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539408发布日期:2023-03-22 09:00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出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现代高层建筑均设计有地下车库,当建筑物超出规范长度、宽度,就要按规定在地下室底板设置后浇带,以吸收由混凝土收缩变形以及主裙楼之间沉降差产生的混凝土结构约束应力,避免或减少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 后浇带技术尽管不复杂,但有益效果十分明显,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处理复杂混凝土平面结构及超长混凝土结构的最有效技术措施之一。
3.后浇带制作后,为放置杂物、污水进入,需要采取封闭措施静置养护一段时间,按照要求静置封闭时间不少于45天。后浇带静置满规定时间后,需要拆除保护措施进行清扫,凿除后浇带两侧的松散混凝土、钢筋除锈,将垃圾、淤泥冲入清扫坑内清走。一旦清扫不到位,会造成接缝处不密实,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结构及施工方法,其能够改善上述问题。
5.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结构,包括:沿地面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一方向(z),依次层叠的土方层、沟道填充层和浇筑层;在所述土方层上沿所述后浇带延伸的第二方向(y)开设有沟道,所述沟道内开挖有清扫坑;所述沟道内填充有混凝土形成所述沟道填充层,所述沟道填充层上也设置有清扫延长坑,所述清扫延长坑与所述清扫坑连通;由所述清扫延长坑沿所述第二方向至所述沟道填充层的第一边缘,由所述清扫延长坑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至所述沟道填充层的第二边缘;由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至所述清扫延长坑方向对应的水平高度逐渐减小;所述浇筑层包括平行于所述沟道填充层的上钢筋网和下钢筋网,以及填充于所述上钢筋网和所述下钢筋网之间的第一现浇带和第二现浇带,所述第一现浇带和所述第二现浇带位于所述沟道填充层的两侧。
6.可以理解,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结构,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其中,后浇带位于第一现浇带和第二现浇带之间,后浇带的底部为沟道填充层,该沟道填充层呈斜坡状,且倾斜于清扫坑设置。后浇带静置封闭满规定时间后,需要拆除保护措施进行清扫,凿除后浇带两侧的松散混凝土、钢筋除锈,将淤泥等垃圾由沟道填充层冲入清扫坑内清走。因此,斜坡状设置的沟道填充层有利于垃圾的清除,避免清扫不到位造成接缝处不密实
的问题,保证工程质量。
7.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由所述清扫坑沿所述第二方向至所述土方层的第三边缘,由所述清扫延长坑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至所述土方层的第四边缘;由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至所述清扫延长坑的方向对应的所述土方层厚度逐渐减小。
8.可以理解,为了施工方便,在制作斜坡式沟道填充层时,可以先开挖斜坡式土方层,再在斜坡式土方层上填充等厚度的混凝土以形成斜坡式沟道填充层。其中,斜坡式土方层的制作方法包括:在土方层沿第二方向开挖第一子沟道,第一子沟道的深度逐渐增加,在土方层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开挖第二子沟道,使得第二子沟道与所述第一子沟道连通形成沟道,第一子沟道的深度也逐渐增加;在第一子沟道和第二子沟道的交叉区域开挖清扫坑。
9.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上钢筋网和所述下钢筋网之间设置有垂直于所述沟道填充层的第一钢丝板和第二钢丝板;所述第一钢丝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现浇带朝向所述第二现浇带的表面上,所述第二钢丝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现浇带朝向所述第一现浇带的表面上;所述第一钢丝板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钢板,所述第二钢丝板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钢板,所述第一导向钢板和所述第二导向钢板用于将垃圾导向所述沟道填充层内。
