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梯形渠道的挖机铲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29984发布日期:2021-08-27 11:06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梯形渠道的挖机铲斗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渠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梯形渠道的挖机铲斗结构。



背景技术:

挖掘机铲斗通常由两边板及位于两边板之间的斗底部基刃组成,斗底部基刃大致呈u形,其包括底部基刃和背板,底部基刃和背板之间为圆弧过渡。

相关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5296250u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挖掘机定宽铲斗,包括铲斗,铲斗无左右弯板,仅有一个中弯板;中弯板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由耳板、侧刃板和侧板相互拼接的结构;耳板、侧刃板和侧板的拼接形式和外形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所述由耳板、侧刃板和侧板相互拼接的结构焊接在中弯板的两侧。中弯板的外侧焊有加强筋。侧刃板和侧板上焊接有加强筋。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该形状的铲斗具有较高的容量,大多数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开挖横截面为倒梯形的渠道时,为达到梯形渠道设计坡度,需要不停的修整边坡,从而导致工作效率较差,而且容易扰动渠道原基,同时为应对开挖不同尺寸的渠道,需要安装更换不同尺寸的铲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便于将铲斗本体安装在挖机上,本申请提供一种水利梯形渠道的挖机铲斗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水利梯形渠道的挖机铲斗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水利梯形渠道的挖机铲斗结构,包括铲斗本体和两个耳板,所述铲斗本体的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两个耳板之间共同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挖机上设置有机械臂,所述机械臂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机械臂的第一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连接块、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于转动轴上,且连接块插接于连接槽;所述连接块内开设有第一内腔,所述第一内腔的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滑动连接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且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插接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还包括分别驱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移动的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铲斗本体形状,使得挖机在挖掘梯形渠道的过程中,梯形水利渠道沟槽可以一次成型,不需要反复修坡,从而降低挖掘渠道的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当需要将铲斗本体安装于挖机上时,先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分别驱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移动至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接着通过移动机械臂,使得连接块插接于连接槽,当连接块插接于连接槽后,再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分别驱动第一限块和第二限位块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插接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从而达到便于将铲斗本体安装于挖机上的目的;当需要在挖机上拆卸铲斗本体时,先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分别驱动第一限块和第二限位块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的第二限位块分别脱离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然后在移动机械臂,使得连接块与连接槽分离,从而达到在挖机上拆卸铲斗本体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转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一齿条,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于第一内腔的内侧壁,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连接于第一转轴,所述第一齿条固定连接于第一限位块的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转轴、第二齿轮以及第二齿条,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第一内腔的内侧壁,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连接于第二转轴,所述第二齿条固定连接于第二限位块的一侧,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相啮合;所述第一内腔内还设置有用于同时转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转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驱动第一限位块移动时,通过转动机构转动第一转轴,第一转轴转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驱动第一齿条移动,从而达到驱动第一限位块移动的目的;当需要驱动第二限位块移动时,通过转动机构转动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转动驱动第二齿条移动,从而达到驱动第二限位块移动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内开设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与第一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内腔的内侧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旋转块,所述第一旋转块转动连接于转动轴的端面;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收线盘、第二收线盘、缠绕辊以及钢绳,所述第一收线盘固定连接于第一转轴,所述第二收线盘固定连接于第二转轴,所述缠绕辊固定连接于第三转轴上,所述钢绳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收线盘和第二收线盘,所述钢绳的中间一段饶设在缠绕轴上;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分别使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复位的第一复位组件和第二复位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便于同时转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通过转动第一旋转块,第一旋转块转动带动第三转轴转动,第三转轴转动带动缠绕辊转动,缠绕辊转动使得钢绳的两端分别处于拉紧状态和松弛状态,此时在第一复位组件和第二复位组件的作用下,使得对应钢绳松弛端的限位块移动,限位块驱动对应的转轴转动,从而达到同时驱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转动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第一导向杆、第一限位环、第一滑套以及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导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内腔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导向杆的另一端与第一限位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套固定连接于第一限位块,且第一滑套滑动连接于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第一导向杆上,且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限位环,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滑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限位块滑移至第一通孔内的过程中,第一限位块移动带动第一滑套移动,第一滑套移动压缩第一弹簧;当不再对第一限位块施加外力作用时,由于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第一弹簧推动第一滑套移动,第一滑套移动带动第一限位块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限位块复位;通过设置第一导向杆,一方面便于对第一滑套进行导向,另一方面降低第一弹簧在压缩的过程中向其他方向偏移的可能性;通过设置第一限位环,便于降低第一弹簧、第一滑套以及第一限位块发生丢失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第二导向杆、第二限位环、第二滑套以及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导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内腔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导向杆的另一端与第二限位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套固定连接于第二限位块,且第二滑套滑动连接于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第二导向杆上,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内腔的内侧壁,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滑套的一侧;所述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限位块插接于第二限位槽过程中,第二限位块移动带动第二滑套移动,第二滑套移动压缩第二弹簧;当不在对第二限位块施加外力作用时,由于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第二弹簧推动第二滑套移动,第二滑套移动带动第二限位块移动,从而使得第二限位块复位;通过设置第二导向杆,一方面便于对第二滑套进行导向,另一方面降低第二弹簧在压缩的过程中向其他方向偏移的可能性;通过设置第二限位环,便于降低第二弹簧、第二滑套以及第二限位块发生丢失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一弹簧,便于增强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插接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块的外周面固定连接有阻尼环,所述阻尼环转动连接于转动轴的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阻尼环,便于增强第一旋转块与转动轴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第三转轴在非人为情况下转动的可能性。

