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桩基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00172发布日期:2022-01-15 04:46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桩基础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桩基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桩基础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建筑桩基础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基桩在水流、气流或落石等自然侵蚀下,容易造成混凝土破损开裂、孔洞或基桩面有缺陷,特别是来自侧面的损害,这样会对桩基础结构的整体安全性与耐久性造成威胁,此时必须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对桩基础结构进行维修或补强。因此,改进桩基础结构,使其能够受到更多保护,整体结构更加稳定与坚固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桩基础结构,至少解决现有桩基础结构的不够稳固、容易受到损害而导致维修成本过高的问题,具有整体结构更加稳定与坚固,从而减少维修成本的优点。
5.(二)技术方案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桩基础结构,包括基桩和承台,所述基桩包括桩孔、第一桩头以及连接平台,所述桩孔沿基桩的中轴线设置于基桩内部,所述第一桩头设置于基桩的底部,所述连接平台设置于所述基桩的顶部,所述承台通过连接平台连接于所述基桩上;
7.所述连接平台的底部安装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为一柱体且环绕所述基桩设置于所述连接平台上,所述支撑脚包括外体以及内体,所述外体与内体之间设有若干空腔,所述空腔之间填充有若干支撑弹簧,所述支撑脚背离所述连接平台一侧的对角处均设有第二桩头。
8.所述基桩与支撑脚插入底下的端部分别为第一桩头与第二桩头,第一桩头与第二桩头均用于方便该桩基础结构深入地下。
9.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撑脚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二个加强杆,所述两个加强杆相互对称设置于所述外体的外侧壁上。
10.如此设置,在支撑脚的外侧壁上增加一对相互对称的加强杆,使其整体更加平衡。
11.进一步设置,所述加强杆包括第一圆弧杆和第二圆弧杆,所述第一圆弧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外体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二圆弧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圆弧杆背离所述外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圆弧杆背离所述第一圆弧杆的一端设有平行于所述基桩的第三桩头。
12.如此设置,当第三桩头的位置低于所述支撑脚的底部,此时第二圆弧杆通过第三桩头插入土中,并固定于地表内,从而达到支撑加强杆的效果,进而提高支撑脚的稳固性。
13.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桩头、第二桩头以及第三桩头均为圆锥形。
14.如此设置,圆锥形的桩头焊接在基桩、支撑脚以及第二圆弧杆的端部,在基桩、支
撑脚以及第二圆弧杆进一步深入土中时,不易造成桩头的破坏与桩身倾斜。
15.进一步设置,所述基桩为空心状柱体,且所述桩孔内嵌入设置有土工格栅以及构造柱。
16.如此设置,往基桩内的土工格栅与构造柱均浇注混凝土,使其一体成型,整体形成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减少基桩裂纹的产生,还增强了基桩内砌体的强度,增强基桩的整体稳固性。
17.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撑脚的内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内体套设于基桩外,并且,所述土工格栅和构造柱分别依次贯穿基桩、支撑脚和连接平台与承台相连。
18.如此设置,承台、连接平台、支撑脚以及基桩通过土工格栅和构造柱,接着浇注混凝土,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使得该工程建筑的整体更加稳定牢固。
19.进一步设置,所述基桩以及支撑脚的外表面均涂覆有防腐层。
20.如此设置,防腐层降低了基桩或支撑脚在潮湿环境中受到腐蚀的几率。