10.可以理解,第一现浇带和第二现浇带上均设置有将垃圾导向所述沟道填充层内的导向钢板,有利于在后浇带静置封闭过程中,将落入后浇带的垃圾导向沟道填充层,进而由沟道填充层进入清扫坑中,更加便于垃圾的清除。
11.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丝板包括第一上钢丝板和第一下钢丝板,所述第一导向钢板固定于所述第一上钢丝板和所述第一下钢丝板之间;所述第二钢丝板包括第二上钢丝板和第二下钢丝板,所述第二导向钢板固定于所述第二上钢丝板和所述第二下钢丝板之间。
12.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土方层和所述沟道填充层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还依次层叠有防水层和防水层保护层。
1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s1、在土方层沿第二方向开挖第一子沟道,所述第一子沟道的深度逐渐增加,在所述土方层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开挖第二子沟道,使得第二子沟道与所述第一子沟道连通形成沟道,所述第一子沟道的深度也逐渐增加;s2、在所述第一子沟道和所述第二子沟道的交叉区域开挖清扫坑;s3、在所述沟道内除所述清扫坑的区域填充混凝土以形成沟道填充层,使得所述沟道填充层上形成与所述清扫坑连通的清扫延长坑;s4、在所述沟道填充层上制作包括设置于所述沟道填充层两侧的第一现浇带和第二现浇带的浇筑层;s5、静置封闭满规定时间后,清洁所述浇筑层,将垃圾冲入所述清扫坑内清走;s6、向所述第一现浇带和所述第二现浇带之间的后浇带内填充混凝土。
14.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2和步骤s3之间,还包括:在所述土方层表面上,沿地面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一方向依次涂布防水层和防水层保护层。
15.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3包括:s31、在所述沟道两侧的所述土方层之间平行于所述土方层表面嵌入土方钢筋网;
s32、在所述清扫坑内插入清扫环柱结构;s33、在所述沟道内填充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填充层;s34、去除所述清扫环柱结构超出所述混凝土填充层表面的部分。
16.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4包括:s41、在所述混凝土填充层表面沿所述第二方向砌上第一水泥条和第二水泥条,所述第一水泥条和所述第二水泥条之间形成后浇带;s42、在所述第一水泥条和所述第二水泥条背离所述沟道填充层的一侧绑扎下钢筋网;s43、将第一钢丝板和第二钢丝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固定于所述下钢筋网上,所述第一钢丝板在所述沟道填充层表面的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一水泥条重合,所述第二钢丝板在所述沟道填充层表面的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二水泥条重合;s44、在所述第一钢丝板和所述第二钢丝板上平行于所述下钢筋网绑扎有上钢筋网;s45、在所述上钢筋网和所述下钢筋网之间,在所述后浇带的两侧分别填充混凝土,形成第一现浇带和第二现浇带。
17.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43包括:s431、将第一下钢丝板和第二下钢丝板固定于所述下钢筋网上;s432、将第一导向钢板固定于所述第一下钢丝板上,将第二导向钢板固定于所述第二下钢丝板上;s433、在所述第一下钢丝板上固定所述第一上钢丝板,形成所述第一钢丝板,在所述第二下钢丝板上固定所述第二上钢丝板,形成所述第二钢丝板。
18.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结构及施工方法,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后浇带位于第一现浇带和第二现浇带之间,后浇带的底部为沟道填充层,该沟道填充层呈斜坡状,且倾斜于清扫坑设置。后浇带静置封闭满规定时间后,需要拆除保护措施进行清扫,凿除后浇带两侧的松散混凝土、钢筋除锈,将淤泥等垃圾由沟道填充层冲入清扫坑内清走。因此,斜坡状设置的沟道填充层有利于垃圾的清除,避免清扫不到位造成接缝处不密实的问题,保证工程质量。
19.为了施工方便,在制作斜坡式沟道填充层时,可以先开挖斜坡式土方层,再在斜坡式土方层上填充等厚度的混凝土以形成斜坡式沟道填充层。其中,斜坡式土方层的制作方法包括:在土方层沿第二方向开挖第一子沟道,第一子沟道的深度逐渐增加,在土方层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开挖第二子沟道,使得第二子沟道与所述第一子沟道连通形成沟道,第一子沟道的深度也逐渐增加;在第一子沟道和第二子沟道的交叉区域开挖清扫坑。
