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明挖双仓电缆隧道工艺井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17126发布日期:2021-12-01 10:33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明挖双仓电缆隧道工艺井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工艺井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明挖双仓电缆隧道工艺井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外围分布的高压、特高压架空线路虽缓解了城市的电力供电需求,但高压架空线路影响城市市容市貌,占地面积较大,限制着城市内部的发展,故在城市内无法沿用架空线路,因此,对于城市周边110至500千伏高压电力电缆的配套设施,以电缆隧道为主。
3.现有的电缆隧道以明挖双仓电缆隧道为主,且采取长方形直通井,如图1所示,对于长方形直通井的布置结构,若电缆为直通方式布置,即从隧道口沿直线段内壁为隧道中心线在工艺井内直线布置,外侧电缆不靠墙敷设,电缆无需转弯,此时因井内中间空间已被电缆及其支架占用,楼梯等井内配套设施一般布置在远离隧道中心线且靠近井壁的位置,但人员施工和运维时需从电缆之间的缝隙中穿过,人员通行不便,同时易对电缆造成磕碰和损伤,不利于电缆安全运行。若电缆为靠井壁方式布置,即从隧道口进行两次沿直角转弯后贴部分井壁布置,电缆不易弯折,即便需转弯也要满足转弯半径,且电缆直径越大越难弯折,越易对电缆造成损伤;转弯过程中无法靠井壁布置的部分电缆,需在施工时布置预埋件和立柱,以保证井内电缆每隔1000mm存在一处固定,以防电缆位移,但立柱位置需根据实际电缆走向进行调整,造成部分预埋件及立柱的浪费,增加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明挖双仓电缆隧道工艺井布置结构,以解决现有长方形直通井的明挖双仓电缆隧道布置结构不合理的技术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提供一种明挖双仓电缆隧道工艺井布置结构,包括顶层、中间层和底层;
7.所述顶层与所述中间层之间、所述中间层和所述底层之间均设有连接楼梯;
8.所述底层呈喇叭型,且以直线段内壁为中线分为第一仓和第二仓,所述第一仓和所述第二仓对称分布;所述底层设有防火墙、防火门、电缆支架、第一横担、第二横担和电力电缆;
9.其中,所述防火墙设于所述直线段内壁和喇叭口段内壁之间,且所述防火墙上设有所述防火门;所述电缆支架沿所述喇叭口段内壁和所述直线段内壁分布,所述第一横担和所述第二横担均设置在所述电缆支架上,所述电力电缆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担和所述第二横担上,且通过连续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喇叭口段内壁和所述直线段内壁。
10.进一步地,所述电力电缆的电压为110至500千伏。
11.进一步地,所述底层喇叭型的转弯半径随所述电力电缆的电压变化,所述转弯半径大于等于3000mm。
12.进一步地,当所述电力电缆的电压为110千伏时,所述底层喇叭型的转弯半径大于等于3000mm;
13.当所述电力电缆的电压为500千伏时,所述底层喇叭型的转弯半径大于等于4000mm。
14.进一步地,所述底层还设有集水坑;所述集水坑位于所述第一仓和所述第二仓的底部;
15.所述集水坑中设有水泵和排水管道。
16.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层设有投料口、走廊、风机房、隧道通风口和弱电配置箱;
17.所述投料口与所述底层相连;所述隧道通风口位于所述中间层的底部,且与所述底层的顶部连通。
18.进一步地,所述顶层设有进风口,且通过所述进风口与所述中间层联通。
19.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层和所述第一仓之间设有连接楼梯,所述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仓之间设有连接楼梯。
20.本技术提供一种明挖双仓电缆隧道工艺井布置结构,包括顶层、中间层和底层;所述顶层与所述中间层之间、所述中间层和所述底层之间均设有连接楼梯;所述底层呈喇叭型,且以直线段内壁为中线分为第一仓和第二仓,所述第一仓和所述第二仓对称分布;所述底层设有防火墙、防火门、电缆支架、第一横担、第二横担和电力电缆;其中,所述防火墙设于所述直线段内壁和喇叭口段内壁之间,且所述防火墙上设有所述防火门;所述电缆支架沿所述喇叭口段内壁和所述直线段内壁分布,所述第一横担和所述第二横担均设置在所述电缆支架上,所述电力电缆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担和所述第二横担上,且通过连续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喇叭口段内壁和所述直线段内壁。由于底层内壁本身存在拐角,电缆可以借助井壁自然转弯,有效减小了工艺井内的电缆热胀冷缩对周围隧道内电缆的位移形变程度,有效防止了电缆接头和终端的机械应力损伤,保障电缆安全可靠运行,存在便于检修的工作空间;防止施工过程中对电缆的损伤,减少电缆支架在架设所述立柱的预埋件,方便施工过程,提高井内空间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现有技术中长方形直通井的明挖双仓电缆隧道的平面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明挖双仓电缆隧道工艺井布置结构的整体剖面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明挖双仓电缆隧道工艺井布置结构底层的平面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明挖双仓电缆隧道工艺井布置结构中间层的平面图;
26.其中:a

