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航道布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165849发布日期:2022-11-12 04:31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引航道布置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船闸引航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引航道布置方法。


背景技术:

2.在河流中船只行驶时,由于调节流量、渠化通航以及地形条件及水面坡度等的限制因素,因此一般需要在船闸中形成阶梯型的纵断面以集中形成水面落差,这需要借助专门的通航建筑物使船舶直接通过落差。现代通航建筑物应用最多的是船闸。船闸,是指“通航建筑物”的一种,又称“厢船闸”,由闸室、闸首、闸门、引航道及相应设备组成。在进行集中水位落差调节时,由于水流输入或输出较大,或有其他自然因素等的影响,会造成引航道内水流的极大波动,以致于需等待至引航道内水流稳定后再允许船只入闸,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引航道的布置方法,以期减少外界因素对其水流状态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4.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引航道布置方法。
5.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引航道布置方法,包括:
6.在主航道和船闸之间依次布置引航道的制动区、停泊区、调顺区和导航区,其中,所述停泊区被布置为:沿所述制动区航道方向布置第一停泊区和沿所述调顺区的航道方向线布置的第二停泊区,所述第一停泊区和第二停泊区连接并形成弯道;
7.于所述引航道的制动区靠近主航道的边缘处挖一蓄水坑并蓄水,在所述蓄水坑处布置第一进水阀门和第一出水阀门,
8.于所述引航道的底部布置埋入底部的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与所述第一出水阀门连通,所述输送管沿所述引航道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输送管的出口端连通至船闸闸室进水系统;
9.在所述弯道处沿引航道与主航道之间的顺航道方向布置导流墙,所述导流墙与所述弯道的走向匹配,布置方法包括:在弯道底部开挖,采用分层浇筑方法,分别浇筑下端埋入底部中的根部、阻沙部和引流部,且将所述引流部布置为与引航道航线倾斜置,将引航道与主航道相连,在所述引流部上布置引流阀门,将所述阻沙部布置为靠近陆地及远离陆地的一面均由下而上宽度逐渐减小的钢筋混凝土柱体,
10.所述根部的埋入高度高于所述输送管的高度。
11.优选的是,所述的引航道布置方法中,所述蓄水坑的进水侧设置有多个进水口,多个进水口位于所述主航道的一侧,且每个进水口处配置一个所述第一进水阀门。
12.优选的是,所述的引航道布置方法,还包括:
13.在所述船闸的两侧对称布置多个进水箱体,
14.所述输送管布置有多个,
15.将多个所述输送管分别与多个进水箱体连通。
16.优选的是,所述的引航道布置方法,还包括:
17.在停泊区靠陆地一侧布置靠船墩,包括:预制靠船墩钢筋混凝土预制墩,之后将预制墩布置在陆地和引航道之间,并与引航道的航向大致相同,
18.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将多个钢筋混凝土板沿水平方向固定在所述相邻的靠船墩之间,多个钢筋混凝土板之间形成有隔流缝,并将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布置在所述靠船墩靠下的位置。
19.优选的是,所述的引航道布置方法中,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板通过挂钩可拆卸地固定在靠船墩上。
20.优选的是,所述的引航道布置方法中,所述第一停泊区和第二停泊区形成的弯道的夹角不小于120
°

