回水管2与地库底板6的相接处分别设有用于封堵的止水环4。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预埋套管5设为2根;相应的每根预埋套管5内在地源供水管1、地源回水管2与地库底板6的相接处均设有两个止水环4。

更优的,如图3所示,所述地源供水管1和地源回水管2上套设有止水环4。更优的,所述止水环4分别套设在地库底板6内的地源供水管1和地源回水管2上。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地库底板内的地源供水管1和地源回水管2上各套设两个止水环4。

本实施例中,在每根地源管道均增加了两处止水环,可在所有措施失效而发生漏水的情况下,漏水遇到止水环,止水环遇水膨胀导致渗水路径被堵住而有效防止渗水情况的发生。其中,每处止水环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调整设置。

上述实施例的施工工艺为:

首先,将地源供水管1和地源回水管2水平铺设在预留的水平沟中,随后使用黄沙3将水平沟填实,形成回填沙层3;

接着,在进行地库底板6结构施工时,将预埋套管5预留在地库底板6中,使用止水环4套在地库底板6内的地源供水管1、地源回水管2上,将地源供水管1、地源回水管2穿过地库底板6从预埋套管5中伸出,随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成后再在预埋套管5内地源供水管1、地源回水管2与地库底板6的相接处分别使用止水环4封堵和通常的封堵方式如利用麻丝进行封堵。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