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斗及作业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64933发布日期:2022-10-12 04:04阅读:32来源:国知局
铲斗及作业机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铲斗及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2.铲斗作为挖掘机的挖掘部件,按工作方式分为正铲铲斗和反铲铲斗。挖掘机使用正铲铲斗,多用于挖掘地表以上的物料;挖掘机使用反铲铲斗,多用于挖掘地表以下的物料。在一些工况条件下,需要转换铲斗的工作方式,比如,由正铲方式转换为反铲方式,或者由反铲方式转换为正铲方式。
3.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连接组件将铲斗可转动地设置在挖掘机上,通过动力机构驱使铲斗转动,使铲斗在正铲状态与反铲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上述连接组件和动力机构的设置使得铲斗与挖掘机之间的连接结构复杂。
4.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挖掘机在实现铲斗状态能够切换的功能时存在的铲斗与挖掘机之间的连接结构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铲斗及作业机械,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挖掘机在实现铲斗状态能够切换的功能时存在的铲斗与挖掘机之间的连接结构复杂的缺陷。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铲斗,包括:
7.背板部和底板部,所述底板部设置有铲齿部件,所述底板部与所述背板部转动连接,所述底板部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底板部与所述背板部的第一边缘相对接,呈正铲状态,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底板部与所述背板部的第二边缘相对接,呈反铲状态;
8.连接件,可选择地在所述底板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时,将所述底板部与所述背板部连接在一起。
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铲斗,所述背板部包括背板和一对位于所述背板同侧的第一侧板,一对所述第一侧板间隔分布且与所述背板相连接,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背板的一端与所述底板部转动连接。
1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铲斗,所述底板部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背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铲齿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的第一端;
11.所述第一底板的第二端伸入至一对所述第一侧板之间,且向所述背板延伸,所述第一底板的第二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1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铲斗,所述底板部包括第二底板和一对第二侧板,一对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第二底板的同侧,一对所述第二侧板间隔分布,且与所述第二底板相连接,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背板的一端转动连接;
13.所述第二底板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铲齿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的两端。
14.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铲斗,所述背板和/或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为在所述底板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
15.所述背板和/或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设置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设置为在所述底板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
1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铲斗,所述底板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的转动轴线与所述背板的相对的两边缘的距离相等。
1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铲斗,所述底板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底板部的两端的距离相等。
1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铲斗,所述背板呈圆弧面状,所述第一侧板呈扇形,所述第一底板为平面板。
1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铲斗,所述背板呈圆弧面状,所述第一侧板呈扇形;
20.所述第二底板呈圆弧面状,所述第二侧板呈扇形;或,所述第二底板为平面板,所述第二侧板呈等腰三角形。
2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作业机械,包括上述的铲斗。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铲斗,包括背板部、底板部和连接件,底板部设置有铲齿部件,且与背板部转动连接。底板部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底板部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底板部与背板部的第一边缘相对接,使铲斗呈正铲状态。底板部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底板部与背板部的第二边缘相对接,使铲斗呈反铲状态。将底板部转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后,利用连接件将底板部与背板部连接在一起,使铲斗的状态固定。如此设置,在需要切换铲斗的状态时,只需将连接件取下,将底板部相对于背板部转动至目标位置,然后利用连接件将底板部与背板部连接在一起,确保底板部与背板部相对固定即可。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铲斗安装在挖掘机上时,不需要设置使铲斗整体相对于挖掘机转动的连接组件和动力机构,仅依靠底板部的转动即可完成铲斗的状态切换,铲斗与挖掘机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挖掘机在实现铲斗状态能够切换的功能时存在的铲斗与挖掘机之间的连接结构复杂的问题。
