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4003发布日期:2022-03-19 23:07阅读:72来源:国知局
马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智能马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马桶。


背景技术:

2.智能马桶通常包括水箱、底座和便池,水箱用于储水以对便池进行冲洗,底座设于水箱上,底座用于安装智能马桶所配置的清洗模块、供电模块等其他元件。目前的智能马桶,水箱和底座之间通常存在间隙,水箱在进水过程中,可能会有液体流至水箱和底座之间,或者智能马桶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水汽进入水箱和底座之间,导致水箱和底座之间积水,容易滋生细菌,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水箱和底座之间容易积水的问题,提供一种马桶。
4.一种马桶,包括:
5.便池;
6.水箱,包括相互连接的箱体和箱盖;
7.底座,设于所述箱盖上,所述底座设有风道以及连通所述风道和所述便池的进风口,所述底座与所述箱盖之间围设形成连通所述风道的排风通道;以及
8.风扇,设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风扇用于将所述便池内的气体吸入所述风道,并排向所述排风通道。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盖具有背向所述箱体的第一表面,所述排风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排风段和干燥段,所述排风段形成于所述风扇的出风侧,所述干燥段沿所述第一表面延伸,所述排风段的气流方向垂直或倾斜于所述第一表面。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干燥段包括相互连通的至少两个子段,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段之间形成拐角。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盖具有背向所述箱体的第一表面,所述风扇的出风面朝向所述第一表面。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具有倾斜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导风面,所述导风面对应所述排风通道的起始段,且所述导风面在所述出风面上的投影落入所述风扇内。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座体和盖体,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座体,所述风扇设于所述座体上,所述盖体设于所述座体上,并与所述座体围设形成所述风道。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滤芯,所述滤芯设于所述座体的进风口处,所述滤芯和所述风扇分别与所述盖体的两端位置相对应。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盖具有敞口结构,所述敞口结构对应所述排风通道的终点段;和/或,
16.还包括线路板,所述线路板设于所述箱盖上并与所述排风通道的终点段位置相对应。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风扇上的减震套,所述底座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风扇的装配槽,所述减震套的外表面设有凸点或筋条,以使得所述减震套的主体与所述装配槽的槽壁和槽底相间隔。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风扇的装配槽,所述装配槽的槽壁和槽底设有凸点或筋条,以使得所述装配槽的槽壁和槽底与所述风扇相间隔。
19.上述马桶,底座和箱盖之间形成排风通道,风扇能够将便池内的气体吸入风道内,实现便池的除臭功能,同时还能够将气体排向排风通道,从而促进底座与箱盖之间的空气流动,消除箱盖与底座之间的积水,防止滋生细菌。由此,上述马桶,通过风道和排风通道的设计,采用一个风扇即可将便池的除臭功能与底座和箱盖之间的干燥功能相结合,实现风扇和马桶空间的充分利用。
附图说明
20.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马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一些实施例中马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2所示的马桶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23.图4为图3所示的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4.图5为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和箱盖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和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另一些实施例中箱盖和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一些实施例中风扇和减震套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一些实施例中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其中,10、马桶;110、便池;120、水箱;1210、箱体;1220、箱盖;1221、第一表面;1222、敞口结构;1224、线路板;130、底座;1310、座体;1320、盖体;1330、风道;1331、进风口;1332、排风通道;1333、排风段;1334、干燥段;1335、第一子段;1336、第二子段;1337、导风面;1338、装配槽;1339、抵接柱;140、风扇;1410、出风面;150、滤芯;160、减震套;1610、主体;1620、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4.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6.