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化生态护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20821发布日期:2021-08-10 14:31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化生态护坡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绿色园林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绿化生态护坡。



背景技术:

生态护坡,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

但在目前的生态护坡中不能很好的对水资源进行利用,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更好的利用水资源,本申请提供一种绿化生态护坡。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绿化生态护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绿化生态护坡,包括护坡本体、设在护坡本体上的网格层;

所述网格层由多个横向管道和多个竖向管道交错排列组成;所述横向管道与竖向管道连通,相邻两个横向管道和相邻两个竖向管道所围成的区域为网格单元;

在网格单元中,所述横向管道的周向外壁上开设有喷水孔,所述喷水孔位于横向管道的下方,所述竖向管道上开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位于喷水孔的下方,所述凹陷部与护坡本体之间留有空隙;

所述护坡本体上开设有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排水槽位于相邻两个网格单元之间,所述第一排水槽垂直于横向管道,所述网格单元内部空间通过凹陷部与第一排水槽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向护坡本体进行浇灌时,工作人员向横向管道中通水,水沿竖向水管流进不同位置的横向管道中,水通过横向管道上的喷水孔流到护坡本体上,对护坡本体上的植物进行浇灌,浇灌过程中多于的水从凹陷部护坡本体之间的空隙流到第一排水槽中进行循环利用,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横向管道的周向外壁和竖向管道的周向外壁上铺设有第一混凝土层;

所述喷水孔延伸出第一混凝土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混凝土层增加了横向管道和竖向管道的强度,使横向管道和竖向管道更耐用。

可选的,所述横向管道上的第一混凝土层上设有斜面;

所述斜面位于喷水孔的对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坡本体上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到斜面上,水沿斜面更轻易的流到第一排水槽中。

可选的,所述护坡本体的内部设有蓄水池,所述第一排水槽底部的护坡本体上开设有第一集水孔;

所述第一集水孔与蓄水池的内部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余的水流到第一排水槽中后,通过第一集水孔流到蓄水池,蓄水池对多于的水进行收集,减少了水的浪费。

可选的,所述护坡本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排水槽;

所述第二排水槽与第一排水槽连通,所述第二排水槽底部的护坡本体上开设有第二集水孔,所述第二集水孔与蓄水池的内部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流经第一排水槽的水过多时,第二排水槽起到引流承接的作用,多余的水流到第二排水槽中后通过第二集水孔进入蓄水池中进行收集,第二排水槽提高了水的回收效果。

可选的,所述护坡本体上设有引水管,所述引水管上连通有水泵;

所述引水管的一端与蓄水池连通、另一端与横向管道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向护坡本体上的植物进行浇灌时,水泵将蓄水池中的水抽到引水管中,水流经引水管进入横向管道中对植物进行浇灌,从而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内的护坡本体上均铺设有第二混凝土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混凝土层使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在长时间经过水流冲刷后不容易变形。

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底部的护坡本体上均设有过滤网;

所述过滤网位于第一集水孔和第二集水孔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将杂质异物阻挡在护坡本体上,使杂质异物不容易进入蓄水池中,从而降低了水泵抽水时发生堵塞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需要向护坡本体进行浇灌时,工作人员向横向管道中通水,水沿竖向水管流进不同位置的横向管道中,水通过横向管道上的喷水孔流到护坡本体上,对护坡本体上的植物进行浇灌,浇灌过程中多于的水从凹陷部护坡本体之间的空隙流到第一排水槽中进行循环利用,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多余的水流到第一排水槽中后,通过第一集水孔流到蓄水池,蓄水池对多于的水进行收集,减少了水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绿化生态护坡的轴测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绿化生态护坡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护坡本体;11、第一排水槽;12、第一集水孔;13、第二排水槽;14、第二集水孔;2、网格层;21、横向管道;211、喷水孔;22、竖向管道;221、凹陷部;3、第一混凝土层;31、斜面;4、蓄水池;5、引水管;6、水泵;7、第二混凝土层;8、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绿化生态护坡。

参照图1和图2,绿化生态护坡包括护坡本体1和网格层2,网格层2由横向管道21和竖向管道22交织分布组成。

护坡本体1上包括坡面,横向管道21和竖向管道22均铺设在坡面上,竖向管道22垂直于横向管道21,横向管道21和竖向管道22的数量均为多个。坡面上还开设有多个第一排水槽11,第一排水槽11与竖向管道22的轴线平行,竖向管道22处在第一排水槽11开设方向的两侧。