优选的,挖机上设置有用于驱动铲斗本体转动的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的一端铰接于挖机的机械臂,所述驱动气缸活塞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上转动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铲斗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驱动轴的第二连接机构,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两个固定块和两个拼接块,两个所述固定块均固定连接于铲斗本体上,两个所述固定块的相对内侧均开设有滑槽,两个所述拼接块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滑槽,两个所述拼接块的相对内侧均开设有衔接槽,所述驱动轴的两端分别插接于两个衔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还包括分别用于驱动两个拼接块移动的两组第三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驱动轴安装在铲斗本体上时,先通过移动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带动驱动轴移动,使得驱动轴位于两个固定块之间,然后在通过两组第三驱动组件分别驱动两个拼接块移动,使得驱动轴的两端分别插接于两个衔接槽,从而达到将驱动轴安装在铲斗本体上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旋转块、蜗杆、蜗轮以及螺纹杆,所述第二旋转块转动连接于固定块上,所述蜗杆转动连接于滑槽的内侧壁,且蜗杆的一端与第二旋转块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转动连接与滑槽的内侧壁,且螺纹杆螺纹连接于拼接块;所述蜗杆固定连接于螺纹杆,所述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驱动拼接块移动时,先通过转动第二旋转块带动蜗杆转动,蜗杆转动驱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转动驱动拼接块移动,从而达到驱动拼接块移动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铲斗本体形状,使得挖机在挖掘梯形渠道的过程中,梯形水利渠道沟槽可以一次成型,不需要反复修坡,从而降低挖掘渠道的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当需要将铲斗本体安装于挖机上时,先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分别驱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移动至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接着通过移动机械臂,使得连接块插接于连接槽,当连接块插接于连接槽后,再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分别驱动第一限块和第二限位块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插接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从而达到便于将铲斗本体安装于挖机上的目的;当需要在挖机上拆卸铲斗本体时,先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分别驱动第一限块和第二限位块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的第二限位块分别脱离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然后在移动机械臂,使得连接块与连接槽分离,从而达到在挖机上拆卸铲斗本体的目的;

2.当需要驱动第一限位块移动时,通过转动机构转动第一转轴,第一转轴转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驱动第一齿条移动,从而达到驱动第一限位块移动的目的;当需要驱动第二限位块移动时,通过转动机构转动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转动驱动第二齿条移动,从而达到驱动第二限位块移动的目的;

