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的基础抗震结构

文档序号:25358216发布日期:2021-06-08 15:14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的基础抗震结构
一种建筑工程的基础抗震结构
1.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的基础抗震结构。


背景技术:

3.墙体按所处位置可以分为外墙和内墙。外墙位于房屋的四周,故又称为外围护墙。内墙位于房屋内部,主要起分隔内部空间的作用。内墙与外墙连接在一起,因此为提高抗震效果,墙体建造时,往往需要对外墙合理设计,例如采用抗震材料等。
4.然而,外墙仅采用抗震材料来达到抗震效果显然是不够的,地震来临时,墙体不可能朝着预想的方向变形,因此在墙体底部又加设减震弹簧的方式,由于减震弹簧混凝后处于规则性状态,因此墙体遇震时卸力方向比较单一,结合综上所述抗震结构可以看出,现有的墙体遇震时,卸震效果仍然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的基础抗震结构,在基建顶部与底部设置多方向卸力结构,可在其顶部施工后建成的墙体遇震时,提高抗震能力。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的基础抗震结构,包括基建墙和固定于所述基建墙顶部两侧的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建墙两侧面开设有v形槽道,所述基建墙顶面开设有两处卸力槽,所述卸力槽与所述槽道之间通过开设耳槽实现槽道相通,所述卸力槽内设有卸力板,卸力板端头设有位于所述耳槽内的耳板,所述槽道内设有与所述耳板连接的斜柱,所述斜柱通过镶块设于v槽道的外端斜道内,所述耳槽内设有台阶,所述斜柱顶段套装有上弹簧,所述上弹簧底部落于台阶面上,所述斜柱底端设有贯穿在所述镶块内的插柱,所述镶块顶端与所述斜柱的底端之间套设有下弹簧,所述卸力板顶面受压时压入卸力槽内,使得所述斜柱沿所述槽道向下移动,同时使得上弹簧和所述下弹簧对所述卸力板卸力缓冲;所述斜柱中部开设有环槽,所述环槽内套设有套环,所述套环上连接有多股钢丝,由所述槽道的内端斜道沿所述基建墙长度方向开设有孔道,所述多股钢丝的另一端伸向所述孔道内,所述侧体所在的基建墙两侧壁面上沿其垂直方向开设有垂直孔,垂直孔为若干,且按所述基建墙侧壁长度方排列,所述多股钢丝上连接有若干贯穿在所述垂直孔中的同步柱,所述同步柱顶端由所述垂直孔向上伸出,且通过同步柱在所述基建墙两侧设有剪叉架。
7.作为优选的:所述剪叉架是由若干连杆通过弹簧柱铰接在一起的铰接架,且弹簧柱同侧设置。
8.作为优选的:所述基建墙顶部两侧通过钢筋混凝土浇灌有侧体,所述侧体的高度低于所述卸力板的高度,所述弹簧柱底端与所述侧体顶面接触,弹簧柱是由顶部钢筋柱和底部弹簧式伸缩杆构成的复合式铰接柱。
9.作为优选的:所述卸力板的侧边棱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一排弧形槽,弧形槽内设置有挡动块。
10.作为优选的:所述挡动块的底面为倒角面的梭形底面,所述剪叉架的截面为倾斜面,所述挡动块位于所述剪叉架顶部,当所述卸力板受压并带着所述挡动块向下移动时,所述挡动块利用底部梭形面挤压所述剪叉架,使得所述剪叉架剪叉动作。
11.作为优选的:所述套环套设在斜柱的环槽上,且所述套环的底面与所述环槽底面贴合,使得所述斜柱带着环槽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后,再通过套环带动所述多股钢丝,将所述垂直孔内的同步柱向下拉动。
12.作为优选的:所述槽道内通过其v形结构,构成了拐体,所述拐体顶部设置有用于导向所述多股钢丝的圆角面。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混凝土基建顶部开设有卸力槽,卸力槽内设置有向下卸力的卸力板,令基建顶部施工后的墙体遭受地震时向下卸力,达到减震防抗塌的目的,利用卸力板在基建侧部设有减震式斜柱,使得卸力板受压卸力时,同时使得斜柱倾斜下移,达到倾斜式卸力的目的,由于倾斜式卸力,从而令墙体受震时,呈外扩状卸力,增加卸力距离,令基建上的墙体受震时进一步提高其抗震能力,采用钢丝绳与斜柱连接的方式,又在基建顶部两侧设置有剪叉架,卸力板受震向下卸力时,还会导致剪叉架朝墙体两侧趋势性剪叉动作,使得基建顶部的墙体受震时,墙体向朝两侧变形时,经剪叉架趋势性动作影响,得以卸力,由此可以看出,本建筑基建可令在其顶部施工后的墙体受震时达到多方向卸力的目的,地震时不易崩塌。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由图1引出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由图1引出的b 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挡动块和剪叉架的具体位置关系,以及两者斜面原理图;图5为本发明的主视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图7为本发明体基建墙的两旋转视角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中由卸力板、斜柱以及同步柱等构成的卸力式抗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由图8引出的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中弹簧柱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15.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基建墙;101、槽道;102、孔道;10201、垂直孔;103、卸力槽;104、耳槽;10401、台阶;2、侧体;3、卸力板;301、耳板;302、挡动块;4、斜柱;401、上弹簧;402、环槽;403、插柱;5、套环;501、多股钢丝;502、同步柱;6、下弹簧;7、镶块;8、拐体;9、剪叉架;901、弹簧柱。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所属
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发明的限制。
1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所属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型中的具体含义。
19.参照附图1