20.第一现浇带和第二现浇带上均设置有将垃圾导向所述沟道填充层内的导向钢板,有利于在后浇带静置封闭过程中,将落入后浇带的垃圾导向沟道填充层,进而由沟道填充层清扫坑中,更加便于垃圾的清除。
2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可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1的bb’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1的cc’剖面示意图;图5至图16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的施工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24.附图标号:土方层1、沟道填充层2、浇筑层3、防水层4、防水层保护层5、沟道11、清扫坑12、清扫延长坑13、第一子沟道111、第二子沟道112、上钢筋网31、下钢筋网32、第一现浇带41、第二现浇带42、第一钢丝板51、第二钢丝板52、第一上钢丝板511、第一下钢丝板512、第二上钢丝板521、第二下钢丝板522、第一导向钢板61、第二导向钢板62、第一水泥条71、第二水泥条72、土方钢筋网100、封闭板200、后浇带区域300。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后浇带制作后,为放置杂物、污水进入,需要采取封闭措施静置养护一段时间,按照要求静置封闭时间不少于45天。后浇带静置满规定时间后,需要拆除保护措施进行清扫,凿除后浇带两侧的松散混凝土、钢筋除锈,将垃圾、淤泥冲入清扫坑内清走。一旦清扫不到位,会造成接缝处不密实,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2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结构,包括:沿地面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一方向(如图中z方向),依次层叠的土方层1、沟道填充层2和浇筑层3。
28.如图2、3、5所示,在土方层1上沿后浇带延伸的第二方向(如图中y方向)开设有沟道11,沟道11内开挖有清扫坑12;沟道11内填充有混凝土形成沟道填充层2,沟道填充层2上也设置有清扫延长坑13,清扫延长坑13与清扫坑12连通。
29.如图4所示,由清扫延长坑13沿第二方向(如图中y方向)至沟道填充层2的第一边缘,由清扫延长坑13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至沟道填充层2的第二边缘;由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至清扫延长坑13方向对应的水平高度逐渐减小。
30.继续参考图4,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由清扫坑12沿第二方向至土方层1的第三边缘,由清扫延长坑13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至土方层1的第四边缘;由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至清扫延长坑13的方向对应的土方层1厚度逐渐减小。
31.可以理解,为了施工方便,在制作斜坡式沟道填充层2时,可以先开挖斜坡式土方
层1,再在斜坡式土方层1上填充等厚度的混凝土以形成斜坡式沟道填充层2。其中,斜坡式土方层1的制作方法包括:在土方层1沿第二方向开挖第一子沟道111,第一子沟道111的深度逐渐增加,在土方层1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开挖第二子沟道112,使得第二子沟道112与第一子沟道111连通形成沟道11,第一子沟道111的深度也逐渐增加;在第一子沟道111和第二子沟道112的交叉区域开挖清扫坑12。
32.如图2和图3所示,浇筑层3包括平行于沟道填充层2的上钢筋网31和下钢筋网32,以及填充于上钢筋网31和下钢筋网32之间的第一现浇带41和第二现浇带42,第一现浇带41和第二现浇带42位于沟道填充层2的两侧。
33.可以理解,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结构,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其中,后浇带位于第一现浇带41和第二现浇带42之间,后浇带的底部为沟道填充层2,该沟道填充层2呈斜坡状,且倾斜于清扫坑12设置。后浇带静置封闭满规定时间后,需要拆除保护措施进行清扫,凿除后浇带两侧的松散混凝土、钢筋除锈,将淤泥等垃圾由沟道填充层2冲入清扫坑12内清走。因此,斜坡状设置的沟道填充层2有利于被扫入后浇带中的垃圾顺着表面的斜面进入清扫坑,有利于快速将垃圾的清除,避免清扫不到位造成接缝处不密实的问题,保证工程质量。