3.为了便于同时转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通过转动第一旋转块,第一旋转块转动带动第三转轴转动,第三转轴转动带动缠绕辊转动,缠绕辊转动使得钢绳的两端分别处于拉紧状态和松弛状态,此时在第一复位组件和第二复位组件的作用下,使得对应钢绳松弛端的限位块移动,限位块驱动对应的转轴转动,从而达到同时驱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转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时本申请实施例中凸显第一连接机构和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凸显第二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铲斗本体;11、耳板;2、机械臂;21、连接槽;22、第一限位槽;23、第二限位槽;24、驱动气缸;25、转动块;26、驱动轴;3、第一连接机构;31、连接块;311、第一内腔;312、第一通孔;313、第二通孔;32、第一限位块;33、第二限位块;34、第一驱动组件;341、第一转轴;342、第一齿轮;343、第一齿条;35、第二驱动组件;351、第二转轴;352、第二齿轮;353、第二齿条;4、转动轴;41、第二内腔;42、第三转轴;43、第一旋转块;44、阻尼环;5、转动机构;51、第一收线盘;52、第二收线盘;53、缠绕辊;54、钢绳;55、第一复位组件;551、第一导向杆;552、第一限位环;553、第一滑套;554、第一弹簧;56、第二复位组件;561、第二导向杆;562、第二限位环;563、第二滑套;564、第二弹簧;6、第二连接机构;61、固定块;611、滑槽;62、拼接块;621、衔接槽;63、第三驱动组件;631、第二旋转块;632、蜗杆;633、蜗轮;634、螺纹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水利梯形渠道的挖机铲斗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铲斗本体1和两个耳板11,两个耳板11均固定在铲斗本体1上,铲斗本体1竖向的截面为等腰梯形,通过设置铲斗本体1形状,使得挖机在挖掘梯形渠道的过程中,梯形水利渠道沟槽可以一次成型,不需要反复修坡,从而降低挖掘渠道的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如图2和图3所示,两个耳板11之间共同转动连接有转动轴4,挖机上设置有机械臂2,机械臂2上开设有两个开口均为矩形连接槽21,连接槽21的相对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开口均为矩形的第一限位槽22和第二限位槽23。转动轴4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机械臂2的两组第一连接机构3,每组第一连接机构3包括连接块31、第一限位块32、第二限位块33、第一驱动组件34以及第二驱动组件35,连接块31呈矩形块状结构,连接块31块固定连接于转动轴4上,且连接块31插接于连接槽21。连接块31内开设有第一内腔311,第一内腔311相对的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312和第二通孔313,第一通孔312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内腔311和第一限位槽22,第二通孔313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内腔311和第二限位槽23。第一限位块32呈矩形块状结构,第一限块滑动连接于第一通孔312,且第一限位块32插接于第一限位槽22。第二限位块33呈矩形块状结构,第二限位块33滑动连接于第二通孔313,且第二限位块33插接于第二限位槽23。

当需要将铲斗本体1安装于挖机上时,先通过第一驱动组件34和第二驱动组件35分别驱动第一限位块32和第二限位块33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32和第二限位块33分别移动至第一通孔312和第二通孔313内,接着通过移动机械臂2,使得连接块31插接于连接槽21,当连接块31插接于连接槽21后,再通过第一驱动组件34和第二驱动组件35分别驱动第一限块和第二限位块33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32和第二限位块33分别插接于第一限位槽22和第二限位槽23,从而达到便于将铲斗本体1安装于挖机上的目的;当需要在挖机上拆卸铲斗本体1时,先通过第一驱动组件34和第二驱动组件35分别驱动第一限块和第二限位块33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32的第二限位块33分别脱离第一限位槽22和第二限位槽23,然后在移动机械臂2,使得连接块31与连接槽21分离,从而达到在挖机上拆卸铲斗本体1的目的。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驱动组件34包括第一转轴341、第一齿轮342以及第一齿条343,第一转轴341呈圆形杆状结构,第一转轴341的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第一内腔311的内侧壁,第一齿轮342固定连接第一转轴341,且第一转轴341的轴心线与第一齿轮342的轴心线相重合,第一齿条343固定连接于第一限位块32的底侧,第一齿轮342与第一齿轮342相啮合。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驱动组件35包括第二转轴351、第二齿轮352以及第二齿条353,第二转轴351呈圆形杆状结构,第二转轴351的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第一内腔311的内侧壁,第二齿轮352固定连接第二转轴351,且第二转轴351的轴心线与第二齿轮352的轴心线相重合,第二齿条353固定连接于第二限位块33的底侧,第二齿轮352与第二齿轮352相啮合。第一内腔311内还设置有用于同时转动第一转轴341和第二转轴351的转动机构5。

