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结构底板的组合式降排水疏导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501924发布日期:2023-03-17 22:24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结构底板的组合式降排水疏导施工方法与流程

1.一种基于结构底板的组合式降排水疏导施工方法,属于建筑降排水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居民居住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建筑选择临水而建,但是在紧邻河流、湖泊等地下水位较高,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雨季持续强降雨天气频繁,会造成地下水位上涨。目前建筑行业,特别是住宅建筑的地下结构抗浮设计相对极限,地下防水设计相对简单,同时近年来雨季降水量逐渐上涨,地下水位及水压在丰水期也不断上涨,甚至超过设计抗伏水位,极易引起地下室底板上浮和地下室结构破坏,地下室底板部位一旦结构上浮或出现局部结构破坏都将带来不可估计的严重后果。地下结构一旦出现问题,后期修复及加固及其困难,不仅仅要投入大量资金维修,还带来无法挽回的结构损伤及不良社会影响。
3.除此以外,地下结构的地面面层更容易受水位、水压影响产生板面裂缝,地下水缝隙渗漏,一旦出现此类问题,会对居民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维修极为困难,且维修费用较高,造成较大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地下水位较高、水压力较大时,地下水能够排入到降水将或集水坑内的基于结构底板的组合式降排水疏导施工方法。
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基于结构底板的组合式降排水疏导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制作自动泄压排水装置;自动泄压排水装置包括滤水装置、压力传感器以及压力控制阀,压力控制阀的进水口与滤水装置的出水口连通,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压力控制阀的进水口与滤水装置的出水口之间;s2 在地下砂土层内挖滤水孔,并使滤水孔与降水井或集水坑连通;s3绑扎混凝土底板钢筋并浇筑混凝土,在地下砂土层的上侧形成混凝土底板,在混凝土底板顶部预留排水沟;s4将滤水装置埋入地下砂土层内,并使压力控制阀位于降水井或集水坑内;s5在混凝土底板的上侧安装疏水板,并在疏水板上侧浇筑地下车库地面。
6.优选的,步骤s1中所述的滤水装置包括滤水筒以及滤水筒护罩,滤水筒为一端封闭的圆筒,滤水筒的敞口端与压力控制阀的进水口连通,滤水筒的侧部设置有若干透水孔,滤水筒护罩套设在滤水筒外。滤水筒护罩能够对滤水筒进行保护,避免滤水筒堵塞或损坏。
7.优选的,在步骤s2中的滤水孔内壁设置滤水层。滤水层能够对水过滤后再使其进入到滤水筒内,进一步避免了对滤水装置造成堵塞。
8.优选的,所述的滤水层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粗砂透水层、土工布滤水层以及
碎石滤水层。
9.优选的,步骤s1中所述的压力传感器包括设置在滤水装置出水口的进水压力传感器以及设置在压力控制阀的进水口的排水压力传感器。通过进水压力传感器和排水压力传感器实现双检测、双报警的效果,当压力控制阀处水压力远小于滤水装置内压力时,可判断滤水装置或压力控制阀出现堵塞,可及时清理堵塞部位,保证泄压排水的正常进行。
10.优选的,步骤s4中的滤水装置的出水口与压力控制阀进水口之间设置有止水环。止水环能够防止地下水沿滤水装置渗出。
11.优选的,所述的止水环间隔设置有两个。
12.优选的,步骤s1中所述的自动泄压排水装置还包括止回阀,止回阀的进水口与压力控制阀的出水口连通。止回阀能够防止降水井集水坑内的水进入到压力控制阀内。
13.优选的,步骤s5中所述的疏水板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若干疏水板支撑脚,疏水板支撑脚支撑在混凝土底板上,并在疏水板与混凝土底板之间形成排水空腔。疏水板的设置,能够使进入到疏水板下侧的水快速进入到排水沟内,并经排水沟排出。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基于结构底板的组合式降排水疏导施工方法在地下水位较高、水压力较大时,压力传感器报警,自动打开压力控制阀,地下水通过泄压排水装置排水至集水坑内,无需单独使用降水设备,利用集水坑自动泄压排水装置降水,达到降低工程风险的目的。
15.通过在结构地面下设置疏水装置与排水沟相结合,对自动泄压排水装置进行补充。当自动泄压排水装置无法及时降低地下水压力时,或者地下水通过既有的结构裂缝向上渗透时,疏水装置在地面下形成疏水通道,将向上渗透的地下水限定在疏水通道中,并通过疏水通道相连接的排水沟直接排走,防止地下水进一步向上渗透,卸掉地下水对地面面层的上浮压,从而达到降低水位上浮压、杜绝地下结构地面渗水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基于结构的地下防水、抗渗结构的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8.图3为自动泄压排水装置的仰视剖视示意图。