请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图1和图2分别为一些实施例中马桶10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马桶10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马桶10包括便池110、水箱120、底座130和风扇140。便池110供用户坐便使用,水箱120连通外界水源,例如通过管道结构连通马桶10外的自来水管,水箱120用于储水以冲洗便池110,底座130设于水箱120上。底座130可用于承载或安装马桶10所配置的其他元件,例如,马桶10配置有用于对用户部分部位进行清洗的清洗模块,以及对清洗模块等其他用电元件进行供电的供电模块,则清洗模块和供电模块均可安装于底座130上。底座130内设有风道1330,底座130还设有连通风道1330和便池110的进风口1331,风扇140设有风道1330内。风扇140能够产生气流,从而将便池110内的气体通过进风口1331吸入风道1330,并经风扇140排出,从而实现便池110的除臭效果。
37.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水箱120包括相互连接的箱体1210和箱盖1220,底座130设于箱盖1220上,且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围设形成连通风道1330的排风通道1332。具体地,排风通道1332的进风处对应风扇140的出风侧。便池110内的气体被风扇140吸入风道1330内后,经风扇140排出至排风通道1332。换言之,风扇140将气体排向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从而加速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空气流动,对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起到干燥效果,从而消除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积水。
38.上述马桶10,通过风道1330和排风通道1332的设计,采用一个风扇140即可同时实现便池110的除臭功能以及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干燥功能,从而将便池110的除臭功能与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干燥功能相结合,实现风扇140和马桶10空间的充分利用,降低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干燥成本。
39.可以理解的是,除排风通道1332外,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还存在其他连通马桶10外界空间的间隙,以便风扇140排至排风通道1332的气体能够进一步排除到马桶10外界,
从而促进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空间与外界的空气循环,使得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保持干燥,不易积水,从而避免滋生细菌。另外,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仅示意出便池110的部分结构,当然,马桶10还可包括连通便池110的虹吸管以及用于遮蔽便池110、水箱120和底座130的壳体等其他结构,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40.参考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140具有朝向排气通道的出风面1410,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331以及出风面1410分别界定风道1330的起点和终点,同时,出风面1410还界定排风通道1332的起点。在一些实施例中,箱盖1220具有背向箱体1210的第一表面1221,排风通道1332包括相互连通的排风段1333和干燥段1334。具体地,排风段1333形成于风扇140的出风侧,例如,排风段1333由出风面1410、底座130位于出风侧的部分,以及第一表面1221与出风面1410相对的部分界定。干燥段1334沿第一表面1221延伸,例如,干燥段1334由底座130大致平行于第一表面1221的部分与第一表面1221界定。气体经风扇140排向排风段1333,进而经排风段1333进入干燥段1334,以加速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气体流动。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段1333的气流方向垂直或倾斜于第一表面1221。例如,排风段1333的气流方向与第一表面1221之间的锐角夹角大于或等于60度。换言之,在排风段1333和干燥段1334的交界处,气流的方向发生大于或等于60度的拐弯,从而使得气流能够较大程度地冲击第一表面1221,增大气流与第一表面122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提升气流对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干燥效果。
41.更进一步地,参考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干燥段1334的内壁面的横截面积小于排风段1333的内壁面的横截面积。其中,干燥段1334的内壁面可以理解为底座130和箱盖1220围设形成干燥段1334的表面,横截面可以理解为干燥段1334的内壁面在垂直于气流方向的平面上的截面,排风段1333同理。换言之,干燥段1334在垂直于气流方向的平面上比排风段1333更窄。由此,当气体从排风段1333流至干燥段1334时,气体的流动空间变窄,能够提升干燥段1334内气流的流速,从而提升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气体流动效果,进而提升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干燥效果。