23.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作业机械中,由于具备如上所述的铲斗,因此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种优势。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铲斗的结构示意图一;
26.图2是图1所示的铲斗处于正铲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图1所示的铲斗处于反铲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铲斗的结构示意图二;
29.图5是图4所示的铲斗处于正铲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图4所示的铲斗处于反铲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
32.1:背板部;11:背板;12:第一侧板;13:第三连接部;14:第四连接部;2:底板部;21:第一底板;22:第一连接部;23:第二底板;24:第二侧板;25:第二连接部;26:铲齿部件;3:连接件;4: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下面结合图1至图6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铲斗。
35.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铲斗,包括背板部1、底板部2和连接件3,具体来说,底板部2设置有铲齿部件26,用于实施铲取、挖掘动作。铲齿部件26包括多个沿直线分布的铲齿。
36.上述底板部2与背板部1转动连接,且转动轴线与铲齿部件26的铲齿的分布方向相平行。具体地,可以利用销轴4将底板部2与背板部1铰接在一起。
37.底板部2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当底板部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底板部2与背板部1的第一边缘相对接,此时铲斗呈正铲状态。当底板部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底板部2与背板部1的第二边缘相对接,此时铲斗呈反铲状态。上述背板部1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为背板部1相对的两边缘。
38.将底板部2转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后,利用上述连接件3将底板部2与背板部1连接在一起。通过使底板部2与背板部1的相对位置固定,使铲斗的状态固定。
39.在需要切换铲斗的状态时,只需将连接件3取下,将底板部2相对于背板部1转动至目标位置,然后利用连接件3将底板部2与背板部1连接在一起,确保底板部2与背板部1相对固定即可,操作方便,切换速度快。
40.如此设置,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铲斗安装在挖掘机上时,不需要设置使铲斗整体相对于挖掘机转动的连接组件和动力机构,仅依靠底板部2的转动即可完成铲斗的状态切换,铲斗与挖掘机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挖掘机在实现铲斗状态能够切换的功能时存在的铲斗与挖掘机之间的连接结构复杂的问题。
41.本实施例中,背板部1包括背板11和一对第一侧板12,一对第一侧板12位于背板11的同侧,且均与背板11相连接。一对第一侧板12间隔分布,一对第一侧板12的分布方向与背板部1的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的分布方向相垂直。一对第一侧板12之间具有一定的容纳空间。
42.上述第一侧板12与背板11可以一体加工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将第一侧板12与背板11固定连接在一起。
43.在背板11远离第一侧板12的一侧设置有连接耳板,用于与挖掘机等作业机械相连接。
44.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底板部2包括第一底板21,第一底板21的第一端设置有铲齿部件26,将第一底板21的第一端与第一侧板12远离背板11的一端转动连接,转动轴线均与铲齿部件26的铲齿的分布方向相平行。
45.第一底板21的第二端伸入至一对第一侧板12之间,且向背板11延伸。第一底板21的边缘均与第一侧板12和背板11间隙配合,使第一底板21能够在一对第一侧板12之间转动,参照图5和图6。第一底板21转动至其第二端位于背板部1的第一边缘时,第一底板21、背板11和一对第一侧板12围合形成正铲状态的铲斗结构。第一底板21转动至其第二端位于背板部1的第二边缘时,第一底板21、背板11和一对第一侧板12围合形成反铲状态的铲斗结构。
46.在第一底板21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2,用于与连接件3相连接。
47.上述背板11和/或第一侧板12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三连接部13,用于在底板部2位于第一位置时,与连接件3相连接。当底板部2位于第一位置时,连接件3同时与第一连接部22和第三连接部13相连接,从而实现底板部2与背板部1之间的连接固定。
48.上述第三连接部13可以设置在背板11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侧板12上,或者在背板11和第一侧板12上均设置第三连接部13。
49.在上述背板11和/或第一侧板12的第二端设置有第四连接部14,用于在底板部2位于第二位置时,与连接件3相连接。当底板部2位于第二位置时,连接件3同时与第一连接部22和第四连接部14相连接,从而实现底板部2与背板部1之间的连接固定。
50.上述第四连接部14可以设置在背板11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侧板12上,或者在背板11和第一侧板12上均设置第四连接部14。
51.具体地,上述连接件3为固定销,第一连接部22可以为设置在第一底板21的侧面的第一连接孔。相应地,上述第三连接部13和第四连接部14分别为设置在背板部1上的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可以设置在背板11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侧板12上,只要保证当底板部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连接孔与第三连接孔对应,且当底板部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连接孔与第四连接孔对应即可。
52.如图5和图6所示,将第一连接孔设置在第一底板21面向第一侧板12的侧壁上,相应地,将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侧板12上。