19.图4为自动泄压排水装置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20.图中:1、地下车库地面
ꢀꢀ
2、排水沟
ꢀꢀ
3、排水沟盖板
ꢀꢀ
4、疏水板
ꢀꢀ
401、疏水板支撑脚
ꢀꢀ
5、降水井
ꢀꢀ
6、混凝土底板
ꢀꢀ
7、垫层
ꢀꢀ
8、地下砂土层
ꢀꢀ
9、止水环
ꢀꢀ
10、滤水装置
ꢀꢀ
11、压力排水管
ꢀꢀ
12、压力控制阀
ꢀꢀ
13、滤水筒
ꢀꢀ
14、碎石滤水层
ꢀꢀ
15、土工布滤水层
ꢀꢀ
16、滤水筒护罩
ꢀꢀ
17、进水压力传感器
ꢀꢀ
18、排水管护套
ꢀꢀ
19、排水压力传感器
ꢀꢀ
20、止回阀
ꢀꢀ
21、粗砂透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人们应当了解,在这里结合附图给出的详细说明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的结构必然超出了有限的这些实施例,而对于一些等同替换方案或常见手段,本文不再做详细叙述,但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22.图1~4是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23.如图1~4所示:一种基于结构底板的组合式降排水疏导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制作自动泄压排水装置。
24.自动泄压排水装置包括滤水装置10、压力传感器以及压力控制阀12,压力控制阀12的进水口与滤水装置10的出水口连通,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压力控制阀12的进水口与滤水装置10的出水口之间。
25.其中滤水装置10包括滤水筒13以及滤水筒护罩16,滤水筒13为一端封闭的圆筒,滤水筒13的敞口端为出水口,滤水筒13侧部设置有若干透水孔,滤水筒护罩16罩设在滤水筒13外,地下水通过滤水筒外罩16和透水孔进入到滤水筒13内。
26.自动泄压排水装置还包括止回阀20以及压力排水管11,压力排水管11设置在压力控制阀12与滤水筒13之间,压力排水管11的一端与滤水筒13的敞口端连通,另一端与压力压力控制阀12的进水口连通,压力排水管11外套设有排水管护套18,能够避免压力排水管11损坏。止回阀20的进水口与压力控制阀12的出水口连通。
27.压力控制器包括设置在压力控制阀12进水口的排水压力传感器19以及设置在滤水筒13出水口的进水压力传感器17,进水压力传感器17、排水压力传感器19以及压力控制阀12均与控制器连接。
28.在压力排水管11外壁设置有止水环9,止水环9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压力排水管11的两端,排水管护套18位于两止水环9之间。
29.采用80mm镀锌钢管制作滤水筒13,镀锌钢管封底,在侧壁均匀布置直径1cm透水孔。根据止水环9在压力排水管11的设计位置,在压力排水管11外围相应位置设置连接螺纹。
30.s2 在地下砂土层8内挖滤水孔,并使滤水孔与降水井5或集水坑连通。
31.以50米为施工段,在地下结构最深的降水井或集水坑井壁上设置滤水孔。在滤水孔内设置滤水层,滤水层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粗砂透水层21、土工布滤水层15以及碎石滤水层14。
32.在滤水孔内均匀铺设粗砂透水层21,在粗砂透水层21内铺设土工布滤水层15,以过滤细小杂质,防止堵塞滤水筒13,在土工布滤水层15内设置一层碎石滤水层14,将滤筒护罩16布置在滤水孔内。
33.s3绑扎混凝土底板钢筋并浇筑混凝土,在地下砂土层8的上侧形成混凝土底板6,在混凝土底板6顶部预留排水沟2。
34.绑扎混凝土底板钢筋并按照设计位置设置两道止水环9,一道位于混凝土底板6与地下砂土层8交界处,一道位于混凝土底板6井壁位置,止水环9之间焊接排水管护套18,既便于后期自动泄压排水装置安装,又能防止地下水沿压力排水管11渗流出。
35.止水环9内部设置连接螺纹,可与压力排水管11的螺纹紧固为一个整体。
36.钢筋绑扎完成同时止水环9及排水管护套18固定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底板6。在浇筑混凝土底板6前,在地下砂土层8的上侧设置垫层7,垫层7可以再用土工布或者碎石。
37.s4将滤水装置10埋入地下砂土层8内,并使压力控制阀12位于降水井5或集水坑内。
38.通过压力排水管11将滤水筒13与压力控制阀12、止回阀20螺纹连接,在压力控制阀12内端安装排水压力传感器19。压力排水管11的一端与滤水筒13连接后,另一端穿过排水管护套18和止水环9与压力控制阀12连接,止水环9与压力排水管11螺纹连接。
39.检查自动泄压排水装置安装密闭情况,开始降压、排水工作后,定期专人进行检查。
40.s5在混凝土底板6的上侧安装疏水板4,并在疏水板4上侧浇筑地下车库地面1。
41.混凝土底板6浇筑完成后,地下车库地面1施工前,铺设疏水板4,铺设完成后通过热熔焊接使所有疏水板4构造连接成一个整体,各疏水板4的底部均间隔设置有若干疏水板支撑脚401,疏水板支撑401支撑在混凝土底板6上,疏水板4与混凝土底板6之间形成排水空腔。
42.地下车库地面1,排水沟2处的疏水板4构造断开,疏水板4边缘伸入排水沟2内,使水流可通过疏水板4底部的排水空腔流入排水沟2内。
43.地下车库地面1浇筑前,对整体疏水构造进行排水试验,确保水流可通过疏水板4底部的排水空腔流入排水沟2内后,再进行浇筑。
44.在排水沟2上部设置镂空的排水沟盖板3,防水人员踩空、跌入。
45.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