当需要驱动第一限位块32移动时,通过转动机构5转动第一转轴341,第一转轴341转动带动第一齿轮342转动,第一齿轮342转动驱动第一齿条343移动,从而达到驱动第一限位块32移动的目的。

当需要驱动第二限位块33移动时,通过转动机构5转动第二转轴351,第二转轴351转动带动第二齿轮352转动,第二齿轮352转动驱动第二齿条353移动,从而达到驱动第二限位块33移动的目的。

如图2和图3所示,转动轴4内开设有第二内腔41,第二内腔41与第一内腔311相连通。第二内腔41的内侧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轴4,第三转轴4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旋转块43,第一旋转块43嵌在转动轴4的端面上,第一旋转块43的外周面固定连接有阻尼环44,阻尼环44转动连接于转动轴4的端面。通过设置阻尼环44,便于增强第一旋转块43与转动轴4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第三转轴42在非人为情况下转动的可能性。

如图2和图3所示,转动机构5包括第一收线盘51、第二收线盘52、缠绕辊53、钢绳54、第一复位组件55以及第二复位组件56,第一收线盘51固定连接于第一转轴341,且第一收线盘51的轴心线与第一转轴341的轴心线相重合。第二收线盘52固定连接于第二转轴351,且第二收线盘52的轴心线与第二转轴351的轴心线相重合。缠绕辊53固定连接于第三转轴42,且缠绕辊53的轴心线与第三转轴42的轴心线相重合。钢绳5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收线盘51和第二收线盘52,且钢绳54的中间一段饶设在缠绕辊53上。为了便于同时转动第一转轴341和第二转轴351,通过转动第一旋转块43,第一旋转块43转动带动第三转轴42转动,第三转轴42转动带动缠绕辊53转动,缠绕辊53转动使得钢绳54的两端分别处于拉紧状态和松弛状态,此时在第一复位组件55和第二复位组件56的作用下,使得对应钢绳54松弛端的限位块移动,限位块驱动对应的转轴转动,从而达到同时驱动第一转轴341和第二转轴351的转动的目的。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复位组件55包括第一导向杆551、第一限位环552、第一滑套553以及第一弹簧554,第一导向杆55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内腔311开设有第一通孔312一侧的内侧壁上,第一导向杆551的另一端与第一限位环552固定连接,第一滑套553固定连接于第一限位块32的顶侧,第一导向杆551贯穿第一滑套553,且第一滑套553滑动连接于第一导向杆551。第一弹簧554套设在第一导向杆551上,第一弹簧55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滑套553的一侧,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限位环552的一侧。在第一限位块32滑移至第一通孔312内的过程中,第一限位块32移动带动第一滑套553移动,第一滑套553移动压缩第一弹簧554;当不再对第一限位块32施加外力作用时,由于第一弹簧554的弹力作用,第一弹簧554推动第一滑套553移动,第一滑套553移动带动第一限位块32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限位块32复位;通过设置第一导向杆551,一方面便于对第一滑套553进行导向,另一方面降低第一弹簧554在压缩的过程中向其他方向偏移的可能性;通过设置第一限位环552,便于降低第一弹簧554、第一滑套553以及第一限位块32发生丢失的可能性。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复位组件56包括第二导向杆561、第二限位环562、第二滑套563以及第二弹簧564,第二导向杆56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内腔311开设有第二通孔313一侧的内侧壁上,第二导向杆561的另一端与第二限位环562固定连接,第二滑套563固定连接于第二限位块33的顶侧,第二导向杆561贯穿第二滑套563,第二滑套563滑动连接于第二导向杆561。第二弹簧564套设在第二导向杆561上,第二弹簧56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内腔311的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滑套563的一侧。第二弹簧564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一弹簧554的弹性系数。在第二限位块33插接于第二限位槽23过程中,第二限位块33移动带动第二滑套563移动,第二滑套563移动压缩第二弹簧564;当不在对第二限位块33施加外力作用时,由于第二弹簧564的弹力作用,第二弹簧564推动第二滑套563移动,第二滑套563移动带动第二限位块33移动,从而使得第二限位块33复位;通过设置第二导向杆561,一方面便于对第二滑套563进行导向,另一方面降低第二弹簧564在压缩的过程中向其他方向偏移的可能性;通过设置第二限位环562,便于降低第二弹簧564、第二滑套563以及第二限位块33发生丢失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第二弹簧564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一弹簧554,便于增强第一限位块32和第二限位块33插接于第一限位槽22和第二限位槽23的稳定性。

