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型的压力型锚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82288发布日期:2021-04-06 12:30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型的压力型锚索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型锚索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减震型的压力型锚索。



背景技术:

锚索支护作为一种主动加固技术,其被广泛应用于边坡、矿山、隧道等领域。本技术通过对压力型锚索和拉力型锚索的受力状态分析以及各种功能的优势对比,发现压力型锚索可以更好地适用于实际工程中。目前,现有技术中的锚索极限拉伸长度较小,一旦出现地震等地质灾害,岩土体内部将会出现较大变形,与此同时,还会产生较大的冲击荷载。如此一来,现有技术中的锚索很容易因地质变形原因而发生损坏,从而降低锚固效果。在现有技术中,为减轻地震对锚索锚固效果的影响,也相继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减震装置。然而,现有工程中常运用的减震装置还是以螺旋弹簧为主,减震部位集中在锚索的自由段和锚头处。

因此,急需要提出一种结简单、减震可靠的减震型的压力型锚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型的压力型锚索,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震型的压力型锚索,所述压力型锚索的一端置于混凝土墩内;所述压力型锚索包括置于混凝土墩内的数个锚头,从前至后依次布设的第一承载板、环形减震装置和第二承载板,后端与锚头一一对应固定连接、且前端依次贯穿第二承载板、环形减震装置和第一承载板设置的数根无粘结绞线,与无粘结绞线的前端连接的固定锚具,布设在第一承载板的前端的导向件,以及套设在环形减震装置上的柔性套筒;

所述环形减震装置由数个带有内锥面的外圆环和数个带有外锥面的内圆环组成;所述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安装环形减震装置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型的压力型锚索,还包括套设在无粘结绞线上、且置于混凝土墩与第二承载板之间的数个隔离架。

优选地,所述隔离架上开设有与无粘结绞线一一对应的第二索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上均开设有与无粘结绞线一一对应的第一索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巧妙地采用具有减震装置的承载板来作为承载体,将第一承载板、环形减震装置和第二承载板设置于锚索的锚固段,利用压力型锚索工作时承载体将压力作用于灌浆体上、且灌浆体受压破碎导致预应力损失的特点,本实用新型巧妙地在锚索的锚固段设置减震装置,代替传统的钢挡板,以提高锚索减震能力。

(2)本实用新型巧妙地利用环形减震弹簧与承载板结合作为减震的结构,可适用于地震频发、且震级较高的地区;其中,环形减震弹簧具有缓冲减震能力强、尺寸灵活、承载能力强等优点。

(3)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安装环形减震装置的凹槽,用于固定环形减震器和柔性套筒,有效地避免了环形减震器和柔性套筒由于位置偏移而影响锚索支护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其在强地震作用下,不会发生位置改变,从而延长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

(4)本实用新型具有安装简便的效果,其在放入锚索孔洞前即可完成组装,其施工效率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安装简便、减震性能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压力型锚索技术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减震装置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承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离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减震装置的减震原理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第一承载板,2-第二承载板,3-环形减震装置,4-无粘结绞线,5-固定锚具,6-锚头,7-柔性套筒,8-导向件,9-隔离架,10-混凝土墩,11-第一索孔,12-第二索孔,13-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震型的压力型锚索,该压力型锚索的一端置于混凝土墩10内。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序号用语仅用于区分同类部件,不能理解成对保护范围的特定限定。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端”、“后端”、“四周边缘”、“中央”等方位性用语是基于附图来说明的。

在本实施例中,压力型锚索包括置于混凝土墩10内的数个锚头6,从前至后依次布设的第一承载板1、环形减震装置3和第二承载板2,后端与锚头6一一对应固定连接、且前端依次贯穿第二承载板2、环形减震装置3和第一承载板1设置的数根无粘结绞线4,与无粘结绞线4的前端连接的固定锚具5,布设在第一承载板1的前端的导向件8,套设在环形减震装置3上的柔性套筒7,以及套设在无粘结绞线4上、且置于混凝土墩10与第二承载板2之间的数个隔离架9。其中,本实施例的所述环形减震装置3由数个带有内锥面的外圆环和数个带有外锥面的内圆环组成(如图5所示)。为了保证环形减震装置安装可靠,避免环形减震装置在压缩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在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安装环形减震装置3的凹槽13。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隔离架9上开设有与无粘结绞线4一一对应的第二索孔12,并且在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上均开设有与无粘结绞线4一一对应的第一索孔11。

下面简要说明本装置的施工安装过程:

(1)钻孔:孔的孔深不少于锚索设计长度;

(2)现场锚索的加工制作以及与承载板的安装;

(3)环形减震装置的安装:环形减震装置安装于第一索孔11外边缘与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的的凹槽13中。首先,将环形减震装置的一端放置第二承载板的凹槽内焊接,将钢绞线穿过第二承载板预留的索孔以及环形减震装置,将柔性套筒7安装在环形减震装置外部,然后将环形减震装置的另一端放置第一承载板的凹槽中,将无粘结绞线穿过第一承载板预留的索孔。将无粘结绞线由预留索孔穿过锚具,将锚具夹片安装于锚具中,通过锚具将锚索固定在第一承载板上。

(4)将制作好的压力型锚索通过导向件放置孔内。

(5)注浆。

(6)锚索张拉:张拉力为设计张拉力,张拉前需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

(7)混凝土封闭锚头。钢绞线切除后锚头外钢绞线长度不小于10cm,保证锚头在正常工作时不会滑脱,同时便于在预应力不足时进行补偿张拉。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