42.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140的出风面1410朝向第一表面1221。例如,风扇140的出风面1410与第一表面1221正对,则风扇140的出风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1221,风扇140排出的气体经排风段1333后以较大拐角进入干燥段1334。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30具有倾斜于第一表面1221的导风面1337,导风面1337对应排风通道1332的起始段,且导风面1337在出风面1410上的投影落入风扇140内。可以理解的是,排风通道1332的排风段1333即为排风通道1332的起始段,则导风面1337形成排风段1333的内壁的一部分。如此设置,由风扇140排向排风段1333的气体能够通过导风面1337的导向更顺利地进入干燥段1334,减小气流因拐角过大而导致的动能损失,从而使得气体进入干燥段1334后能够充分干燥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空间。当然,导风面1337的设置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排风段1333和干燥段1334的交界位置,底座130用于界定排风通道1332的整个表面均可以倾斜于第一表面1221,从而有利于气体能够更顺利地从排风段1333进入干燥段1334。例如,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底座130的内壁面与导风面1337相对的表面也倾斜于第一表面1221。
4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表面1221可以为平整表面,也可以为非平整表面,而当第一表面1221为非平整表面时,描述导风面1337倾斜于第一表面1221,可以理解为导风面1337倾斜于第一表面1221大致的延伸方向。
44.一并参考图4、图5和图6所示,图5为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30和箱盖1220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30和风扇140的结构示意图。在图4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虚线箭头均可理解为气体流向的示意。在一些实施例中,干燥段1334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子段1335和第二子段1336,第一子段1335还连通排风段1333,且第一子段1335和第二子段1336之间形成拐角。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描述两个通道之间形成拐角,可以理解为在该两个通道的交界处,气体发生拐向,例如气体的流向改变大于或等于60
°
。如此设置,气体在第一子段1335和第二子段1336的交界处会发生较大程度的拐向,从而提升气体对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冲击,进一步提升气流的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干燥效果。同时,设置呈夹角的两段通道结构,使得干燥段1334在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能够覆盖较大的范围,对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更大范围气道干燥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消除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积水。当然,干燥段1334还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子段,例如干燥段1334包括相互连通的三个、四个或五个子段,且相邻两个子段之间均形成拐角,从而进一步提升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的干燥效果。
45.一并参考图5、图6和图7,图7为另一些实施例中箱盖1220和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箱盖1220具有敞口结构1222,敞口结构1222具有能够开合的盖板,以连通或封闭水箱120内的空间。可以理解的是,当敞口结构1222连通水箱120以及箱盖1220与底座1310之间的空间时,水箱120内的水汽容易通过敞口结构1222到达箱盖1220与底座1310之间形成积水,而越靠近敞口结构1222的位置越容易积水。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敞口结构1222对应排风通道1332的终点段,例如,敞口结构1222对应第二子段1336的终点,从而能够将风扇140排出的气体导流至敞口结构1222与底座130之间,对容易积水的敞口结构1222位置起到干燥作用,防止敞口结构1222处积水而滋生细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箱盖1220也可不设置敞口结构1222,风扇140排出的气体对从外界或从马桶10内部其他空间进入底座1310与箱盖1220之间的液体起干燥作用。
46.当然,排风通道1332的终点还可对应其他容易积水或者需要保持干燥的结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马桶10还包括设于箱盖1220上的线路板1224,线路板1224可以为水箱120的进水控制线路板,线路板1224与排风通道1332的终点段位置相对应。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仅示意出罩设线路板1224的保护壳,线路板1224的线路部分设于保护壳内。排风通道1332能够将风扇140排出的气体导流至线路板1224处,使得线路板1224保持干燥,避免积水影响线路板1224的正常运行。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线路板1224可临近敞口结构1222设置,则排风通道1332将风扇140排出的气体导流至排风通道1332的终点段时,能够同时消除敞口结构1222和线路板1224的积水。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线路板1224和敞口结构1222设于箱盖1220的不同位置,则排风通道1332还可包括并行设置的两个子段,两个子段的终点分别对应敞口结构1222和线路板1224。换言之,排风通道1332将风扇140排出的气体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导流至线路板1224处,另一部分导流至敞口结构1222处,从而能够同时使得线路板1224和敞口结构1222处保持干燥。
