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游藻类用机械除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83871发布日期:2021-07-30 13:34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游藻类用机械除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藻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浮游藻类用机械除藻装置。



背景技术:

浮游藻类是指所有生活在水中营浮游生活方式的微小植物。它是湖泊水生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水生高等植物一样具有叶绿素,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同时放出氧气,故属营自养的生物。近些年,随着气温逐年增高,在淡水湖泊中,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相对比较充足,这种浮游藻类就会出现某种疯长的情况,发生富营养化。而富营养化这种现象,不仅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紊乱,水生生物种类减少,多样性受到破坏,还会影响水质,由于浮游藻类中具有明显的鱼腥味,且有的浮游藻类中含有毒素,这对于储存饮用水的水库来说,影响巨大,轻则影响水质的口感,重则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因此,需要对这类浮游藻类进行清理,而传统的清理方式,大多是操作人员撑船使用网进行打捞,但这种方式,仅适用于小面积水域,但是整个清理工作较为缓慢,工作效率低,且浪费人力物力,尤其不适用于大面积的除藻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浮游藻类用机械除藻装置,它结构设计合理,适用性较强,采用物理的清理方式,尤其适用于水库这类淡水区域,避免影响水质,操作方便,清理时省时省力,彻底解放人工,降低了人工成本,可快速并及时清理该区域的浮游藻类,从而提高水质,进而提高饮用水的安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浮游藻类用机械除藻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由水平设置在其内部的分隔板,将其分为上侧的安装腔与下侧的进水腔,在安装腔内安装有水泵,水泵的出水端设有出水管,出水管的上端向上并穿出壳体;水泵的进水端设有进水管,进水管的下端穿过分隔板并伸入壳体的进水腔内,在壳体下部侧壁上设有渗水孔,在壳体下部侧壁沿其圆周均匀设有若干个导水管,且各导水管分别沿壳体的圆心半径方向设置,各导水管的外端分别经弯头与竖直设置的浮桶底端相连通,在各浮桶的外侧壁上部设有一圈充气圈,在各浮桶内侧壁下部均水平设有一圈凸缘,在每个浮桶内均设有过滤桶,在各过滤桶底部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过滤桶抵接在浮桶的凸缘上。

优选的,在壳体安装腔内壁上设有抵接在水泵侧壁上的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出水管上端与漏斗罩的底部出口相连,所述漏斗罩的直径大于壳体的直径。

优选的,在漏斗罩下方的壳体顶部沿其圆周设有一圈挡水板。

优选的,还包括稳定支撑机构,所述稳定支撑机构包括固设在壳体外侧壁上的套环,在各弯头的竖直段分别套接锁紧环,各锁紧环分别经连接杆连接在壳体的套环上。

优选的,在各过滤桶内壁上分别设有提拉杆。

优选的,在各过滤桶内壁上分别自上而下沿其圆周设有若干个挂钩。

优选的,在对应出水管位置的壳体内壁上设有第一密封圈。

优选的,在对应进水管位置的分隔板内壁上设有第二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结构设计合理,适用性较强,采用物理的清理方式,尤其适用于水库这类淡水区域,避免影响水质,操作方便,清理时省时省力,彻底解放人工,降低了人工成本,可快速并及时清理该区域的浮游藻类,从而提高水质,进而提高饮用水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件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件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浮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过滤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分隔板;3、安装腔;4、进水腔;5、水泵;6、出水管;7、进水管;8、渗水孔;9、导水管;10、弯头;11、浮桶;12、圈充气圈;13、凸缘;14、过滤桶;15、通孔;16、支撑板;17、漏斗罩;18、挡水板;19、套环;20、锁紧环;21、连接杆;22、提拉杆;23、挂钩;24、第一密封圈;25、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6中所示,一种浮游藻类用机械除藻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由水平设置在其内部的分隔板2,将其分为上侧的安装腔3与下侧的进水腔4,在安装腔3内安装有水泵5,水泵5的出水端设有出水管6,出水管6的上端向上并穿出壳体1;水泵5的进水端设有进水管7,进水管7的下端穿过分隔板2并伸入壳体1的进水腔4内,在壳体1下部侧壁上设有渗水孔8,在壳体1下部侧壁沿其圆周均匀设有若干个导水管9,且各导水管9分别沿壳体1的圆心半径方向设置,各导水管9的外端分别经弯头10与竖直设置的浮桶11底端相连通,在各浮桶11的外侧壁上部设有一圈充气圈12,在各浮桶11内侧壁下部均水平设有一圈凸缘13,在每个浮桶11内均设有过滤桶14,在各过滤桶14底部设有若干个通孔15,所述过滤桶14抵接在浮桶11的凸缘13上。

优选的,在壳体1安装腔3内壁上设有抵接在水泵5侧壁上的支撑板16。进一步提高水泵5的稳定性,防止产生较大的晃动。

优选的,所述出水管6上端与漏斗罩17的底部出口相连,所述漏斗罩17的直径大于壳体1的直径。可以将水泵5抽出的水向外排出,防止回落到壳体1顶部,防止水从壳体1与出水管5相连的位置渗入壳体1内。

优选的,在漏斗罩17下方的壳体1顶部沿其圆周设有一圈挡水板18。进一步的防水,防止水溅入壳体1顶部。

优选的,还包括稳定支撑机构,所述稳定支撑机构包括固设在壳体1外侧壁上的套环19,在各弯头10的竖直段分别套接锁紧环20,各锁紧环20分别经连接杆21连接在壳体1的套环19上。提高装置整体的稳定性。

优选的,在各过滤桶14内壁上分别设有提拉杆22。方便操作人员通过提拉杆22将过滤桶14提起。

优选的,在各过滤桶14内壁上分别自上而下沿其圆周设有若干个挂钩23。浮游藻类进入过滤桶14,水流入导水管9,而浮游藻类14则被钩挂在挂钩23上,使过滤桶14的通孔15保持畅通。

优选的,在对应出水管6位置的壳体1内壁上设有第一密封圈24。防止安装腔3进水。

优选的,在对应进水管7位置的分隔板2内壁上设有第二密封圈25。防止安装腔3进水。

本装置在使用时,将其放置在水中,水通过渗水孔8进入壳体1的进水腔4,并填满进水腔4,进一步使各导水管9住满水,此时过程中,装置在水中不断下降,使各浮桶11均没入水中,浮桶11通过充气圈12漂浮在水中,并保持平稳。然后向漏斗罩17倒入水,水通过出水管6进入水泵5内,再将水泵5打开,使其正常工作。

浮游藻类漂浮在水面上,当水泵5工作时,水从浮桶11进入到弯头10,并经导水管9进入壳体1的进水腔4内,经水泵5的进水管7吸入水泵5内,最后从水泵5的出水管6向上排出。在此过程中,水中的浮游藻类,经过过滤桶14的过滤,聚集在过滤桶14内,当收集满后,操作人员撑船将过滤桶14从浮桶11内取出,进行倾到,再重新放置在浮桶11内的凸缘13上,继续工作,仅需少量人工即可完成大面积的浮游藻类清理工作,适用性较强,采用物理的清理方式,尤其适用于水库这类淡水区域,避免影响水质,操作方便,清理时省时省力,彻底解放人工,降低了人工成本,可快速并及时清理该区域的浮游藻类,从而提高水质,进而提高饮用水的安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