34.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上钢筋网31和下钢筋网32之间设置有垂直于沟道填充层2的第一钢丝板51和第二钢丝板52;第一钢丝板51设置于第一现浇带41朝向第二现浇带42的表面上,第二钢丝板52设置于第二现浇带42朝向第一现浇带41的表面上;第一钢丝板51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钢板61,第二钢丝板52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钢板62,第一导向钢板61和第二导向钢板62用于将垃圾导向沟道填充层2内。
35.可以理解,第一现浇带41和第二现浇带42上均设置有将垃圾导向沟道填充层2内的导向钢板,有利于在后浇带静置封闭过程中,将落入后浇带的垃圾导向沟道填充层2,进而由沟道填充层2进入清扫坑12中,更加便于垃圾的清除。
36.继续参考图2和图3,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钢丝板51包括第一上钢丝板511和第一下钢丝板512,第一导向钢板61固定于第一上钢丝板511和第一下钢丝板512之间;第二钢丝板52包括第二上钢丝板521和第二下钢丝板522,第二导向钢板62固定于第二上钢丝板521和第二下钢丝板522之间。
37.继续参考图2和图3,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土方层1和沟道填充层2之间,沿第一方向还依次层叠有防水层4和防水层保护层5。
38.第二方面,如图5至图16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土方层1沿第二方向开挖第一子沟道111,第一子沟道111的深度逐渐增加,在土方层1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开挖第二子沟道112,使得第二子沟道112与第一子沟道111连通形成沟道11,第一子沟道111的深度也逐渐增加。
39.如图5所示为土方层示意图,图6为图5的一种cc’剖面图,图7为图5的一种dd’剖面图。如图7所示,在土方层1沿第二方向(如图y方向)开挖第一子沟道111,第一子沟道111的深度逐渐增加,即对应的土方层厚度逐渐减小,形成斜坡土方;在土方层1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开挖第二子沟道112,使得第二子沟道112与第一子沟道111连通形成沟道11,第一子沟道111的深度也逐渐增加,即对应的土方层厚度逐渐减小,形成又一个斜坡土方。
40.s2、在第一子沟道111和第二子沟道112的交叉区域开挖清扫坑12。
41.如图7所示,第一子沟道111对应的土方层为向清扫坑倾斜的斜坡土方,第二子沟道112对应的土方层也为向清扫坑倾斜的斜坡土方。
42.s3、在沟道11内除清扫坑12的区域填充混凝土以形成沟道填充层2,使得填充层上形成与清扫坑12连通的清扫延长坑13。
43.如图11所示为土方层形成沟道填充层后的cc’方向剖面图,图12为土方层形成沟道填充层后的dd’方向剖面图。由图12可见,在斜坡式土方层1上填充等厚度的混凝土以形成斜坡式沟道填充层2。
44.s4、在沟道填充层2上制作包括设置于沟道填充层2两侧的第一现浇带41和第二现浇带42的浇筑层3。
45.如图13所示为制作好浇筑层的后浇带结构,其中,第一现浇带41和第二现浇带42之间即为预留的后浇带区域。
46.s5、静置封闭满规定时间后,清洁浇筑层3,将垃圾冲入清扫坑12内清走。
47.后浇带制作后,为放置杂物、污水进入,需要采取封闭措施静置养护一段时间,按照要求静置封闭时间不少于45天。如图15所示,在后浇带静止封闭期间,可以在后浇带顶部,即第一现浇带41和第二现浇带42之间设置封闭板200以防止外界杂物垃圾落入后浇带中。后浇带静置满规定时间后,需要拆除保护措施进行清扫,凿除后浇带两侧的松散混凝土、钢筋除锈,将垃圾、淤泥冲入清扫坑内清走。
48.s6、向第一现浇带41和第二现浇带42之间的后浇带内填充混凝土。
49.清洁后浇带后,可以向后浇带内填充混凝土,连接第一现浇带41和第二现浇带42,形成地下室底板。如图16所示,向第一现浇带41和第二现浇带42之间的后浇带区域300内填充混凝土,以连接第一现浇带41和第二现浇带42。
50.可以理解,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高层地下室后浇带结构的施工方法,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其中,后浇带位于第一现浇带和第二现浇带之间,后浇带的底部为沟道填充层,该沟道填充层呈斜坡状,且倾斜于清扫坑设置。后浇带静置封闭满规定时间后,需要拆除保护措施进行清扫,凿除后浇带两侧的松散混凝土、钢筋除锈,将淤泥等垃圾由沟道填充层冲入清扫坑内清走。因此,斜坡状设置的沟道填充层有利于垃圾的清除,避免清扫不到位造成接缝处不密实的问题,保证工程质量。
51.如图8和图9所示,图8为图5的另一种cc’剖面图,图9为图5的dd’另一种剖面图。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2和步骤s3之间,还包括:在土方层1表面上,沿地面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一方向依次涂布防水层4和防水层保护层5。