47.干燥段1334的形成方式不限,只要能够在底座130和箱盖1220之间形成连通排风段1333的通道结构即可。结合图2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30朝向箱盖1220的表面内凹形成开槽,底座130开槽的槽壁和槽底与第一表面1221共同围设形成干燥段1334。如此,通过对底座130的开槽结构进行设计即可将气流导至敞口结构1222处,能够简化排风通
道1332的设置工序。
48.请再参见图1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30包括座体1310和盖体1320,座体1310设于箱盖1220上,进风口1331设于座体1310,风扇140设于座体1310上。盖体1320设于座体1310上,并与座体1310围设形成风道1330。在一些实施例中,马桶10还包括设于进风口1331处的滤芯150,滤芯150可以包括活性炭等具备过滤功能的物质,滤芯150用于对从便池110进入风道1330内的气体进行过滤,提升风道1330对便池110内气体的除臭效果。滤芯150和风扇140均可设置于盖体1320和座体1310围设形成的空间内,盖体1320可与座体1310通过卡扣、过盈配合等方式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滤芯150和风扇140的更换和维护。当然,盖体1320也可与座体1310一体成型设置。
49.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滤芯150和风扇140分别与盖体1320的两端位置相对应,进风口1331由座体1310位于便池110上方的部分朝向便池110开口形成。当风扇140启动后,风扇140旋转形成由进风侧指向出风侧的气流,使得风道1330处形成负压,从而带动便池110内的空气由进风口1331进入风道1330,并从盖体1320的其中一端流至另一端,进而经风扇140排向排风通道1332。当然,参考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1320与滤芯150相对的一端也可形成斜面(图未标出),斜面对从进气口进入风道1330的气流起到导向作用,使得气流能够更顺利地流向风扇140。
50.请参见图4和图8,图8为一些实施例中风扇140和减震套160的结构示意图。风扇140的类型不限,可以为任意适用的能够产生气流以将便池110内的气体吸入风道1330内的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140包括转轴以及多个沿转轴旋转的扇叶。风扇140的排风方向平行于风扇140的轴向,则风扇140相背设置且在轴向上相间隔的两表面分别为风扇140的进风面和出风面1410,位于风扇140的出风面1410一侧的空间即可理解为风扇140的出风侧。在一些实施例中,马桶10还包括套设于风扇140上的减震套160,减震套160用于缓冲风扇140在转动时产生的震动,防止风扇140产生的震动传递至底座130上而影响底座130上其他元件的正常运行,或者产生噪音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51.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座体1310设有用于容置风扇140的装配槽1338,装配槽1338的槽壁环绕风扇140的侧面设置,装配槽1338的槽底与风扇140的出风面1410相对,且槽底开孔以供风扇140排风。在一些实施例中,减震套160套设于风扇140上,并使得风扇140与装配槽1338的槽底和槽壁相间隔。减震套160的外表面设有凸点1620,凸点1620抵接装配槽1338的槽底和槽壁,以使得减震套160的主体1610与装配槽1338的槽壁和槽底相间隔。设置凸点1620,能够使得风扇140以及减震套160整体与装配槽1338的槽底和槽壁形成点接触而非面接触,极大减小了减震套160与座体1310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抑制风扇140的震动向座体1310传递。同时,凸点1620可采用橡胶等弹性材质,则凸点1620也具备良好的缓冲效果,当风扇140的震动传递至凸点1620时,能够被凸点1620有效地减弱,进一步提升减震套160的减震效果。
52.凸点1620的具体设置不限,例如可与减震套160的主体1610一体成型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减震套160设有多个主体1610,多个主体1610在主体1610的外表面上间隔设置,并呈均匀分布或任意不规则方式排列。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610的外表面也可设置多条相间隔的长条状筋条,以将主体1610和装配槽1338的槽底和槽壁相间隔。设置筋条使得风扇140及减震套160整体与装配槽1338的槽底和槽壁形成线接触而非面接触,也能够
减小减震套160与座体1310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抑制风扇140的震动向座体1310传递。
5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装配槽1338的槽壁和槽底还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点1620或筋条,以将装配槽1338的槽壁和槽底与风扇140及减震套160构成的整体相间隔,如此,也能够减小减震套160与座体1310的接触面积,提升减震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仅减震套160的外表面设置凸点1620或筋条,也可仅装配槽1338的槽底和槽壁设置凸点1620或筋条,当然,减震套160的外表面以及装配槽1338的槽底和槽壁也可同时设置凸点1620或筋条,只要能够使得减震套160的主体1610与座体1310之间形成点接触或线接触,而非面接触即可。值得一提的是,减震套160的外表面形成凸点1620,则减震套160与装配槽1338的槽底和槽壁的接触面积最小,凸点1620的减振效果也更佳。
54.结合图4和图9所示,图9为一些实施例中盖体132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1320朝向风扇140的表面凸设有多个相间隔的抵接柱1339,抵接柱1339抵接风扇140的进风面,以将风扇140固定于装配槽1338内。设置抵接柱1339固定风扇140,使得盖体1320与风扇140之间也呈点接触,有利于抑制风扇140的震动传递至盖体1320,实现减震效果。
5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