53.将底板部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使固定销同时位于第一连接孔与第三连接孔内,通过固定销与第一连接孔的侧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固定销与第三连接孔的侧壁之间的相互作用,限制第一底板21与第一侧板12的相对运动,从而确保底板部2与背板部1的相对固定。
54.同理,将底板部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使固定销同时位于第一连接孔与第四连接孔内,通过固定销与第一连接孔的侧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固定销与第四连接孔的侧壁之间的相互作用,限制第一底板21与第一侧板12的相对运动,从而确保底板部2与背板部1的相对固定。
55.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固定销的意外脱落,可以使背板部1和底板部2中的至少一者与固定销螺纹连接。具体地,可以将第一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设置为螺纹
孔,在固定销的外侧壁设置与螺纹孔相配合的外螺纹。
56.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底板部2包括第二底板23和一对第二侧板24,一对第二侧板24位于第二底板23的同侧,且均与第二底板23相连接。一对第二侧板24间隔分布,且与一对第一侧板12相平行。一对第二侧板24之间具有一定的容纳空间。
57.第二侧板24与第二底板23可以一体加工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将第二侧板24与第二底板23固定连接在一起。
58.第二侧板24远离第二底板23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2远离背板11的一端转动连接,转动轴线与铲齿部件26的铲齿的分布方向相平行。
59.可以使一对第二侧板24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对第一侧板12之间的距离,使背板部1能够伸入至一对第二侧板24之间。第二底板23在背板部1的外部转动,第二底板部2转动至其一端位于背板部1的第一边缘时,第二底板23和第二侧板24分别与背板11和第一侧板12对接,形成正铲状态的铲斗结构。第二底板23转动至其另一端位于背板部1的第二边缘时,第二底板23和第二侧板24分别与背板11和第一侧板12对接,形成反铲状态的铲斗结构。
60.第二底板23的两端均设置有铲齿部件26,在正铲状态和反铲状态时均能够方便铲取、挖掘。
61.在第二底板23的两端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5,用于与连接件3相连接。
62.当底板部2位于第一位置时,连接件3同时与第二连接部25和第三连接部13相连接,从而实现底板部2与背板部1之间的连接固定。
63.当底板部2位于第二位置时,连接件3同时与第二连接部25和第四连接部14相连接,从而实现底板部2与背板部1之间的连接固定。
64.具体地,上述连接件3为固定销,第二连接部25可以为设置在第二底板23侧面的第二连接孔。
65.如图2和图3所示,将第二连接孔设置在第二侧板24上。
66.将底板部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使固定销同时位于第二连接孔与第三连接孔内,通过固定销与第二连接孔的侧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固定销与第三连接孔的侧壁之间的相互作用,限制第二侧板24与第一侧板12的相对运动,从而确保底板部2与背板部1的相对固定。
67.同理,将底板部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使固定销同时位于第二连接孔与第四连接孔内,通过固定销与第二连接孔的侧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固定销与第四连接孔的侧壁之间的相互作用,限制第二侧板24与第一侧板12的相对运动,从而确保底板部2与背板部1的相对固定。
68.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固定销的意外脱落,可以使背板部1和底板部2中的至少一者与固定销螺纹连接。具体地,可以将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设置为螺纹孔,在固定销的外侧壁设置与螺纹孔相配合的外螺纹。
69.本实施例中,使底板部2相对于第一侧板12的转动轴线与背板11的相对的两边缘的距离相等,使背板部1形成对称结构。
70.具体地,在将底板部2设置为仅具有第一底板21的结构形式时,底板部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第一底板21的第二端均能够与背板部1的背板11恰好相对接,提高了铲斗的美观性。
71.具体地,可以将背板11设置为圆弧面状,将第一侧板12设置为扇形,将第一底板21设置为平面板,参照图4。
72.进一步地,上述底板部2相对于第一侧板12的转动轴线与底板的两端的距离相等,使底板部2形成对称结构。
73.具体地,在将底板部2设置为同时具有第二底板23和第二侧板24的结构形式时,底板部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第二底板23的端部均能够与背板部1的背板11恰好相对接,提高了铲斗的美观性。
74.对于背板部1,可以将背板11设置为圆弧面状,将第一侧板12设置为扇形。
75.对于底板部2,可以将第二底板23设置为圆弧面状,同时将第二侧板24设置为扇形,参照图1。或者将第二底板23设置为平面板,同时将第二侧板24设置为等腰三角形。
76.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铲斗避免了对滑轨导轨等结构的设置,结构简单,且能够灵活、方便、快速地在正铲状态与反铲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切换时所需的工作量少,切换效率高。
77.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作业机械,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铲斗。上述实施例中的铲斗依靠自身的底板部2的转动能够实现铲斗状态的切换,将铲斗与挖掘机相连接时,无需设置额外的转动连接组件和动力机构,铲斗与挖掘机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故,本实施例中的作业机械也具有连接结构简单的优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作业机械的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与上述铲斗的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大体类似,故此处不再赘述。
78.本实施例中的作业机械可以但不限于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
7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