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型降水系统及其操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423321发布日期:2022-06-15 14:03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保型降水系统及其操作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基坑降水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环保型降水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2.基坑降水是指在开挖基坑时,地下水位高于开挖底面,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为保证基坑能在干燥条件下施工,防止边坡失稳、基础流砂、坑底隆起、坑底管涌和地基承载力下降而做的降水工作。
3.目前,基坑降水施工中大部分还采用传统的降水方法,传统的降水方法中,抽取的地下水排放量巨大,无法有效地回收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传统的降水方法中,抽取的地下水排放量巨大,无法有效地回收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技术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环保型降水系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保型降水系统,包括多个降水井、水泵以及排水管,多个所述降水井内分别设置水泵,所述水泵上连接有出水管,多根所述出水管远离所述水泵的一端连接在排水管上,所述水泵将所述降水井中的水抽入到排水管中;还包括蓄水池,所述蓄水池包括沉淀区以及抽水区,所述排水管连通在所述沉淀区内,所述沉淀区用于沉淀地下水,沉淀后的所述地下水排入到所述抽水区内,所述抽水区内还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上连接有抽水管;还包括储水箱,所述抽水管远离所述抽水泵的一端连通在所述储水箱内。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降水井中的地下水抽入到蓄水池中,并且使地下水在沉淀区中静置沉淀,然后将静置沉淀后的地下水排入到抽水区中,在将抽水区中的地下水抽入到储水箱中,以待使用;本技术将排放的地下水回收利用,从而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改善了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7.可选的,所述蓄水池内固定设置有隔板,且所述隔板竖直设置,所述隔板将所述蓄水池分隔为沉淀区与抽水区,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过水口。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将蓄水池分隔为沉淀区与抽水区,分隔方式简单,便于加工制作。
9.可选的,所述沉淀区内安装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蓄水池内壁铰接,且所述挡板位于所述过水口背离蓄水池底面的一侧。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入沉淀区内的地下水能够在挡板上进行静置沉淀,通过翻转挡板,能够使沉淀后的地下水排入到抽水区内。
11.可选的,所述挡板背离蓄水池底面的一面上固定连接有拉绳,且所述拉绳远离所述挡板铰接端设置,所述拉绳上固定套设有固定环,所述蓄水池靠近所述挡板铰接端的侧
壁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拉绳卡入所述固定槽中,所述固定环抵触在所述蓄水池外壁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绳能够将挡板固定,使挡板处于水平状态,并且通过拉动拉绳,能够实现挡板翻转,操作简单,便于操作。
13.可选的,所述固定环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固定环间隔设置,远离所述挡板的所述固定环抵触在所述蓄水池外壁上时,所述挡板处于水平状态。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起拉绳,并将靠近挡板的固定环抵触在蓄水池外壁上,从而将处于翻转状态的挡板固定,固定方式简单。
15.可选的,所述挡板背离所述蓄水池底面的一面上设置有多道凸起。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挡板向下翻转,排出挡板上存留的地下水时,凸起能够减弱挡板上泥沙的流动效果,从而避免泥沙从挡板上流下。
17.可选的,多道所述凸起由靠近所述挡板铰接端向远离所述挡板铰接端的高度依次增大。
18.可选的,所述过水口上内安装有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包括圆筒,所述圆筒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所述圆筒安装在所述过水口中,且所述圆筒与所述过水口螺纹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件能够过滤掉流入到挡板下方的泥沙,避免泥沙流入到抽水区中。