21.(三)有益效果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桩基础机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3.1.该新型桩基础结构,因为在连接平台下方设置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为一柱体且环绕所述基桩设置于所述连接平台上,所述支撑脚包括外体以及内体,所述外体与内体之间设有若干空腔,所述空腔之间填充有若干支撑弹簧,在该新型桩基础结构受到来自侧面的冲击力时,支撑弹簧起到缓冲的作用,使得该新型桩基础结构整体更加稳定,克服了现有的桩基础结构整体结构单一,稳定性不足的问题,进而达到了桩基础结构稳定性更好、整体结构更坚固的效果。
24.2.该新型桩基础结构通过在支撑脚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对相互对称的加强杆,所述加强杆包括第一圆弧杆和第二圆弧杆,所述第一圆弧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外体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二圆弧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圆弧杆背离所述外体的一端,加强杆、支撑脚与地表可形成近似三角形的支撑结构,支撑效果更好,并且所述第二圆弧杆背离所述第一圆弧杆的一端设有平行于所述基桩的第三桩头,该加强杆可通过第三桩头插入地表下,从而实现加强杆、支撑脚与地表三者一体成型的支撑结构,整体更加稳固,克服了现有的桩基础结构整体结构稳定性不足,无辅助基桩起到支撑作用的机构的问题,实现了进一步提高桩基础结构稳定性的效果。
25.3.该新型桩基础结构通过设置有防腐层,在基桩以及支撑脚的外表面涂上一层厚厚的防腐层,使该桩基础结构与外界的潮湿的环境隔离,这层涂层阻止了腐蚀介质与腐蚀材料的接触,这样就大大减小了桩基础结构遭到腐蚀的几率,克服了现有的桩基础结构无防腐蚀准备,结构容易被腐蚀,维修成本大的问题,进而实现了避免了钢筋易被腐蚀,起到防腐的作用并且节省维修成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桩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脚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桩俯视图。
30.其中:1、基桩;2、承台;3、支撑脚;4、加强杆;5、土工格栅;6、构造柱;10、桩孔;11、第一桩头;12、连接平台;31、外体;32、内体;
31.33、支撑弹簧;34、第二桩头;41、第一圆弧杆;42、第二圆弧杆;43、第三桩头;a、地表。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桩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脚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桩俯视图。
3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桩基础结构,包括基桩1和承台2,基桩1包括桩孔10、第一桩头11以及连接平台12,桩孔10沿基桩1的中轴线设置于基桩1内部,第一桩头11设置于基桩1的底部,连接平台12设置于基桩1的顶部,承台2通过连接平台12连接于基桩1上;
35.连接平台12的底部安装有支撑脚3,支撑脚3为一柱体且环绕基桩1设置于连接平台12上,支撑脚3包括外体31以及内体32,外体31与内体32之间设有若干空腔,空腔之间填充有若干支撑弹簧33,支撑脚3背离连接平台12一侧的对角处均设有第二桩头34。
36.基桩1与支撑脚3插入底下的端部分别为第一桩头11与第二桩头34。
37.支撑脚3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二个加强杆4,两个加强杆4相互对称设置于外体31的外侧壁上。加强杆4包括第一圆弧杆41和第二圆弧杆42,第一圆弧杆41固定连接于外体31的外侧壁上,第二圆弧杆42固定连接于第一圆弧杆41背离外体31的一端,第二圆弧杆42背离第一圆弧杆41的一端设有平行于基桩1的第三桩头43。第一桩头11、第二桩头34以及第三桩头43均为圆锥形。基桩1为空心状柱体,且桩孔10内嵌入设置有土工格栅5以及构造柱6。支撑脚3的内体32为中空结构,内体32套设于基桩1外,并且,土工格栅5和构造柱6分别依次贯穿基桩1、支撑脚3和连接平台12与承台2相连。基桩1以及支撑脚3的外表面均涂覆有防腐层。
38.工作原理:
39.根据材料力学性能,同样的质量的物料,空心的基桩1相较于实心基桩1具有更高的抗弯模量,因此外方内圆的基桩1具有承载能力强、生产周期短的特点,基桩1的外表面积大且成方型,在土层中桩体与土的休止角比圆型的外表大得多,所以空心基桩1比管桩在同等地质条件下能获得更大的承载力,在同样地使用条件下,方桩的横截面积要大于圆柱。
40.由于在基桩1外环绕套设有一支撑脚3,由于支撑脚3内设有若干支撑弹簧33,支撑脚3不仅可以增加该桩基础结构受到来自侧面的冲击力,起到缓冲效果,还能配合防腐层减少来自周遭环境对基桩1的侵蚀。
41.由于桩孔10内嵌入设置有土工格栅5以及构造柱6,支撑脚3的内体32为中空结构,内体32套设于基桩1外,并且,土工格栅5和构造柱6分别依次贯穿基桩1、支撑脚3和连接平台12与承台2相连,通过浇注混凝土将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稳定性更高,整体更牢固。
4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