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27599发布日期:2021-01-05 17:5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公路边坡防护网,属于边坡防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边坡防护网,分类:主动防护与被动防护,主动防护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为岩崩塌,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护作用)。被动防护是由钢丝绳网、环形网、固定系统减压环和钢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钢柱和钢丝绳网连接组合构成一个整体,对所防护的区域形成面防护,从而阻止崩塌岩石土体的下坠,起到边坡防护作用。在对公路边坡防护时需要将大量防护网进行连接,现有的连接方式大多通过焊接进行固定,从而导致无法适用于不同陡度不同的功率边坡进行防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连接方式大多通过焊接进行固定,从而导致无法适用于不同陡度不同的功率边坡进行防护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包括防护支架,所述防护支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连接支杆,两个所述连接支杆以防护支架的轴心为中心对称分布,两个所述连接支杆的一端均通过螺纹钉固定连接有转动套筒,两个所述转动套筒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轴杆,所述转轴杆的两端均贯穿转动套筒并延伸至转动套筒的外部,所述防护支架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三个衔接板,三个所述衔接板均等距离分布在防护支架的一侧,每个所述衔接板的内部均开设有四个插接槽,每两个相对应的所述插接槽为一组,每个所述插接槽的内部均活动插接有限位连杆,每两个相对应的所述限位连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弧形套环,每个所述限位连杆的一端均贯穿插接槽并延伸至衔接板的外部,每个所述弧形套环的一侧均与转轴杆的外壁相接触,每两个相对应的所述弧形套环之间均固定安装有搭接连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限位连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弹簧支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限位连杆的外部均活动套接有支撑弹簧,每个所述支撑弹簧的一端均与弹簧支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支撑弹簧的另一端均与衔接板的一侧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支架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边坡防护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支架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安装有固定连板,两个所述固定连板以防护支架的轴心为中心对称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固定连板的内部均开设有两个固定插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通过在插接槽的内部活动插接有限位连杆,实现对的弧形套环进行固定连接,通过在限位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支板,从而对支撑弹簧进行固定支撑,通过在限位连杆的外部活动套接有支撑弹簧,使得限位连杆具备弹性支撑的作用,通过将转轴杆与弧形套环进行转动套接,从而使得两个防护支架进行转动连接,使其适用于不同角度的公路边坡进行防护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防护支架;2、边坡防护网;3、连接支杆;4、转动套筒;5、转轴杆;6、衔接板;7、弧形套环;8、搭接连板;9、限位连杆;10、支撑弹簧;11、弹簧支板;12、螺纹钉;13、插接槽;14、固定连板;15、固定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包括防护支架1,防护支架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连接支杆3,两个连接支杆3以防护支架1的轴心为中心对称分布,两个连接支杆3的一端均通过螺纹钉12固定连接有转动套筒4,两个转动套筒4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轴杆5,转轴杆5的两端均贯穿转动套筒4并延伸至转动套筒4的外部,防护支架1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三个衔接板6,三个衔接板6均等距离分布在防护支架1的一侧,每个衔接板6的内部均开设有四个插接槽13,每两个相对应的插接槽13为一组,每个插接槽13的内部均活动插接有限位连杆9,每两个相对应的限位连杆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弧形套环7,每个限位连杆9的一端均贯穿插接槽13并延伸至衔接板6的外部,每个弧形套环7的一侧均与转轴杆5的外壁相接触,每两个相对应的弧形套环7之间均固定安装有搭接连板8,从而实现对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进行多个转动连接。

优选的,每个限位连杆9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弹簧支板11,从而实现对支撑弹簧10进行支撑弹簧10,从而使得限位连杆具备弹性支撑的作用;每个限位连杆9的外部均活动套接有支撑弹簧10,每个支撑弹簧10的一端均与弹簧支板11的一侧固定连接,每个支撑弹簧10的另一端均与衔接板6的一侧固定连接;防护支架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边坡防护网2,从而实现对高速公路边坡进行防护;防护支架1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安装有固定连板14,两个固定连板14以防护支架1的轴心为中心对称分布,从而实现对防护支架1进行支撑固定;每个固定连板14的内部均开设有两个固定插孔15,便于将固定连板14进行固定连接。

具体使用时,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首先在防护支架1的一侧通过连接支杆3固定连接有转动套筒4,从而实现对转轴杆5进行转动连接,配合在插接槽13的内部活动插接有限位连杆9,实现对的弧形套环7进行固定连接,通过在限位连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支板11,从而对支撑弹簧10进行固定支撑,通过在限位连杆9的外部活动套接有支撑弹簧10,使得限位连杆9具备弹性支撑的作用,通过将转轴杆5与弧形套环7进行转动套接,从而使得两个防护支架1进行转动连接,使其适用于不同角度的公路边坡进行防护连接,通过在两个相对应的弧形套环7之间固定连接有搭接连板8,从而快速对限位连杆9进行拉伸,通过在防护支架1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安装有固定连板14,两个固定连板14以防护支架1的轴心为中心对称分布,从而实现对防护支架1进行支撑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包括防护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支架(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连接支杆(3),两个所述连接支杆(3)以防护支架(1)的轴心为中心对称分布,两个所述连接支杆(3)的一端均通过螺纹钉(12)固定连接有转动套筒(4),两个所述转动套筒(4)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轴杆(5),所述转轴杆(5)的两端均贯穿转动套筒(4)并延伸至转动套筒(4)的外部,所述防护支架(1)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三个衔接板(6),三个所述衔接板(6)均等距离分布在防护支架(1)的一侧,每个所述衔接板(6)的内部均开设有四个插接槽(13),每两个相对应的所述插接槽(13)为一组,每个所述插接槽(13)的内部均活动插接有限位连杆(9),每两个相对应的所述限位连杆(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弧形套环(7),每个所述限位连杆(9)的一端均贯穿插接槽(13)并延伸至衔接板(6)的外部,每个所述弧形套环(7)的一侧均与转轴杆(5)的外壁相接触,每两个相对应的所述弧形套环(7)之间均固定安装有搭接连板(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限位连杆(9)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弹簧支板(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限位连杆(9)的外部均活动套接有支撑弹簧(10),每个所述支撑弹簧(10)的一端均与弹簧支板(11)的一侧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支撑弹簧(10)的另一端均与衔接板(6)的一侧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支架(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边坡防护网(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支架(1)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安装有固定连板(14),两个所述固定连板(14)以防护支架(1)的轴心为中心对称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固定连板(14)的内部均开设有两个固定插孔(1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包括防护支架,防护支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连接支杆,两个连接支杆以防护支架的轴心为中心对称分布,两个连接支杆的一端均通过螺纹钉固定连接有转动套筒,两个转动套筒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轴杆,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网结构,通过在插接槽的内部活动插接有限位连杆,实现对的弧形套环进行固定连接,通过在限位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支板,从而对支撑弹簧进行固定支撑,通过在限位连杆的外部活动套接有支撑弹簧,使得限位连杆具备弹性支撑的作用,通过将转轴杆与弧形套环进行转动套接,从而使得两个防护支架进行转动连接,使其适用于不同角度的公路边坡进行防护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蒋宁;陈有军;黄先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师范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0.03.23
技术公布日:2021.01.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