顶层;b

中间层;c

底层;1、18

连接楼梯;2

集水坑;3

防火墙;4

电力电缆;5、6

连续固定件;7

防火门;8

第一横担;9

第二横担;10

喇叭口段内壁;11

直线段内壁;12

电缆支架;13

投料口;14

走廊;15

风机房;16

隧道通风口;17

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明挖双仓电缆隧道工艺井布置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顶层a、中间层b和底层c;
31.所述顶层a与所述中间层b之间、所述中间层b和所述底层c之间均设有连接楼梯1、18;
32.如图3所示,所述底层c呈喇叭型,且以直线段内壁11为中线分为第一仓和第二仓,所述第一仓和所述第二仓对称分布;所述底层c设有防火墙3、防火门7、电缆支架12、第一横担8、第二横担9和电力电缆4;
33.所述防火墙3设于所述直线段内壁11和喇叭口段内壁10之间,且所述防火墙3上设有所述防火门7;所述电缆支架12沿所述喇叭口段内壁10和所述直线段内壁11分布,所述第一横担8和所述第二横担9均设置在所述电缆支架12上,所述电力电缆4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担8和所述第二横担9上,且通过连续固定件5、6固定于所述喇叭口段内壁10和所述直线段内壁11。所述底层c还设有集水坑2;所述集水坑2位于所述第一仓和所述第二仓的底部;所述集水坑2中设有水泵和排水管道。
34.所述防火墙3上设有用于穿过电力电缆4的开孔,所述电力电缆4通过所述开孔穿过所述防火墙3。所述防火门7的宽度为1500mm。
35.其中,所述电力电缆4的电压为110至500千伏,所述底层喇叭型的转弯半径随所述电力电缆的电压变化,当电力电缆4的电压为110千伏时,转弯半径需要大于等于3000mm,当电力电缆4的电压为500千伏时,转弯半径需要大于等于4000mm。
3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层c喇叭型转角为160
°
,确保500千伏以及下电压等级的电力电缆4符合规定的转弯半径,有效扩大了进内空间。
37.其中,第一横担8用于井内电缆直线段,固定在隧道内壁的电缆支架12上,不受集水坑2位置的影响,节省材料及成本;第二横担9用于井内两处转弯之间,固定在隧道内壁的电缆支架12上,为防止电力电缆4受热膨胀所导致的位移,所述第二横担9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担8的长度,满足电力电缆4的热伸缩量。所述第二横担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担的长度,第一横担用于直线段电力电缆的敷设,第二横担用于转弯段电力电缆的敷设。在一种
具体的实时方式中,所述第一横担8的长度为700mm,第二横担9的长度为1000mm。
38.对于直线段内壁11的电力电缆4,直线敷设减小损伤,采用蛇形敷设减小电缆热伸缩量导致电缆位移的影响。
39.如图4所示,所述中间层b设有投料口13、走廊14、风机房15、隧道通风口16和弱电配置箱;所述投料口13与所述底层c相连,用于电缆由地面敷设入井,电缆敷设完毕后加盖带橡胶密封圈的电动液压井盖,以防外物入侵工艺井及电缆隧道;所述隧道通风口16位于所述中间层b的底部,且与所述底层c的顶部连通。走廊14中设有连接通向底层c第一仓和第二仓的两个楼梯口,以及通向顶层a的一个楼梯口。具体为,所述中间层b和所述第一仓之间设有一个连接楼梯1,所述中间层b和所述第二仓之间设有一个连接楼梯1。所述中间层b和所述顶层a之间设有一个连接楼梯18。
40.所述顶层a设有进风口17,且通过所述进风口17与所述中间层b联通。
41.本技术的工艺井为喇叭型开口,相较长方形工艺井增加了井内有效可用面积;电缆支架12靠墙排布,无需占用地面布置预埋件及电缆支架12的支柱,节省成本及井内空间;喇叭口转弯角度为160
°