参照图2和图3,横向管道21穿过竖向管道22并且与竖向管道22连通,相邻两个竖向管道22和相邻两个横向管道21所围成的区域称为网格单元,网格单元处在相连两个第一排水槽11之间。在坡面上网格单元内的区域种植植物,横向管道21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喷水孔211,喷水孔211位于横向管道21的下方,喷水孔211为圆孔且喷水孔211的轴线与竖向管道22平行。竖向管道22上开设有凹陷部221,凹陷部221与护坡本体1之间形成空隙,凹陷部221在网格单元中靠近下方的横向管道21,网格单元内的区域通过凹陷部221与第一排水槽11连通。

当工作人员向护坡本体1顶部的横向管道21内注水时,水沿竖向管道22流向不同高度的横向管道21,流到横向管道21中的水通过喷水孔211流到网格单元内护坡本体1上,对植物进行浇灌,浇灌过程中多余的水通过凹陷部221与护坡本体1之间的空隙排到第一排水槽11中,多余的水流到第一排水槽11中进行回收再利用,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参照图3,横向管道21和竖向管道22在护坡本体1上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损坏。为了使横向管道21和竖向管道22在护坡本体1上更耐用,在横向管道21和竖向管道22上浇筑有第一混凝土层3,第一混凝土层3增加了横向管道21和竖向管道22的强度,使横向管道21和竖向管道22更耐用,喷水孔211延伸出第一混凝土层3来对植物进行浇灌。

参照图2,为了方便网格单元中多余的水排放到第一排水槽11中,在横向管道21的第一混凝土层3上浇筑有斜面,斜面位于横向管道21的上方,斜面中间位置的高度向竖向管道22的方向逐渐降低。当浇水的过程中有多余的水产生,多余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到斜面上,水沿斜面更容易穿过凹陷部221进入第一排水槽11中。

参照图3,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水的利用率,在护坡本体1内部设有蓄水池4,在第一排水槽11底部的护坡本体1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一集水孔12,第一集水孔12将第一排水槽11与蓄水池4内部连通,当多余的水排到第一排水槽11中后,水穿过第一集水孔12进入蓄水池4中,蓄水池4对水进行收集,减少了水的浪费。

参照图3,为了方便使用蓄水池4中的水对护坡本体1上的植物进行浇灌,在护坡上固定连接有引水管5,引水管5的一端与蓄水池4连通、另一端与护坡顶端的横向管道21连通,引水管5处在蓄水池4内的一端靠近蓄水池4的底部。在引水管5上还连通有水泵6。

当需要向护坡本体1进行浇水时,水泵6将蓄水池4中的水抽到引水管5中,水沿引水管5进入护坡本体1顶部的横向管道21中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竖向管道22进入不同高度的横向管道21中,通过喷水孔211对植物进行浇灌。

参照图1和图3,为了进一步对多余的水进行回收,在护坡本体1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排水槽13,第二排水槽13与第一排水槽11连通,第一排水槽11垂直于第二排水槽13,第二排水槽13底部的护坡本体1上开设有第二集水孔14,第二集水孔14与蓄水池4内部连通,当多余的水未能从全部从第一集水孔12中流到蓄水池4中,水沿第一排水槽11流到第二排水槽13中,并通过第二集水孔14流到蓄水池4中进行回收,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参照图3,第一排水槽11和第二排水槽13在经过长时间水流冲刷后可能会变形,进而影响排水效果。为了使第一排水槽11和第二排水槽13不容易变形,在第一排水槽11和第二排水槽13内的护坡本体1上铺设有第二混凝土层7,第二混凝土层7提高了第一排水槽11与第二排水槽13处护坡本体1的强度,使第一排水槽11和第二排水槽13不容易变形。

参照图1和图3,浇灌过程中多余的水可能会携带一些杂物进入第一排水槽11和第二排水槽13中,进而通过第一集水孔12和第二集水孔14进入蓄水池4中,水泵6在抽水时有可能被杂物堵塞。为了减少杂物进入蓄水池4中,在护坡本体1上固定连接有多个过滤网8,过滤网8位于第一集水孔12和第二集水孔14的上方。当水携带杂物流到第一集水孔12或第二集水孔14处时,过滤网8将杂物阻挡在第一排水槽11或第二排水槽13中,使杂物不容易进入蓄水池4中。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绿化生态护坡的实施原理为:水泵6将蓄水池4中的水抽到引水管5中,水沿引水管5流到横向管道21和竖向管道22中并通过喷水孔211喷到护坡本体1上,对护坡本体1上的植物进行浇灌,浇灌过程中多余的水通过穿过凹陷部221进入第一排水槽11和第二排水槽13中,多余的水穿过第一集水孔12或第二集水孔14再次进入蓄水池4中进行回收,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