10,一种建筑工程的基础抗震结构,包括基建墙1和固定于所述基建墙1顶部两侧的侧体2,在实际施工时,此基建墙1相当于墙体施工时的底部基础,如图1、图5以及图6所示,基建墙1两侧面开设有v形槽道101,基建墙1顶面开设有两处卸力槽103,卸力槽103与槽道101之间通过开设耳槽104实现槽道相通,卸力槽103内设有卸力板3,卸力板3端头设有位于耳槽104内的耳板301,施工时将墙体顶部施工料垒加到卸力板3顶部,或者向上垒制砖块,此卸力板3对顶部施工墙体在遭受地震时,达到缓冲卸力的目的,由于卸力板3端头设置有耳板301,且耳板301和卸力板3分别设于耳槽104和卸力槽103内的,因此墙体底部震动时,卸力板3向下缓震式移动时,更加平稳,卸力板3两部分的设置,提高其结构合理性。
20.如图1、图8以及图9所示,槽道101内设有与耳板301连接的斜柱4,斜柱4通过镶块7设于v槽道101的外端斜道内,耳槽104内设有台阶10401,斜柱4顶段套装有上弹簧401,上弹簧401底部落于台阶10401面上,斜柱4底端设有贯穿在镶块7内的插柱403,镶块7顶端与所述斜柱4的底端之间套设有下弹簧6,卸力板3顶面受压时压入卸力槽103内,使得斜柱4沿槽道101向下移动,同时使得上弹簧401和下弹簧6对卸力板3卸力缓冲,下弹簧6和上弹簧401构成了双级式缓冲结构,基建顶部的墙体受震而出现振动时,不但利用卸力板3向下卸力,而且卸力板3向下移动并卸力动作时,还使得斜柱4呈倾斜状向下移动,并且在下弹簧6和上弹簧401形成的双级式缓冲效果,令其卸震力距变大,较直接垂直式设置减振弹簧的传统方式来说,卸力距离更大,卸力效果更好。
21.如图8、图9所示,斜柱4中部开设有环槽402,环槽402内套设有套环5,套环5上连接有多股钢丝501,由槽道101的内端斜道沿基建墙1长度方向开设有孔道102,多股钢丝501的另一端伸向孔道102内,侧体2所在的基建墙1两侧壁面上沿其垂直方向开设有垂直孔10201,垂直孔10201为若干,且按基建墙1侧壁长度方排列,多股钢丝501上连接有若干贯穿在垂直孔10201中的同步柱502,同步柱502顶端由垂直孔10201向上伸出,且通过同步柱502在基建墙1两侧设有剪叉架9,剪叉架9是由若干连杆通过弹簧柱901铰接在一起的铰接架,套环5套设在斜柱4的环槽402上,且套环5的底面与环槽402底面贴合,因此受卸力板3影响使得斜柱4向下移动并卸力动作时,使得斜柱4带着环槽402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后,再通过套环5带动多股钢丝501向下拉动,并且受其向下拉动动作,将垂直孔10201内的同步柱502也一并向下拉动,使得墙体施工时,混建在剪叉架9上的墙体建筑区也向下卸力,结构合理。
22.又由于用于铰接剪叉架9的弹簧柱901同侧设置,并且基建墙1顶部两侧通过钢筋
混凝土浇灌有侧体2,本基础在实际使用时,将侧体2以下所有的部位全部位于施工坑内掩埋,仅留侧体2顶部区域留在地面之上,建筑墙体利用侧体2顶部区域垒加施工制墙体,侧体2的高度低于卸力板3的高度,墙体建成后,给卸力板3留出向下的卸力空间,弹簧柱901底端与侧体2顶面接触,如图3、图10所示,弹簧柱901是由顶部钢筋柱和底部弹簧式伸缩杆构成的复合式铰接柱,侧体2的设置使得用于承载墙体侧部范围区域的剪叉架9底部被支撑,但其顶部施工后的墙体受震时,同样会利用剪叉架9的向下动作趋势,达到卸力抗震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地震来临时,由于墙体底部会因震而产生松动而令卸力板3和剪叉架9最先因松动而出现上述向下式的卸力动作,且卸力板3和剪叉架9向下动作趋势,只是瞬间移动,且幅度不大,只要达到向下式卸力的目的即可,如图1、图2以及图4原理图所示,又由于卸力板3的侧边棱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一排弧形槽,弧形槽内设置有挡动块302,挡动块302的底面为倒角面的梭形底面,剪叉架9的截面为倾斜面,挡动块302位于剪叉架9顶部,当卸力板3受压并带着挡动块302向下移动时,且此时斜柱4的环槽402顶部面还没压到套环5时,挡动块302利用底部梭形面会先挤压剪叉架9(确切的说是压到剪叉架9的倾斜面上),使剪叉架9的连杆沿侧体2的长度方向偏斜,使得剪叉架9完成剪叉动作,迫使基建在基建墙1顶面且同时位于剪叉架9范围内的墙体面达到多方向卸力的目的,墙体向朝两侧变形时,经剪叉架9趋势性动作影响,得以多方向,由此可以看出,本建筑基建,可令在其顶部施工后的墙体受震时达到多方向卸力的目的,地震时不易崩坍,如果顶部墙体受震比较厉害,而导致斜柱4继续向下动作移动时,环槽402的底部面就会压到套环5上,令套环5通过多股钢丝501,将同步柱502向下拉动,从而又令剪叉架9紧随卸力板3向下移动,令墙体受地震时又达到来自于底部向下卸力的目的,卸力动作递次进行,卸力抗振效果更好。
23.槽道101内通过其v形结构,构成了拐体8,拐体8顶部设置有用于导向多股钢丝501的圆角面,斜柱4带着多股钢丝501向下拉动时,多股钢丝501经拐体8导向,移动更加平滑,结构合理。
24.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