,电力电缆4过钝角转弯平滑且范围较小,可满足高压电力电缆4要求的转弯半径;电缆投料口13位于隧道中间走廊14上方,电力电缆4投放时可操作空间大,电力电缆4施工过程安全系数高,施工和运维人员在井内可实现行动自如,提升工作效率;靠近井内沿直线段内壁11一侧的电力电缆4可沿用隧道内蛇形敷设,远离直线段内壁11一侧,即喇叭口段内壁10的电力电缆4虽无法采用垂直蛇形敷设,由于井壁本身存在拐角,电力电缆4可以借助井壁自然转弯,有效减小工艺井内的电力电缆4热胀冷缩对周围隧道内电力电缆4的位移形变程度,有效防止电力电缆4接头和终端的机械应力损伤,保障电力电缆4安全可靠运行;底层c双仓隧道内各设置一个楼梯,中间层b合用一个楼梯通向地面,节省中间层b内部空间,用于布置各个电缆隧道配套设施的控制箱及风机;本技术明挖双仓电缆隧道工艺井布置适用于110至500千伏高压电力电缆4,应用广泛。
42.本技术提供一种明挖双仓电缆隧道工艺井布置结构,包括顶层a、中间层b和底层c;所述顶层a与所述中间层b之间、所述中间层b和所述底层c之间均设有连接楼梯;所述底层c呈喇叭型,且以直线段内壁11为中线分为第一仓和第二仓,所述第一仓和所述第二仓对称分布;所述底层c设有防火墙3、防火门7、电缆支架12、第一横担8、第二横担9和电力电缆4;其中,所述防火墙3设于所述直线段内壁11和喇叭口段内壁10之间,且所述防火墙3上设有所述防火门7;所述电缆支架12沿所述喇叭口段内壁10和所述直线段内壁11分布,所述第一横担8和所述第二横担9均设置在所述电缆支架12上,所述电力电缆4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担8和所述第二横担9上,且通过连续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喇叭口段内壁10和所述直线段内壁11。由于底层c内壁本身存在拐角,电缆可以借助井壁自然转弯,有效减小了工艺井内的电缆热胀冷缩对周围隧道内电缆的位移形变程度,有效防止了电缆接头和终端的机械应力损伤,保障电缆安全可靠运行,存在便于检修的工作空间;防止施工过程中对电缆的损伤,减少电缆支架在架设所述立柱的预埋件,方便施工过程,提高井内空间的利用率。
43.以上内容仅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44.此外,除非权利要求中明确说明,本技术所述处理元素和序列的顺序、数字字母的
使用、或其他名称的使用,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流程和方法的顺序。尽管上述披露中通过各种示例讨论了一些目前认为有用的实施例,但应当理解的是,该类细节仅起到说明的目的,附加的权利要求并不仅限于披露的实施例,相反,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符合本技术实施例实质和范围的修正和等价组合。例如,虽然以上所描述的系统组件可以通过硬件设备实现,但是也可以只通过软件的解决方案得以实现,如在现有的服务器或移动设备上安装所描述的系统。
45.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技术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技术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46.针对本技术引用的每个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公开物和其他材料,如文章、书籍、说明书、出版物、文档等,特此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技术作为参考。与本技术内容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申请历史文件除外,对本技术权利要求最广范围有限制的文件(当前或之后附加于本技术中的)也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技术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技术所述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技术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