21.优选的是,所述的引航道布置方法中,所述根部、阻沙部和引流部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制件。
22.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3.本发明的蓄水坑从引航道以外的地区进水并存储,不直接从引航道内取水,避免船闸灌水时引起的引航道内波浪和水流度的变化,有效改善了引航道内的水流条件。因河道中常有泥沙,为防止泥沙冲刷到引航道中,产生淤积,影响正常通航,因此在停泊区有弯道处设置导流墙,减少泥沙的冲刷量,并且也能够阻挡部分斜向水流,能够使得引航道内流态稳定。并且,本发明的导流墙、蓄水坑等都可通过预制形成预制件,减少水中作业时间,且采用预制件更加牢固,可大幅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多举并行,适于推广使用。
24.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的引航道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发明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的导流墙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9.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引航道布置方法,包括:
30.在主航道和船闸之间依次布置引航道的制动区1、停泊区2、调顺区3和导航区4,其中,所述停泊区2被布置为:沿所述制动区1航道方向布置第一停泊区21和沿所述调顺区3的航道方向线布置的第二停泊区22,所述第一停泊区21和第二停泊区22连接并形成弯道;
31.于所述引航道的制动区1靠近主航道的边缘处挖一蓄水坑7并蓄水,在所述蓄水坑7处布置第一进水阀门和第一出水阀门,作为优选,蓄水坑7的内壁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
浇筑而成或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板体连接而成。
32.于所述引航道的底部布置埋入底部的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与所述第一出水阀门连通,所述输送管沿所述引航道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输送管的出口端连通至船闸闸室进水系统;
33.在所述弯道处沿引航道与主航道之间的顺航道方向布置导流墙6,所述导流墙6与所述弯道的走向匹配,布置方法包括:在弯道底部开挖,采用分层浇筑方法,分别浇筑下端埋入底部中的根部61、阻沙部62和引流部63,且将所述引流部63布置为与引航道航线倾斜置,将引航道与主航道相连,在所述引流部63上布置引流阀门,将所述阻沙部62布置为靠近陆地及远离陆地的一面均由下而上宽度逐渐减小的钢筋混凝土柱体,
34.所述根部61的埋入高度高于所述输送管的高度。
35.本发明的蓄水坑7从引航道以外的地区进水并存储,不直接从引航道内取水,避免船闸灌水时引起的引航道内波浪和水流度的变化,有效改善了引航道内的水流条件。因河道中常有泥沙,为防止泥沙冲刷到引航道中,产生淤积,影响正常通航,因此在停泊区2有弯道处设置导流墙6,减少泥沙的冲刷量,并且也能够阻挡部分斜向水流,能够使得引航道内流态稳定。并且,本发明的导流墙6、蓄水坑7等都可通过预制形成预制件,减少水中作业时间,且采用预制件更加牢固,可大幅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多举并行,适于推广使用。
36.在上述方案中,作为优选,所述蓄水坑7的进水侧设置有多个进水口,多个进水口位于所述主航道的一侧,且每个进水口处配置一个所述第一进水阀门。通过多个进水口的设置避免一个进水口对蓄水坑7的冲击。
37.在本发明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中,作为优选,还包括:
38.在所述船闸的两侧对称布置多个进水箱体8,
39.所述输送管布置有多个,
40.将多个所述输送管分别与多个进水箱体8连通。这样,从多个进水箱体8向船闸内进水,缓流且效率高。
41.在本发明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中,作为优选,还包括:
42.在停泊区2靠陆地一侧布置靠船墩,包括:预制靠船墩钢筋混凝土预制墩,之后将预制墩布置在陆地和引航道之间,并与引航道的航向大致相同,
43.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将多个钢筋混凝土板沿水平方向固定在所述相邻的靠船墩之间,多个钢筋混凝土板之间形成有隔流缝,并将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布置在所述靠船墩靠下的位置。相邻两靠船墩之间布置预制混凝土板,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船闸引航道水流条件的变化调整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的角度或数量,以调节隔流缝的大小,从而控制和改善引航道内的水流稳态,使得船只顺利过闸。
44.在上述方案中,作为优选,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板通过挂钩可拆卸地固定在靠船墩上。以便于拆卸。
45.在本发明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停泊区21和第二停泊区22形成的弯道的夹角不小于120
°
。便于船只拐弯。
46.在本发明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中,作为优选,所述根部61、阻沙部62和引流部63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制件。便于陆地上制作使用,且强度更加优越,提高施工效率。在上述方
案中,作为优选,阻沙部62高出浅滩中泥沙高程2~3m。引流部63由多个棱柱结构排列为栅栏状,每个棱柱结构可为菱形状或六面体状。
47.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现提供如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48.一种引航道布置方法,包括:
49.在主航道和船闸之间依次布置引航道的制动区1、停泊区2、调顺区3和导航区4,其中,所述停泊区2被布置为:沿所述制动区1航道方向布置第一停泊区21和沿所述调顺区3的航道方向线布置的第二停泊区22,所述第一停泊区21和第二停泊区22连接并形成弯道;所述第一停泊区21和第二停泊区22形成的弯道的夹角不小于120
°
。便于船只拐弯。
50.于所述引航道的制动区1靠近主航道的边缘处挖一蓄水坑7并蓄水,在所述蓄水坑7处布置第一进水阀门和第一出水阀门,作为优选,蓄水坑7的内壁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浇筑而成或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板体连接而成。
51.于所述引航道的底部布置埋入底部的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与所述第一出水阀门连通,所述输送管沿所述引航道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输送管的出口端连通至船闸闸室进水系统;
52.在所述弯道处沿引航道与主航道之间的顺航道方向布置导流墙6,所述导流墙6与所述弯道的走向匹配,布置方法包括:在弯道底部开挖,采用分层浇筑方法,分别浇筑下端埋入底部中的根部61、阻沙部62和引流部63,且将所述引流部63布置为与引航道航线倾斜置,将引航道与主航道相连,在所述引流部63上布置引流阀门,将所述阻沙部62布置为靠近陆地及远离陆地的一面均由下而上宽度逐渐减小的钢筋混凝土柱体,所述根部61、阻沙部62和引流部63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制件。便于陆地上制作使用,且强度更加优越,提高施工效率。阻沙部62高出浅滩中泥沙高程2~3m。引流部63由多个棱柱结构排列为栅栏状,每个棱柱结构为六面体状。
53.所述根部61的埋入高度高于所述输送管的高度。
54.所述蓄水坑7的进水侧设置有多个进水口,多个进水口位于所述主航道的一侧,且每个进水口处配置一个所述第一进水阀门。通过多个进水口的设置避免一个进水口对蓄水坑7的冲击。
55.在所述船闸的两侧对称布置多个进水箱体8,
56.所述输送管布置有多个,
57.将多个所述输送管分别与多个进水箱体8连通。这样,从多个进水箱体8向船闸内进水,缓流且效率高。
58.在停泊区2靠陆地一侧布置靠船墩,包括:预制靠船墩钢筋混凝土预制墩,之后将预制墩布置在陆地和引航道之间,并与引航道的航向大致相同,
59.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将多个钢筋混凝土板沿水平方向固定在所述相邻的靠船墩之间,多个钢筋混凝土板之间形成有隔流缝,并将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布置在所述靠船墩靠下的位置。相邻两靠船墩之间布置预制混凝土板,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船闸引航道水流条件的变化调整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的角度或数量,以调节隔流缝的大小,从而控制和改善引航道内的水流稳态,使得船只顺利过闸。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板通过挂钩可拆卸地固定在靠船墩上。以便于拆卸。
60.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