20.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环保型降水系统的操作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保型降水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打开水泵,将降水井内的地下水抽入到蓄水池中,使地下水流入到挡板上,此时使挡板处于水平状态;s2、当沉淀区内的水位接近蓄水池上端口时,停止向蓄水池内抽水,并使挡板上方的地下水静置进行沉淀,然后拉动拉绳,使靠近挡板的一个固定环抵触在蓄水池外壁上,此时挡板处于向上翻转的状态,挡板上的泥沙向挡板的铰接端流动,沉淀后的地下水流入到挡板下方的沉淀区内,并通过过水口流入到抽水区;s3、松开拉绳,使挡板向下翻转,使挡板上存留的地下水流入到挡板下方的沉淀区中,然后拉起拉绳,使挡板处于水平状态,将拉绳卡入到固定槽中,并且使固定环抵触在蓄水池外壁上,将挡板固定;s4:打开抽水泵,将抽水区内过滤后的地下水抽入到储水箱中。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将降水井中的地下水抽入到蓄水池中,并且使地下水在沉淀区中静置沉淀,然后将静置沉淀后的地下水排入到抽水区中,在将抽水区中的地下水抽入到储水箱中,以待使用;本技术将排放的地下水回收利用,从而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改善了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2.排入沉淀区内的地下水能够在挡板上进行静置沉淀,通过翻转挡板,能够使沉淀后的地下水排入到抽水区内;3.在将挡板向下翻转,排出挡板上存留的地下水时,凸起能够减弱挡板上泥沙的流动效果,从而避免泥沙从挡板上流下。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蓄水池;11、沉淀区;12、抽水区;121、抽水泵;122、抽水管;13、隔板;131、过水口;14、挡板;141、凸起;142、拉绳;143、固定环;15、过滤件;151、圆筒;152、过滤网;2、排水管;3、储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环保型降水系统。参考图1,一种环保型降水系统包括降水井(图中未示出)、水泵(图中未示出)、排水管2、蓄水池1以及储水箱3。
25.降水井设置有多个,多个降水井沿基坑四周边缘间隔均匀设置,多个降水井内分别设置有水泵,多个水泵上分别连接有出水管,多根出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排水管2上,且出水管与排水管2连通,通过设置水泵与出水管,能够将降水井中的地下水抽入到排水管2中。
26.排水管2的出水端穿设在蓄水池1上,排水管2中的地下水能够排入到蓄水池1中,蓄水池1为一面敞开的长方体水箱,在蓄水池1内固设有隔板13,隔板13竖直设置,且隔板13设置在蓄水池1的中间位置,隔板13将蓄水池1内分隔为沉淀区11以及抽水区12,排水管2的出水端穿设在沉淀区11内,将从降水井中抽出的地下水排入到沉淀区11内。
27.在隔板13上开设有过水口131,且过水口131靠近蓄水池1底面开设,在过水口131内安装有过滤件15,过滤件15包括圆筒151以及过滤网152,过滤网152固定连接在圆筒151内,且过滤网152靠近圆筒151的一端设置,圆筒151穿设在过水口131内,且圆筒151与过水口131螺纹连接。
28.在沉淀区11内还安装有挡板14,挡板14为矩形板,挡板14水平设置,挡板14将沉淀区11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且挡板14位于过水口131背离蓄水池1底面的一侧,挡板14的四个端面分别抵接在沉淀区11的内壁上,挡板14远离隔板13的一端与蓄水池1内壁铰接,且挡板14与隔板13抵接的端面设置为圆弧面,使挡板14能够翻转。
29.在挡板14背离蓄水池1底面的一面上还加工有多道凸起141,多道凸起141通长设置在挡板14的板面上,且由靠近挡板14铰接端的凸起141向远离挡板14铰接端的凸起141突出高度依次增大。
30.在挡板14背离蓄水池1底面的一面上还固定连接有拉绳142,且拉绳142设置在挡板14靠近隔板13的一端,在拉绳142上还固定套设有两个固定环143;在蓄水池1靠近挡板14铰接端的侧壁顶端开设有固定槽(图中未示出),将拉绳142卡入到固定槽中,并且使固定环143贴合在蓄水池1外壁上,从而能够将拉绳142固定,当拉绳142上远离挡板14的固定环143抵接在蓄水池1外壁上时,挡板14处于水平状态。
31.在抽水区12内安装有抽水泵121,抽水泵121上连接有抽水管122,且抽水管122远离抽水泵121的一端穿设在储水箱3内,抽水泵121将沉淀过滤后流入抽水区12内的地下水抽入到储水箱3中;将地下水储存在储水箱3中,后续可用于对施工现场的绿化植物进行浇灌,或在施工现场道路进行喷洒,起到降尘作用。
32.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环保型降水系统的操作方法。一种环保型降水系统的
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打开水泵,将降水井内的地下水抽入到蓄水池1中,此时使挡板14处于水平状态,地下水流入到挡板14上。
33.s2、当沉淀区11内的地下水接近蓄水池1上端口时,将水泵关闭,停止向蓄水池1内抽水,使位于挡板14上方的地下水进行静置沉淀;沉淀完成后,拉动拉绳142,并且使靠近挡板14的固定环143抵触在蓄水池1外壁上,此时挡板14背离蓄水池1底面向上翻转,挡板14上的地下水通过挡板14与隔板13之间的空间,流入到挡板14下方的沉淀区11内,然后通过过水口131流入到抽水区12内,并且挡板14上的泥沙向挡板14的铰接端流动。
34.s3、松开拉绳142,使挡板14向下翻转,将挡板14上还存留的地下水也流入到挡板14下方的沉淀区11内,此时泥沙在挡板14上朝向靠近隔板13的一侧流动,由于设置有凸起141,凸起141能够减弱泥沙的流动效果,避免泥沙从挡板14上流下。挡板14上存留的地下水均流入到挡板14下方的沉淀区11后,拉起挡板14,并使远离挡板14的固定环143抵触在蓄水池1外壁上,使挡板14处于水平状态,并使挡板14固定。
35.s4、打开抽水泵121,将抽水区12内经过沉淀过滤的地下水抽入到储水箱3中,以待使用。
36.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