如图1和图4所示,挖机上设置有用于驱动铲斗本体1转动的驱动气缸24,驱动气缸24的一端铰接于挖机的机械臂2,驱动气缸24活塞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转动块25,转动块25上转动连接有驱动轴26。铲斗本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驱动轴26的第二连接机构6,第二连接机构6包括两个固定块61、两个拼接块62以及两组第三驱动组件63,两个固定块61均为矩形块状结构,两个固定块61均固定连接于铲斗本体1上,两个固定块61的相对内侧上均开设有开口呈矩形的滑槽611。两个拼接块62均为矩形块状结构,两个拼接块62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滑槽611,两个拼接块62的相对内侧均开设有开口为圆形的衔接槽621,驱动轴26的两端分别插接于两个衔接槽621。当需要将驱动轴26安装在铲斗本体1上时,先通过移动驱动气缸24的活塞杆带动驱动轴26移动,使得驱动轴26位于两个固定块61之间,然后在通过两组第三驱动组件63分别驱动两个拼接块62移动,使得驱动轴26的两端分别插接于两个衔接槽621,从而达到将驱动轴26安装在铲斗本体1上的目的。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三驱动组件63包括第二旋转块631、蜗杆632、蜗轮633以及螺纹杆634,第二旋转块631转动连接于固定块61上,且第二旋转块631嵌在固定块61上。蜗杆632的两端均转动转动连接于滑槽611的内侧壁,蜗杆632的一端与第二旋转块631固定连接。螺纹杆634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滑槽611槽底的侧壁上,且螺纹杆634螺纹连接于拼接块62。蜗轮633固定连接于螺纹杆634,且蜗轮633的轴心线与螺纹杆634的轴心线相重合,蜗轮633与蜗杆632相啮合。当需要驱动拼接块62移动时,先通过转动第二旋转块631带动蜗杆632转动,蜗杆632转动驱动蜗轮633转动,蜗轮633转动带动螺纹杆634转动,螺纹杆634转动驱动拼接块62移动,从而达到驱动拼接块62移动的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水利梯形渠道的挖机铲斗结构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设置铲斗本体1形状,使得挖机在挖掘梯形渠道的过程中,梯形水利渠道沟槽可以一次成型,不需要反复修坡,从而降低挖掘渠道的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当需要将铲斗本体1安装于挖机上时,先通过第一驱动组件34和第二驱动组件35分别驱动第一限位块32和第二限位块33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32和第二限位块33分别移动至第一通孔312和第二通孔313内,接着通过移动机械臂2,使得连接块31插接于连接槽21,当连接块31插接于连接槽21后,再通过第一驱动组件34和第二驱动组件35分别驱动第一限块和第二限位块33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32和第二限位块33分别插接于第一限位槽22和第二限位槽23,从而达到便于将铲斗本体1安装于挖机上的目的;当需要在挖机上拆卸铲斗本体1时,先通过第一驱动组件34和第二驱动组件35分别驱动第一限块和第二限位块33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32的第二限位块33分别脱离第一限位槽22和第二限位槽23,然后在移动机械臂2,使得连接块31与连接槽21分离,从而达到在挖机上拆卸铲斗本体1的目的。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