52.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3包括:s31、在沟道11两侧的土方层1之间平行于土方层1表面嵌入土方钢筋网100,如图10所示。
53.s32、在清扫坑12内插入清扫环柱结构。
54.s33、在沟道11内填充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填充层,如图11所示。
55.s34、去除清扫环柱结构超出混凝土填充层表面的部分。
56.其中,清扫环柱即为第一方面所述的清扫延长坑13。如图12所示,在斜坡式土方层1上填充等厚度的混凝土以形成斜坡式沟道填充层2。
57.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4包括:s41、在混凝土填充层表面沿第二方向砌上第一水泥条71和第二水泥条72,第一水泥条71和第二水泥条72之间形成后浇带,如图13所示。
58.s42、在第一水泥条71和第二水泥条72背离沟道填充层2的一侧绑扎下钢筋网32。
59.s43、将第一钢丝板51和第二钢丝板52沿第二方向固定于下钢筋网32上,第一钢丝板51在沟道填充层2表面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一水泥条71重合,第二钢丝板52在沟道填充层2表面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二水泥条72重合。
60.s44、在第一钢丝板51和第二钢丝板52上平行于下钢筋网32绑扎有上钢筋网31。
61.s45、在上钢筋网31和下钢筋网32之间,在后浇带的两侧分别填充混凝土,形成第一现浇带41和第二现浇带42,如图14所示。
62.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43包括:s431、将第一下钢丝板512和第二下钢丝板522固定于下钢筋网32上;s432、将第一导向钢板61固定于第一下钢丝板512上,将第二导向钢板62固定于第二下钢丝板522上;s433、在第一下钢丝板512上固定第一上钢丝板511,形成第一钢丝板51,在第二下钢丝板522上固定第二上钢丝板521,形成第二钢丝板52。
63.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表述“第一”、“第二”、“所述第一”或“所述第二”可修饰各种部件而与顺序和/或重要性无关,但是这些表述不限制相应部件。以上表述仅配置为将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分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表示不同的用户设备,虽然两者均是用户设备。例如,在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的前提下,第一元件可称作第二元件,类似地,第二元件可称作第一元件。
64.当一个元件(例如,第一元件)称为与另一元件(例如,第二元件)“(可操作地或可通信地)联接”或“(可操作地或可通信地)联接至”另一元件(例如,第二元件)或“连接至”另一元件(例如,第二元件)时,应理解为该一个元件直接连接至该另一元件或者该一个元件经由又一个元件(例如,第三元件)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相反,可理解,当元件(例如,第一元件)称为“直接连接”或“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第二元件)时,则没有元件(例如,第三元件)插入在这两者之间。
6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本技术不同实施例中具有同样命名的部件、特征、要素可能具有相同含义,也可能具有不同含义,其具体含义需以其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的解释或者进一步结合该具体实施例中上下文进行确定。
66.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67.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类似地,取决于语境,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成为“当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当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68.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6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